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书外
柳絮风来这几天,不管他玩得好不好,至少我过得很开心——终于有个“同好中人”可以面对面地聊一聊了。
柳絮风说,他小的时候,家里有一部《红楼梦》,可惜只有后八十回,也就是从第四十一回开始到一百二十回。所以,他从小就在读《红楼梦》,而且一直在读后八十回。说来也是一件奇葩的事情了。所以,不管读懂读不懂,他在读《红楼梦》这件事情上,算是练了童子功了。比起我们同龄人来说,已经是非常了不得了。
我是没有他这么幸运,小时候家里内外除了农具和庄稼,根本看不到书的影子,就更别提什么名著了。但是,小时候所看到的一些场景,却在我后来的际遇中散发着别样的光辉。它们既让我感到时光带来的温暖,又能让我陷入回忆往事时深深的哀伤。
大三那年春节,回家过年时,我照例去外公家拜年。在我上高中之前,外公家真可谓是人丁兴旺,经济优裕,在当地也称得上是耕读大家了。大舅是村支书,二舅除了饲养奶牛外,还种烤烟。大舅有一女一子,都顺利考上大学,成绩优异。二舅只有一女,生得聪明灵秀,也是学业有成。家里共有三个老人——外公外婆,还有外祖奶奶,就是外公他妈。阖家上下非常和睦,真是叫十里八乡的人都羡慕的幸福之家。
在我上高一那年,大舅母忽然患了半身不遂,半年光景就去世了。第二年,表姐考上了天津理工大学,从此很少在家。高三那年过过完春节,外婆去世的消息又传来了。同年秋天,外祖奶奶也离开了人世。自此,外公家就剩下二舅母一个可以操持家务的女性了。表弟表妹也相继去了外地上学,家里就更冷清了。
大舅自己不怎么做饭,嫌麻烦,经常在村政府食堂吃饭,偶尔回来在二舅家蹭一顿半顿。外公几十年的腿疼病一直不好,走路拄着双拐,常常是一小截路能走好久,日子在他脚下变得缓慢而悠长。二舅因为收益不好,人手欠缺,也放弃了种植烤烟,不再养奶牛,转而走上了打工之路。所以,平时家里就更冷清了。除了二舅母里里外外收拾收拾,就只能听见外公进出院子时的拐杖声了。
我小时候经常溜达着就去外公家了,也常常在他们村里吃“百家饭”——外公家姓薛,家族很大,他们村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人家都是同族的。加之我辈分比较低,差不多随便去谁家,都是个外甥,或者外孙。所以,走到谁家吃到谁家,大多人我都认识,就算连不上名字,不知道怎么称呼,至少也知道家住哪里,和我是不是亲戚。
外祖奶奶算是薛氏一族中辈分最长的老人了,她的膝下尽是儿媳妇,侄媳妇,孙媳妇等。农村人茶余饭后喜欢聚在一起拉家常,尤其是妇女们。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冬日的午后,阳光照得正暖和。外祖奶奶靠北坐在台阶上,向南两边坐满了儿媳妇,侄媳妇和孙媳妇。他们有的纳鞋底,有的织毛衣,有的绣花,有的奶娃。你一句,我一句,她一句地拉着家常,大都说一些邻里邻居,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时而一起哗哗大笑,时而相互调侃嬉笑。外祖奶奶偶尔说一两句,大多时间总是抽着烟斗,听媳妇们叽里呱啦地说话。尽管当时我还很小,但这一幕幕我却都能记得很清楚,甚至他们曾经侃到的某些具体的事情内容我还依稀记得。多年后回想起来,竟然觉得那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生活场景,简直没有比这更幸福的生活场景了。所以,那时,外公家的人气还是非常旺盛的。
外公和他的老哥们也是经常聚在一起玩纸牌,有时斗两个小钱,怡情养性,生活也是惬意自在。
自从外祖奶奶,外婆和大舅母相继去世后,外公家的人气一落千丈,门庭冷落,院子里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欢笑声。那两三把小板凳放在墙角,午后的阳光将它们的影子映在墙上。
