关于新海诚的动画
君の名は。
冬日,晴天,午后。没工夫倒杯水喝的我,依旧埋头忙着赶做PPT,隐约听到同事的聊天。
“今天某某说要请我去看电影。我准备去看《神奇动物》,他说要看《你的名字。》,那么我就说了,既然是请我看,当然得随我了,我想看的是《神奇动物》,就得看《神奇动物》。”
“听说《你的名字。》看的人也老多的,但是这种文艺片在电影院有啥好看的啦,对吧,文艺片嘛在家里看看就好来。没有必要去电影院看的。”
“是的呀,据说这个片子最好是一男一女去看,好像是讲大熊猫的。”
听到“大熊猫”三个字,边上的同事终于坐不住了,我也立马扭过头去 :“这个跟大熊猫没关系啊!”
边上同事也附和道:“《你的名字。》是个动画片,不是讲大熊猫的。”
于是大家笑成一团。
究竟是怎么把好好一部少女心的动漫传成大熊猫,而看大熊猫又为何最好是一男一女,也实在是令人费解。我也庆幸了之前没有在朋友圈里发这部电影的截图。
几个月前,已经风闻“新海诚”三个字,但也未曾深究,不知道是个公司名还是个人名。 是魍魉正儿八经的给我推荐了《你的名字。》,于是我搞明白了,《你的名字。》是新海诚制作的动画电影。渐渐的,开始有公众媒体也推荐起来了,有一幅电影截图:图片上,男女主人公各自的眼前空荡荡的,他们只能在自己的时空中,在黄昏的光影里,伸出手想要触及对方,然而面前能握住的也只是虚空。——渴望相见,又无法相见,这一刻的情绪牢牢抓住了我,我便决定了一定要去看一看。
故事讲述的是:
立花泷,大都市东京的一个高中生;宫水三叶,在偏远小镇的高中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两个人的身体会在梦中不定期的出现交换。于是,平日里温柔乖巧的三叶,偶尔会变得豪迈帅气,不再顾忌周围人的目光。平日里大大咧咧的小男生泷,则偶尔变得拘谨细腻,特别能照顾身边的人。这样的奇怪生活,从一开始两人都摸不着头脑,到渐渐适应,却在某一天开始戛然而止,再也没有出现过互换的情况了。
若有所失的泷,决定要去见一见三叶。凭着交换时的记忆,一路摸索,终于到了三叶所在的小镇,然而这时他才得知,这个偏远的镇子,早在三年前,因为陨石的撞击,就已被摧毁了,而在这一灾难中失去生命的遇难者中,三叶也是其中一位。泷也终于明白,与他在梦中一直交换身体的,是三年前的三叶,因为三叶已经逝世,所以他们再也没有出现互换身体的情况了。而三年前,三叶已经来东京见到了泷,可当时的泷并不认识三叶,三叶也并不知道那是三年前的泷,于是怀着失望遗憾的心情又回到了小镇。
痛心的泷失魂落魄的来到祭祀神明的洞中,他曾记得在自己变成“三叶”的时候跟着外婆来到这里,将三叶和妹妹四叶制作的口嚼酒供奉在此。剥去酒瓶身上的青苔,打开瓶盖,泷喝了一口三叶的口嚼酒,时空突然又出现了扭转,泷再次和三叶出现了互换。泷变成了“三叶”,回到了陨石即将坠落的那天,而三叶变成了“泷”,从祭祀的洞中走了出来。黄昏之时,阴阳交替,他们终于在同一个时空见到了对方。泷将陨石的事情告诉了三叶,正当他们为了避免时空的交错而忘记对方,还没来得及在手心里写下名字时,短暂的黄昏已经过去,两个人各自回到了自己的时空。泷的心中若有所思,却怎么也想不起那个女孩的名字。三叶回到小镇,拼命将大家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避险,但却也记不起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是谁挽救了自己。
时光流转,泷和三叶各自成长,他们一直觉得似乎自己在找寻着什么,却再也记不起曾经发生的互换的一切。电影结尾时,在两列交错而过的地铁里,泷和三叶站在车窗前,匆匆一瞥,看见了对方。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他们知道那就是自己一直在苦苦寻觅的对方。他们下车寻觅,在街头差一点又将擦身而过时,互相停住了脚步,各自回头,“请问你的名字是?”。
到此,故事圆满结束。
其实这部片子的前三分之一是十分有笑点的,毕竟作为高中生的少男少女,青春懵懂,竟然遭遇了互换身体的怪事,随之而来的各种不知所措、手忙脚乱,以及性别互换造成的性格反差,引来电影院里一片笑声。但随着剧情进展,当泷意识到互换身体的事情可能再也不会发生了,而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那个在偏远小镇的女孩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就这么突然的从自己的生活中消失了。一种无名的失落感满满的包围着泷。所有的观众也安静了下来。
