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上,你为什么老是“记吃不记打”
![]() |
说起记吃不记打的经历,大约每个痴情女子都没少经历。
那谁的故事其实蛮有普遍性——
第一次失恋,13天没吃饭。现在特别感激,不管怎么低声下气哀求他,他都不回头。然后自己才彻底死心。不然他一动摇,肯定就迫不及待跑回去了。
其实俩人确实不合适,真的应该分开。在一起也是折磨。但就是一直记吃不记打,每次吵完后,明明受伤的是自己,占理的也是自己,但还是会擦干眼泪回过身去,继续伏低做小委曲求全哄人家开心。
13天没吃饭那回,是最后一次分手。其实之前还有无数个那样的分手过程,但每次都会半途而废,只要他稍微露出疼惜不忍之色,我就会不顾一切,再次飞蛾扑火,然后所有一切就都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所以,对我这种人,特别需要对方配合“戒瘾”。凭借我自身的控制能力,很难做到。而且对方一定得狠心,不能丝毫心软 。不管我怎么自虐,都不能搭理我。否则对方稍微心软,我就觉得还有希望。
情感上“记吃不记打”的意思,就是——
明知这段感情是不对的,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身心伤害,乃至会影响人生走向、格局,甚或付出生命的代价,应该及早远离或者说戒断。事实上,也确实采取措施了,决心下得也不可谓不大,但每当间隔一段时间后,当初的痛感淡去,难免好了伤疤忘了疼,“想要”的心,就会重新蠢蠢欲动,直至动用各种触角去试探可能性,进而付诸行动——觉得“万一呢”、“是我自己太矫情了吧”等等。
先原谅别人,再原谅自己,然后贱兮兮地再次去招惹、去触碰,或愿意给出很多暗示和机会再次“被招惹”、“被触碰”,一边怀揣着侥幸心理(光怀里揣着还不够,简直背着抱着手提肩扛每个口袋里都有N个备份,用以随时喂养自己的勇气),一边谆谆告诫自己:下不为例,再尝试最后一次就死心。就一次就一次真的就一次......
实际上,有一次就有两次,有两次就有三次。
之后,一轮接一轮的固有伤害、固有折磨、固有痛苦,迫不及待摩肩接踵而至,一切又开始重蹈覆辙,步入恶性循环,毫无新意。
经典模式为——我千百次想过要离开你,但仅凭一己之力根本做不到。所以,我才一遍又一遍哭着喊着离开,然后一遍又一遍跪着求着期待回头、继续忍受被你虐得生不如死体无完肤.......所以能否请你帮我完成这件事,让伤害来得更猛烈些吧,直至我彻底放手,记吃也记打,不敢再回头。
again and again。
![]() |
那么,你究竟为什么如此没出息,老是“记吃不记打”呢?
嗯,我来尝试阐释病因,然后下猛药,吃不吃,在你。
1、首先这事真的不怪你。
生而为人,大家都有动物属性。既然都有动物属性,很多生理上的本能冲动就无法逃避或者轻易超越。
例如多巴胺对人脑和人心的操控——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物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堪称“快乐激素”。快乐激素累积到一定程度和时日,就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瘾”。
比如吸烟,酗酒甚至吸毒,均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令人飘飘欲仙。感受和享用的次数多了,逐渐形成身体记忆、心理记忆,然后无形烙印一样,根植于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和片段里,很难再戒掉。
爱情也是——研究人员曾经向实验对象展示他们心爱之人的照片,同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其脑部。扫描图像显示,大约十分之一的人看到心爱之人照片后,脑部会迅速分泌大量多巴胺。
换言之,当一个异性的存在,日复一日令你身心舒展魂不守舍,多巴胺分泌量肯定抑制不住地狂飙,继而反作用于身体和灵魂。如此这般,假以时日,无论生理还是心理必然都会身不由己因袭成瘾。
瘾是什么?瘾的名词解释为:由于中枢神经经常受到刺激而形成的习惯。
而习惯的名词解释则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亦作“ 习贯 ”。原谓习于旧贯,后指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
关于习惯,看先哲们怎么说——
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亚里士多德);
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西塞罗);
习惯比天性更顽固(昆图斯);
任何事物都不及习惯那么神通广大(奥维德);
习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隶(高 汀)。
所以,从人性的角度看,原则上来讲,“记吃不记打”这么没出息的行为,真的不怪你。
每个人都有各自生活方式里慢慢培养出来的瘾和习惯。情感之瘾算是之一。
当有一天,你的情感之瘾与习惯,因为对方不愿意继续配合、因为对方刁难、或者因为不可抗力出现了什么岔头,而不得不强行终止,这并不意味着瘾和习惯也能戛然而止,如果那些东西能说停就停,也就无所谓瘾和习惯了。
所以,这个时候,被迫终止的,往往只是表象上关于肢体、语言的疏离,而意识层面的惯性其实仍在。
意识里但凡想到那个负心、薄情、狼心狗肺、水性杨花之人,多巴胺就会提醒身体记忆和心理记忆——那些曾经的妙不可言、柔情似水(仍然在记忆中堆积如山,彻底消耗掉有时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就会瞬间席卷你的整个生命,大脑同时发出指令,唤醒沉睡的记忆,令你再次陷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情境之中。
于是,凡人如你,理性稍微放松警戒,感性稍微无法自持,一切就瞬间开闸放水汪洋恣肆直至无法抗拒了。
解药——
习惯之始,如蛛丝;习后,如绳索。戒瘾很难。
只能仰仗新瘾新习惯,完全碾压旧瘾旧习惯——比如每天减少一小时思念;比如培养新兴趣新感情;比如每次寂寞难耐思之如狂的时候,就强迫自己去看一部电影或者美剧来转移注意力......
