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旅行 (2017)
端午出行的流水账,做个记录。
(一)
端午节假期前,爸妈来苏州。一来是我们可能要搬家,爸爸先把最重的行李——书全都运回老家去,二来是妈妈难得答应了全家出行的计划,一家人趁着假期去浙江玩几天。
到苏州后,他俩先到单位接我,七先生已经到楼下候着了,我们把桌上两摞书抱到车上安置好,一起回家。晚饭去哪儿吃,车上争执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回家。后备箱里塞得很满,西瓜、香瓜、带壳的蚕豆、冻得连成一排的野生小鲫鱼、小河虾、家里腌制的咸鸭蛋等等一袋袋被拎出来,往楼上运。爸爸说,本来可以早点来,你妈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什么都想带。妈妈嘿嘿一笑,不答话。
剥了几只粽子蘸糖,填了肚子,然后开始做饭。鸡蛋炒蚕豆瓣,煮小河虾和小鲫鱼,很快就做完了,一家人围着聊天,絮絮地说着话,很晚才收拾碗筷。
(二)
旅行计划是七先生定的,他对小县城情有独钟,所以这趟仍然是去小县城,浙江的临海、宁海和奉化。听着并不是热门的地方,所以临行前两天我才订宾馆。
全程都是爸爸开车,去年他把他的农用小车转手卖了,换了辆红色的小车,刚好可以坐四个人。平日里,他开着这辆车,运送各种舞台服装,串场演出。
高速上开得很自在。爸爸说起第一次开高速,也就两三年前。他载着妈妈到苏州来看我,农用箱车开到一百码已经有些漂移,他不肯妈妈打盹,一路帮他盯着路况。但其实妈妈全然不懂,只是一惊一乍。那次开过来,爸爸的眼白布满血丝,他说,紧张的。
情况很快转折,我们遇上了大堵车。日头晒得厉害,车里明晃晃的。妈妈把西瓜抱了出来,三下五除二,我们在车里直接干掉了一半。又等了几个小时,差不多中午的时候,车动了。一口气开到北岸服务区,在那里吃过午饭,爸爸在车里眯了一会儿,又继续赶路了。


到临海的时候,天色已晚。在城楼旁边的酒店办入住,问询明天如何前往江南长城,服务台的小哥知道我们专程来玩,笑说,一般只有闲的没事儿的老人来,没想到你们也会来。他又热情地告诉我们,如果六点去景点,不收门票。
我们当下决定,五点起床。
(三)
清晨的小县城极安静,步行道上只有几个晨练的人,前前后后晃着手臂。爸爸和七先生步伐快,先到前头探路去了,我和妈妈沿着护城河慢行,很快也走到江南长城的景区门口。
果然没什么人。仰面望,一座重檐歇山顶的城楼屹立在视野中,气派得很。我们抓紧步伐登上去。最上是一个平台,一个穿黑背心的中年人在城墙边练倒立,一会儿上杆子,一会儿舞双节棍,宛如杂耍演员。另有一个老爷爷,带一个高音喇叭,口水歌连续从里头炸出来,极响亮。我们坐在石凳上,分食了面包、香瓜、酸奶、水蜜桃。爸爸啃了一只猪蹄,喝了啤酒,并不是此刻需要吃的,但妈妈说,减轻负重。
八点,城楼的大门吱的一声大开,然后便是一阵熙攘。售票员从门内出来,高声喊着补票。妈妈走不动了,她决定一个人回车上,我们仨继续往里走。
城墙蜿蜿蜒蜒,掩映在深绿的树影下,沿路几乎看不到什么人。江南长城,起于东晋,后期多有毁坏和重修,有清晰的水泥痕迹。但总归还是觉得好的,空气清凉,满目舒朗。每到一处敌台,爸爸便掏出自拍杆,咔咔咔拍一通。走到城墙的南侧,日头渐渐毒辣起来,那一面正好有几处马面,我们装出很懂的样子,一边猜它们的用途,一边认真地发挥一番。





从城墙下来,才十点多钟。与妈妈在停车场汇合。此时,米发打来电话,询问我们的位置,她来宁波见男友,惦记着跟我们见一面。她再打电话的时候,我们已经到达下一个景点——宁海的前童古镇。她说她在来台州的路上。我歉疚刚才出了点状况,没有说清楚行程,但也知道她好,并不计较。
前童是一个水乡小镇,里头的八卦水系确有特色。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环绕着一湾活水,人们在里头洗菜洗衣。小孩子们脱了鞋子,撩起裙或裤,踩着水底的鹅卵石玩儿。一切都是南方街巷应该有的样子。


逛完了古镇,爸妈先回车上休息。我和七先生坐在小石墩上又说了会儿话,便也往回走。到了门口的长廊,刚好遇见爸妈,原来他俩刚才就在长廊里打盹的。
妈妈说,有风,睡得特别好。
(四)
次日清晨,从宁海赶往奉化,去蒋介石故里。
进入景区主干道,两边农家乐渐多,名字多有雷同:“蒋家土菜馆”“蒋家小馆”“中正餐厅”,看上去也是很热闹。一路上,不少黄包车追上来,告诉你景区很大,不宜步行。事实证明,并不算远。
蒋氏故里包括六七个景点,门票略贵,需120元。我尤其喜欢山里的小洋楼,内秀雅致,浓荫笼罩,树叶之中不时传来阵阵清脆的鸟叫,寻它的时候又全然看不到踪迹。当天我穿了一件蓝花旗袍,加上最近发胖得厉害,爸爸便说我像宋美龄,引得众人笑。



走完几个景点,我们就打道回府了。
到苏州时,天色已微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