失去的感觉是如此难受。但拥有的感觉,我们却往往觉得习以为常、漫不经心。“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时间一味向前,我们已经和多少人分别。童年的玩伴,上学时的同学,每经过一段成长,我们就互相离别。也许偶尔还会再聚,一起回忆往昔,但大多数的人,这辈子都可能不会相逢。最无法让人接受的,就是生命中曾经在乎的他,也渐渐离自己远去,如果时间能停在最欢愉的那一刻该多好,如果我们都不用离别该多好。
还好,这是故事,是动画电影,生活中回不去的那一切,男主角可以替我们完成。泷踏上了寻找三叶的路,他告诉同伴是去见一个网友,因为除此之外,他也无法多做解释。无论你在哪,无论多遥远,我都要见你。其实泷不知道的是,三年前的三叶也曾怀着这样的心情去过东京。坐上地铁,坐上火车,坐上长途汽车,徒步行走,每一次换乘都能离你近一点。无论如何,都想见到你。
想念一个人,想见一个人,就是这样的感觉。喜欢这部电影,并不只是因为精美的画面,传奇的故事,更是因为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坐在电影院的我,竟然有些羡慕日本这样的小国,路途再遥远,似乎一天的时间也足够从东京去到偏远的小村落了。
新海诚似乎很喜欢刻画人生中这样的距离。在《你的名字。》之后,补看了他的《秒速五厘米》,不禁觉得《你的名字。》似乎就是玄幻版的《秒五》,而《秒五》则是现实版的《你的名字。》。《秒五》中的男女主人公贵树和明里,因为转学的关系,从同学变成了异地,从天天见面到书信联系,再到长途跋涉才能见面,最终随着岁月变迁,互相的通讯越来越少,渐渐失去联系。而当成年后的贵树在街头偶遇明里时,明里根本没有认出他来,看着明里消失在自己眼前,贵树也只是释然一笑,转身离去。
同样的剧情骨架出现在了《你的名字。》,只是结局变得圆满了。泷和三叶在东京街头,互相转过身来,同时问出了那句话,一切阴霾化作了阳光,片尾曲唱到结束,观众满足离场。但如果没有时空穿越和身体互换,泷和三叶都只是普通的高中生,他们各自读书、毕业、工作、恋爱,永远不会有交集。他们距离遥远,在各自的空间过各自的生活,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恋,没有挽救灾难的传奇,这才是现实。
现实没有那么美好,所以我们才感动于这样美好的电影。空间那么遥远,我无法随时到达你的身边,工作不能抛开,我无法肆意挥霍时间。处处受限,但依旧还保有思念。《你的名字。》是一个梦境,梦境中喜欢的人可以穿越时空走到一起,历经劫难的人可以回到过去重头再来,即便我们忘却了对方,但终有一天阳光明媚我们可以相逢。
你的名字是宫水三叶,你的名字是立花泷,你的名字是我最想念的那个人。
写于2016-12-10
《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
这本书可以说是拿到手就开始看,没有拖延太久就看完了。
除了因为这是一本小说,读起来不那么费脑之外,更多的原因是由于文字的细腻和优美,从一开头就吸引了我。天空、云朵、草地、青春的梦想、知心的伙伴,还有始终萦绕着的淡淡的寂寞的忧愁,整个故事的风格就如新海诚的电影画面一样,有大片大片的广阔天空,光影交叠,又像下过雨的草地,有着清新的气息。
书中虚构了一座像铅笔芯一样笔直高耸的塔,却没有人知道这座塔有何用处,直到故事快结束的时候,才解开了这个悬念。而在作者告诉我们答案之前,这座塔仿佛就是照亮“我”和朋友的梦想的灯塔,所谓的梦想就是:一定要造一架飞机,飞到塔所在的海峡的那一边去看看。
一开始,谈不上是为什么非要去不可,只是因为高塔耸入云天,无时无刻都能在视线中出现,并且塔所在的北海道,早已不属于日本的关系,使得这座神秘的塔,永远那么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每一个看到塔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冲动,想要去一探究竟。而作为中学生的浩纪(书中的“我“)和拓也,能更为了这个梦想执着罢了。然而随着女主角佐由理的出现,浩纪和拓也的友谊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本只是两个男生之间的默契,变成了三个人的约定。云之彼端,那座高塔,成了三人之间约定好一定要去的地方。原本因为年少的好奇冲动而产生的梦想,变成了一种暧昧的承诺。