那天中午吃完饭,我扶着外公出来坐在院子里晒晒太阳。我拿了把小板凳,坐在外公身边。我给外公点了一支烟,他眯着眼睛一口一口地吸着烟,和我唠嗑。这两年来,外公迅速老去了,左耳听力严重下降,右耳也是勉强能听到。所以,我俩说话时,基本都是靠喊的,因为外公自己说话,有时他也听不大真切。
外公问我爷爷奶奶都还好吧,我说都挺好的。外公问我现在在哪里工作,我说在北京。外公问我工资待遇怎么样,我说都挺满意。外公问我有没有搞对象,我本想如实回答没有,转念一想,老人家也是为我操心,不能让他不放心,于是就说有对象了。他问是哪里的人,我说是我们陕西的。他问是在一个单位吗,我说不在一个单位,在一个城市。他说那姑娘人怎么样,我说人挺温良。外公问人家将来什么打算,我说她打算回西安来生活。外公哈哈地笑了,笑得很满意。其实我说的算是一半真话,因为这正是我的意愿。他告诉我,平时下班后,要多找姑娘唠唠,隔三差五送个礼物啥的,要哄姑娘开心。天呐,我的老外公,在哄对象这一点上,您确实比我厉害多了。我顿时想起外婆当年是多么的幸福了。所以,我印象中,外婆一直是一副慈祥的微笑的面孔。
那天午后,我和外公唠了很多,唠了很久。临走时,我真有些不舍,一步一回头。外公看着我一直走出院门,他不停地挥手示意我走吧。
我回头又看了一眼这个小院子,温柔的阳光洒满院落,一半阳光,一半阴影,外公坐在板凳上,背靠着院墙,一口一口地抽着烟。
那次春节过完返校后,我不知为什么,一直觉得心里莫名地惆怅,大概是过年时看到外公家的境况,感触很深,只是积压在心底,以至于自己也不易发现。
就在那几天,柳絮风忽然发给我一部脂砚斋批评红楼梦的电子版,版面设计很专业,给我印象很好。我想,之前多次发誓要完完整整地读一次《红楼梦》,可最多一次只读到二十七回就读不下去了。那天下午,闲来无事,就在电脑上打开了那部脂评版《红楼梦》。谁知,整整一个下午,我就坐在那里盯着电脑看,一直到晚饭时间,被推门而入的室友打断,我才回过神来——我竟然都能看得明白,包括看过的人物关系都能理清并大概记住。顿时,我对《红楼梦》感起了兴趣。
大概有半个月,我就看完了前八十回。看完那天也是个下午,我蒙头大睡了一下午,心底感到分外惆怅——我有点受不了故事悲惨的结局。贾家的衰败凋零,让我想起了外公家的境况,不免心生惆怅。那是我第一次从书中真真切切地看到了现实的东西。
柳絮风的媳妇是江苏人,独生女,所以,他选择去了媳妇家。这次来他告诉我,他读《红楼梦》,印象最深,最理解的人物还是林黛玉,只因她寄人篱下,无依无靠,因此变得敏感多疑,难免会有些自我保护的过激反应,导致自己喜怒无常,感到处处受排挤,处处难做人。柳絮风说,他在媳妇家,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外人,尽管他是一家之主,可最终说了算的还是他的岳父和岳母,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完全是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最后,柳絮风说,很多时候,我们读一本书,其实只是理解了书上的字的意思,字背后,或字之外的含义才是最难理解的。除非,你经历了与写书人同样的或相似的事情,才能切身体会到写书人笔下那股难言的悲痛,那是文字所表达不出来的,只有亲身经历,触及到内心深处后,才能明白的。
当他说到这些话的时候,我多少能理解他的心情。而我也讲了外公家的境况,竟然与贾家有些类似。也许不止外公家,古往今来,有多少大家大族都是由默默无闻到兴旺崛起,再到人口凋零,逐渐归于平寂。
忽然想起佛门中人常说的一句话:来从何处来,还归原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