其实,要我说,把如痴如狂的劲头儿和多余精力,投入到无限的赚钱和自我提升行为中最划算——先把眼前的日子规划好,尝试着小火文煨,慢慢融合调试,咕嘟咕嘟咕嘟嘟嘟,渐渐也就香了。然后保留与自己能力匹配的野心,尽力让自己腰缠万贯或者位高权重。还有什么比更好的自己以及更多的财富,更有资本让人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呢。
![]() |
2、暗室欺心。
暗室欺心之说,出自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卷九·警世格言》: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欺心,神目如电。
暗室欺心是一个中性成语,表意指在黑暗的屋子里昧着良心做坏事。
“记吃不记打”其实也是中性说法,全看最终结局与收成。但若说势不可挡发展到“昧良心做坏事”,却不至于。即便情感中确有昧良心的因素,也是另外的话题。
“暗夜欺心”用在情感方面“记吃不记打”的行为方式里,主要还是指——沒人监督、强迫时,人会下意识放纵放任自我本性里的“恶念”。这个“恶念”不是指作恶多端、无恶不作的“恶念”,而是特指情绪和人格方面的负能量,比如自私,比如纠缠,比如要挟翻旧账,比如蛮不讲理等等。
另外,也指背人处,羞耻心不由自主同比下降——反正又没旁的人知道,即便再丢脸,也不过是在一个人面前丢脸。之前都丢了那么多了,再多丢一次又何妨?兴许念在昔日情分上,自己再哀求一次、再下贱一点,TA就回心转意了也说不定.。就算仍然徒劳无功,至少也算是又给自己争取了一次机会——挽留的机会,示好的机会,希图唤回的机会。
所以,有时候,“记吃不记打”是带有耍赖撒娇意味的,边界之内——自欺欺人地耍赖,赌气式的独角戏式的撒娇,自己惯着自己罢了,自己依旧心存妄想舍不得放手罢了。摧枯拉朽,一意孤行。
人世荒谬,不堪细想——这种状态下的“记吃不记打”,其实是呈现人格分裂状的,有选择人前逢场作戏风平浪静的“自我”,和选择人后瞒天过海举步维艰的“自我”,分道扬镳地各自活着。
解药——
增强自我管控能力,自律,自我约束,自己看着点自己。要千方百计认清现实,要懂得即便再真挚的爱情,全情投入时可以义无反顾,分崩离析时也应该适可而止。
时刻警告自己——你的脸面不是你自己的,也属于你的父母和家人,你没资格也没权利让父母家人跟你一起一次又一次无休止蒙羞受辱。
你没有权利那样做。没有。
![]() |
3、吃亏没吃够。
承受力还没到极限,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口袋里的散碎纹银还能再押几回宝,生活并未山穷水尽;
大后方、根据地平安无事,所以始终有底气去节外生枝(此条专指婚外情感——家里风平浪静,退路无虞;外面再多腥风血雨也不会伤筋动骨;所以幺蛾子怎么玩都能玩得面不改色心不跳,胆大包天);
上一次分手时各自的毒舌撂得不够狠,还有转圜空间,欲念还没被彻底赶尽杀绝;
还没有被眼泪和耻辱泡透,灵魂还没匍匐在地、甚至低到尘埃里,尤其还差一个被踩到烂泥里的致命暴击。
年纪还轻还玩得起输得起、就算万劫不复,也有机会死而复生.......
所有这些都能把"记吃不记打"煽动得越来越波心荡漾,给点阳光就灿烂,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然后,刚能挺直腰身恢复正常呼吸,就“不计前嫌“地亲手把情感浩劫包容成了宽大为怀。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同理,反过来,只要还没彻底死心,想给自己找点由头继续犯贱,那还不容易。随便一个不起眼的小事,就是继续“找打”的台阶;随便一个借口就能原谅自己又一次“被打”的难堪。
人家稍微假以辞色,便是性命不要,也图再次染指。
至于过往岁月里那些连篇累牍的失望、不一而足的长夜痛哭,都已完全没有心思顾及。仿佛溺水之际,死到临头也要选一个姿态,轻拈住波间一片残蕊,闭上眼睛,轻声叹息着臆想自己有多美、死后也会被追念。
好听点说是痴心不改为伊消得人憔悴,难听点讲就是不安分、咎由自取、以及闲的闲的闲的闲的........
解药——
其一:对于有些格外“记吃不记打”的人来说,示众是底线。大庭广众之下被“暴打”一次、被撕心裂肺羞辱一次,就一次,颜面扫地身败名裂,面子尊严击溃如齑粉,使其再也无法重新黏连——就这样一次,包管记一辈子。
其二:或者,失去到无可再失,再失就没有退路了,病自然就好了。
罢罢罢,世间情感,总归是一人欠了一人,只要自己受得起,就都由它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