然而,一个暑假过后,佐由理突然消失了。将要完成的真正可以飞入蓝天的飞机,以及整个的要飞去塔那边的计划,完全搁浅。直到浩纪和拓也成年之后,因为种种原因,重新拾起曾经的这份约定,浩纪和佐由理终于到达了曾经约定的云之彼端。一切神秘的、未知的谜题,全都解开,故事也差不多结束了。
(说句题外话,很容易想到一部日剧《白色巨塔》,虽然内容完全无关,可是日本人还真偏爱“塔“这东西呢。)
我是在看了新海诚的电影之后,再看了这本书。可以肯定的是,新海诚真的很钟爱这样的题材:主角必定是隔着距离的。无论是时间的距离,还是空间的距离,甚至是不惜要穿越时空才能相见的距离。在《云之彼端》中,这种距离是梦境和现实的距离。书中不停的描述着一个重复的梦境——佐由理一个人孤单的在梦中,表述着自己的寂寞,渴望周围能哪怕有一个人出现也好。而这个梦,同样出现在了浩纪的梦中。突然从浩纪的生活中消失的佐由理,一直这样和浩纪维持着仅有的联系。究竟什么是梦,什么又是真实。这个宇宙,究竟是真实存在,还是其他宇宙所产生的一个梦呢。
这种种的距离,不能相见的内心的胶着情绪,使得作为读者的我不禁好奇,新海诚的心里是否曾有过这么一段刻骨铭心的无法达成的恋爱,使他凡是能在作品中镌刻的烙印都如出一辙。当然这种猜测是无法获得答案的。
我想,一定有人反复的梦见某个人吧,也许是新海诚,也许是别人,也许是我自己。这常常在梦中出现的人,代表着什么呢。是一种思念,还是一种遗憾,是一种希望,还是一种失望?每当我梦醒的时候,也会心生疑虑,为什么又梦见了他。
在浩纪来说,是一种未曾达成的承诺,一切原本都是约定好的,眼看着这个约定按部就班的就要实现了,事情却毫无征兆的说变就变了。浩纪和拓也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失落,怅然若失的两个人尽管在后来的生活中,各自成长,各自遇到了理佳和真希,却怎么也弥补不了心中缺失的这一段。空荡荡的内心,毫无生气。浩纪说,偌大的城市,几千万的人口,但能够说话的人,一个都没有。理佳说,一直想逃离,却发现这所城市,让人无处可逃。(大意如此)
深深的寂寞包围着城市人,现实中的浩纪如此,梦境中的佐由理也如此。可是,如果这本书,只是表述这么一种孤单寂寞冷,则必然是失败的。所幸的是,浩纪、拓也、佐由理都走了出来。孤单寂寞是可以走出来的,浩纪最终回去实现了年少时的约定,理佳最终挂掉了浩纪的电话,佐由理最终从梦境里苏醒。当你走不出阴霾的时候,可能只是你根本就没打算迈开脚步。
这简单的道理,浩纪他们从初中到大学,一整个青春,就是用来弄懂它的。当我们变成每天习惯性上班下班的成年人,回头看看,如此一段有点中二病的青春,反倒是活得真真切切。苦痛是真切的,忧愁是真切的,梦想是真切的,爱和友谊是真切的。如果当初佐由理没有消失,一切会是怎样,会变得更平淡,还是更精彩。无法设想。
回到新海诚的那部电影,如果不是电影拍的让人有点看不明白,我也不会迫不及待的去找出这本书来。小说的结尾和电影的结尾有些不同,小说确实更完整,通过阅读可以理清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了塔和佐由理究竟是个怎样的关系。但是,不知道是否先入为主的关系,我却并不喜欢小说的结尾。佐由理的选择,是日剧的典型风格。对于佐由理,也许是对的,可是这么一来,对于浩纪,不免让我同情。
终归,这是一个日本式的故事。新海诚,就像他自己说的,他的电影并不是宫崎骏那样的,可以让全世界都喜欢的,他也并不打算去成为宫崎骏第二。(被同事叫开了一会,竟也忘了接下来要说什么了)总之,这位怀着少女心的水瓶男,期待新的作品。
写于2016-12-29
冬日,晴天,午后。没工夫倒杯水喝的我,依旧埋头忙着赶做PPT,隐约听到同事的聊天。
“今天某某说要请我去看电影。我准备去看《神奇动物》,他说要看《你的名字。》,那么我就说了,既然是请我看,当然得随我了,我想看的是《神奇动物》,就得看《神奇动物》。”
“听说《你的名字。》看的人也老多的,但是这种文艺片在电影院有啥好看的啦,对吧,文艺片嘛在家里看看就好来。没有必要去电影院看的。”
“是的呀,据说这个片子最好是一男一女去看,好像是讲大熊猫的。”
听到“大熊猫”三个字,边上的同事终于坐不住了,我也立马扭过头去 :“这个跟大熊猫没关系啊!”
