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中:行进在印度喜马拉雅山脉深处(1)
![]() |
已經进入了奈尼塔的室利.阿羅频多的Ashram的靜修林,车子越开越深,终于抵入7000公尺以上的高处,整個山峰,都是一片靜穆与森然,松岩郁崛,云瑞气清,确是修行与体证之人间宝地也。
我因自己没带电脑,平时的记录及跟外界的联系全凭一部手机。所以便让南印度琫地舍丽室利.阿罗频多道院总部的Devdip Ganguli兄帮我填写了表格,申请入住手续,虽然这里隶属于德里,但因有来自琫地舍丽的Mr. Shankaran在这里掌管事务,所以,非常顺利地住入林中。
![]() |
而且,我刚到便参加了Shankaran下午组织的一次山林的远足,我们穿过幽篁蔽日、杳冥昼晦的森林,最后登到了7800公尺的一个突出的峰顶,恰是雨后的山景,高处一眼望去,尽是神仙洞府,烟霞含睇,云水妖娆,说不是琅苑天界亦没人会相信。我与來自新德里的Manoj,奥里萨的Dipark,还有负责人Shankaran四人一起,坐在山顶阳光台上,目中胜景,手中咖啡,时光习习,清风两腋,其畅快逍遥丝毫不让仙家。
其实,就现代的文明程度而言,喜马拉雅山脉东南段的大吉岭显然要比这里发达很多,也更加地包容、开放,属于全世界的人们都会喜欢上的所在。但喜马拉雅山脉的殊胜境界毕竟不在文明一维,而是役使百骸、区处群情的自然本身,它并不为讨好众人的胃口而存在,讲究的是因缘际分的彼种微妙的意气相投。
与大吉岭的雪峰庄严终古如是的品质相比,奈尼塔则因其一湖泓深的碧水,添上了无尽的灵秀,水气氤氲,幻变无穷,它们的存在与投缘恰好暗符古中国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说。《往事书》云:"在众神无数岁月的历历往事当中,我们渺渺造物又如何能够说得尽喜马拉雅山的全部辉煌与荣耀呢!"故这里之所以有那么多的静修林,便是因了此是世界上最伟大、也是最永恒的生命教育之现场。
![]() |
![]() |
![]() |
真正的教育必当是,它不仅只给我们以知识与信息,而且要使我们的生命与万物的存在获得最高的和谐、最高的一致。使此微尘之肉身,获得了天界之荣光。为此,必须不能拒绝自然给出的真实养育,不拒绝来自宇宙的种种邀请,俾与我们被造的感觉通道建立起恒久的联系。任何一种创造性的行为都是天人相运的结果,无一例外,教育更当如此。诗人泰戈尔之所以要办教育,办静修营,理由正在于斯,他说:"我认为,作为教育的一部分,要让我的孩子们完全认识到他们是生活在一个存在的系统里,在那里,树木是实体性的事实,不仅仅是产生叶绿素并从空气中摄取二氧化碳的树木,而且是活生生的树木。"
上次一位朋友在推崇传统的书院教育时,我说这很好,但重要的不仅是书院这个形,而是Ashram的这个神。中国古代最初的书院,其实与现代大学的理念风马牛不相及,它的实质乃真正的静修林。其理由如次:第一,是生命教育,不是职业教育;第二,是自我寻找,不是外在追逐;第三,是选址山林,不是城市建筑;第四,山长是修证工夫与德行皆备的古鲁,人心所尊故也,他对教育自身具有绝对的权威,而非政府任命与追认。
当我们被自然的力量遣送到这个世间的时候,并没有同人间的政府或教育部商量过成长的事情,而自然的声音却从来没有片刻停止过它的耳语。在人类如何获取生命意义的问题上,人的意图与自然的意图经常是相反的。成人世界与孩子世界的最大区别就是:孩子是自然本身的造物,而成人已经通过人类社会的塑造,很可能面目已经全非。所以,泰戈尔说得好,"上帝在期待每一个人从智慧当中重获童年。"我想,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作者:闻 中
闻中老师: 哲学博士,中印古典思想研习者。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全球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省图书馆“文澜讲坛”客座教授,浙江省“老子研究会”副会长,“苏磨瑜伽”高研班导师等。出版论著有:《梵.吠檀多.瑜伽》,译著《印度生死书》、《行动瑜伽》、《千岛语录》,编著《道德真经集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