边上同事也附和道:“《你的名字。》是个动画片,不是讲大熊猫的。”
于是大家笑成一团。
究竟是怎么把好好一部少女心的动漫传成大熊猫,而看大熊猫又为何最好是一男一女,也实在是令人费解。我也庆幸了之前没有在朋友圈里发这部电影的截图。
几个月前,已经风闻“新海诚”三个字,但也未曾深究,不知道是个公司名还是个人名。 是魍魉正儿八经的给我推荐了《你的名字。》,于是我搞明白了,《你的名字。》是新海诚制作的动画电影。渐渐的,开始有公众媒体也推荐起来了,有一幅电影截图:图片上,男女主人公各自的眼前空荡荡的,他们只能在自己的时空中,在黄昏的光影里,伸出手想要触及对方,然而面前能握住的也只是虚空。——渴望相见,又无法相见,这一刻的情绪牢牢抓住了我,我便决定了一定要去看一看。
故事讲述的是:
立花泷,大都市东京的一个高中生;宫水三叶,在偏远小镇的高中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两个人的身体会在梦中不定期的出现交换。于是,平日里温柔乖巧的三叶,偶尔会变得豪迈帅气,不再顾忌周围人的目光。平日里大大咧咧的小男生泷,则偶尔变得拘谨细腻,特别能照顾身边的人。这样的奇怪生活,从一开始两人都摸不着头脑,到渐渐适应,却在某一天开始戛然而止,再也没有出现过互换的情况了。
若有所失的泷,决定要去见一见三叶。凭着交换时的记忆,一路摸索,终于到了三叶所在的小镇,然而这时他才得知,这个偏远的镇子,早在三年前,因为陨石的撞击,就已被摧毁了,而在这一灾难中失去生命的遇难者中,三叶也是其中一位。泷也终于明白,与他在梦中一直交换身体的,是三年前的三叶,因为三叶已经逝世,所以他们再也没有出现互换身体的情况了。而三年前,三叶已经来东京见到了泷,可当时的泷并不认识三叶,三叶也并不知道那是三年前的泷,于是怀着失望遗憾的心情又回到了小镇。
痛心的泷失魂落魄的来到祭祀神明的洞中,他曾记得在自己变成“三叶”的时候跟着外婆来到这里,将三叶和妹妹四叶制作的口嚼酒供奉在此。剥去酒瓶身上的青苔,打开瓶盖,泷喝了一口三叶的口嚼酒,时空突然又出现了扭转,泷再次和三叶出现了互换。泷变成了“三叶”,回到了陨石即将坠落的那天,而三叶变成了“泷”,从祭祀的洞中走了出来。黄昏之时,阴阳交替,他们终于在同一个时空见到了对方。泷将陨石的事情告诉了三叶,正当他们为了避免时空的交错而忘记对方,还没来得及在手心里写下名字时,短暂的黄昏已经过去,两个人各自回到了自己的时空。泷的心中若有所思,却怎么也想不起那个女孩的名字。三叶回到小镇,拼命将大家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避险,但却也记不起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是谁挽救了自己。
时光流转,泷和三叶各自成长,他们一直觉得似乎自己在找寻着什么,却再也记不起曾经发生的互换的一切。电影结尾时,在两列交错而过的地铁里,泷和三叶站在车窗前,匆匆一瞥,看见了对方。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他们知道那就是自己一直在苦苦寻觅的对方。他们下车寻觅,在街头差一点又将擦身而过时,互相停住了脚步,各自回头,“请问你的名字是?”。
到此,故事圆满结束。
其实这部片子的前三分之一是十分有笑点的,毕竟作为高中生的少男少女,青春懵懂,竟然遭遇了互换身体的怪事,随之而来的各种不知所措、手忙脚乱,以及性别互换造成的性格反差,引来电影院里一片笑声。但随着剧情进展,当泷意识到互换身体的事情可能再也不会发生了,而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那个在偏远小镇的女孩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就这么突然的从自己的生活中消失了。一种无名的失落感满满的包围着泷。所有的观众也安静了下来。
失去的感觉是如此难受。但拥有的感觉,我们却往往觉得习以为常、漫不经心。“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时间一味向前,我们已经和多少人分别。童年的玩伴,上学时的同学,每经过一段成长,我们就互相离别。也许偶尔还会再聚,一起回忆往昔,但大多数的人,这辈子都可能不会相逢。最无法让人接受的,就是生命中曾经在乎的他,也渐渐离自己远去,如果时间能停在最欢愉的那一刻该多好,如果我们都不用离别该多好。
还好,这是故事,是动画电影,生活中回不去的那一切,男主角可以替我们完成。泷踏上了寻找三叶的路,他告诉同伴是去见一个网友,因为除此之外,他也无法多做解释。无论你在哪,无论多遥远,我都要见你。其实泷不知道的是,三年前的三叶也曾怀着这样的心情去过东京。坐上地铁,坐上火车,坐上长途汽车,徒步行走,每一次换乘都能离你近一点。无论如何,都想见到你。
想念一个人,想见一个人,就是这样的感觉。喜欢这部电影,并不只是因为精美的画面,传奇的故事,更是因为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坐在电影院的我,竟然有些羡慕日本这样的小国,路途再遥远,似乎一天的时间也足够从东京去到偏远的小村落了。
新海诚似乎很喜欢刻画人生中这样的距离。在《你的名字。》之后,补看了他的《秒速五厘米》,不禁觉得《你的名字。》似乎就是玄幻版的《秒五》,而《秒五》则是现实版的《你的名字。》。《秒五》中的男女主人公贵树和明里,因为转学的关系,从同学变成了异地,从天天见面到书信联系,再到长途跋涉才能见面,最终随着岁月变迁,互相的通讯越来越少,渐渐失去联系。而当成年后的贵树在街头偶遇明里时,明里根本没有认出他来,看着明里消失在自己眼前,贵树也只是释然一笑,转身离去。
同样的剧情骨架出现在了《你的名字。》,只是结局变得圆满了。泷和三叶在东京街头,互相转过身来,同时问出了那句话,一切阴霾化作了阳光,片尾曲唱到结束,观众满足离场。但如果没有时空穿越和身体互换,泷和三叶都只是普通的高中生,他们各自读书、毕业、工作、恋爱,永远不会有交集。他们距离遥远,在各自的空间过各自的生活,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恋,没有挽救灾难的传奇,这才是现实。
现实没有那么美好,所以我们才感动于这样美好的电影。空间那么遥远,我无法随时到达你的身边,工作不能抛开,我无法肆意挥霍时间。处处受限,但依旧还保有思念。《你的名字。》是一个梦境,梦境中喜欢的人可以穿越时空走到一起,历经劫难的人可以回到过去重头再来,即便我们忘却了对方,但终有一天阳光明媚我们可以相逢。
你的名字是宫水三叶,你的名字是立花泷,你的名字是我最想念的那个人。
写于2016-12-10
《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
这本书可以说是拿到手就开始看,没有拖延太久就看完了。
除了因为这是一本小说,读起来不那么费脑之外,更多的原因是由于文字的细腻和优美,从一开头就吸引了我。天空、云朵、草地、青春的梦想、知心的伙伴,还有始终萦绕着的淡淡的寂寞的忧愁,整个故事的风格就如新海诚的电影画面一样,有大片大片的广阔天空,光影交叠,又像下过雨的草地,有着清新的气息。
书中虚构了一座像铅笔芯一样笔直高耸的塔,却没有人知道这座塔有何用处,直到故事快结束的时候,才解开了这个悬念。而在作者告诉我们答案之前,这座塔仿佛就是照亮“我”和朋友的梦想的灯塔,所谓的梦想就是:一定要造一架飞机,飞到塔所在的海峡的那一边去看看。
一开始,谈不上是为什么非要去不可,只是因为高塔耸入云天,无时无刻都能在视线中出现,并且塔所在的北海道,早已不属于日本的关系,使得这座神秘的塔,永远那么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每一个看到塔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冲动,想要去一探究竟。而作为中学生的浩纪(书中的“我“)和拓也,能更为了这个梦想执着罢了。然而随着女主角佐由理的出现,浩纪和拓也的友谊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本只是两个男生之间的默契,变成了三个人的约定。云之彼端,那座高塔,成了三人之间约定好一定要去的地方。原本因为年少的好奇冲动而产生的梦想,变成了一种暧昧的承诺。
然而,一个暑假过后,佐由理突然消失了。将要完成的真正可以飞入蓝天的飞机,以及整个的要飞去塔那边的计划,完全搁浅。直到浩纪和拓也成年之后,因为种种原因,重新拾起曾经的这份约定,浩纪和佐由理终于到达了曾经约定的云之彼端。一切神秘的、未知的谜题,全都解开,故事也差不多结束了。
(说句题外话,很容易想到一部日剧《白色巨塔》,虽然内容完全无关,可是日本人还真偏爱“塔“这东西呢。)
我是在看了新海诚的电影之后,再看了这本书。可以肯定的是,新海诚真的很钟爱这样的题材:主角必定是隔着距离的。无论是时间的距离,还是空间的距离,甚至是不惜要穿越时空才能相见的距离。在《云之彼端》中,这种距离是梦境和现实的距离。书中不停的描述着一个重复的梦境——佐由理一个人孤单的在梦中,表述着自己的寂寞,渴望周围能哪怕有一个人出现也好。而这个梦,同样出现在了浩纪的梦中。突然从浩纪的生活中消失的佐由理,一直这样和浩纪维持着仅有的联系。究竟什么是梦,什么又是真实。这个宇宙,究竟是真实存在,还是其他宇宙所产生的一个梦呢。
这种种的距离,不能相见的内心的胶着情绪,使得作为读者的我不禁好奇,新海诚的心里是否曾有过这么一段刻骨铭心的无法达成的恋爱,使他凡是能在作品中镌刻的烙印都如出一辙。当然这种猜测是无法获得答案的。
我想,一定有人反复的梦见某个人吧,也许是新海诚,也许是别人,也许是我自己。这常常在梦中出现的人,代表着什么呢。是一种思念,还是一种遗憾,是一种希望,还是一种失望?每当我梦醒的时候,也会心生疑虑,为什么又梦见了他。
在浩纪来说,是一种未曾达成的承诺,一切原本都是约定好的,眼看着这个约定按部就班的就要实现了,事情却毫无征兆的说变就变了。浩纪和拓也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失落,怅然若失的两个人尽管在后来的生活中,各自成长,各自遇到了理佳和真希,却怎么也弥补不了心中缺失的这一段。空荡荡的内心,毫无生气。浩纪说,偌大的城市,几千万的人口,但能够说话的人,一个都没有。理佳说,一直想逃离,却发现这所城市,让人无处可逃。(大意如此)
深深的寂寞包围着城市人,现实中的浩纪如此,梦境中的佐由理也如此。可是,如果这本书,只是表述这么一种孤单寂寞冷,则必然是失败的。所幸的是,浩纪、拓也、佐由理都走了出来。孤单寂寞是可以走出来的,浩纪最终回去实现了年少时的约定,理佳最终挂掉了浩纪的电话,佐由理最终从梦境里苏醒。当你走不出阴霾的时候,可能只是你根本就没打算迈开脚步。
这简单的道理,浩纪他们从初中到大学,一整个青春,就是用来弄懂它的。当我们变成每天习惯性上班下班的成年人,回头看看,如此一段有点中二病的青春,反倒是活得真真切切。苦痛是真切的,忧愁是真切的,梦想是真切的,爱和友谊是真切的。如果当初佐由理没有消失,一切会是怎样,会变得更平淡,还是更精彩。无法设想。
回到新海诚的那部电影,如果不是电影拍的让人有点看不明白,我也不会迫不及待的去找出这本书来。小说的结尾和电影的结尾有些不同,小说确实更完整,通过阅读可以理清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了塔和佐由理究竟是个怎样的关系。但是,不知道是否先入为主的关系,我却并不喜欢小说的结尾。佐由理的选择,是日剧的典型风格。对于佐由理,也许是对的,可是这么一来,对于浩纪,不免让我同情。
终归,这是一个日本式的故事。新海诚,就像他自己说的,他的电影并不是宫崎骏那样的,可以让全世界都喜欢的,他也并不打算去成为宫崎骏第二。(被同事叫开了一会,竟也忘了接下来要说什么了)总之,这位怀着少女心的水瓶男,期待新的作品。
写于2016-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