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笔记-03
不要无知的善良需要豁达的态度
书摘
“给小板凳揉揉疼”
哲学家弗洛姆认为,利己主义与孤独是同义语,而人不可能在与外界毫无关系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目的。人只有和他的同胞休戚相关、团结一致,才能求得满足与幸福。
教育即风格培养
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容易成为幸福的人;在心态上不苛刻孩子,长大后他的处事态度会更自如,人际关系会更和谐,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成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
孩子小时候,轻微的磕伤碰痛会常常发生。家长一方面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安全,另一方面这些事情发生时,也不过分大惊小怪。尽量以轻松快乐的表情相对,让孩子觉得这是多么平常的,甚至是有些趣味的事。如果大人动不动就一脸惊慌失措,不但不能给孩子安慰,还把他吓着了,除了皮肉痛,心理上也会产生恐惧。
家长所能交给孩子最重要的做人技巧,就是做个好人。
通过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磕磕碰碰讲善良与豁达,培养孩子“理解、善意和尊重”的思维模式。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存在一种伪善,同时也存在因为无知所表现出的善良反而带来不好的结果。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已为人母的我更看中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告诉她“任何一个正常的大人都不会首选向孩子求助”。文中所举例用以说明善良的心所指导的行为变通,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另外对于教育过程中家长言行和价值观的统一是至关重要的,在我成长的环境中,爸爸妈妈总是强调钱不要太看重,但实际上他们局限于周围的环境又常常用钱的多少来衡量人是否成功。这导致我很长一段时间矛盾和无定性的思维。随着自己认知的成长,在金钱观上面,我认为应该大方承认钱很重要,是生活的必须保障,看重钱不是羞耻的事情,只要是自己合法所得。当然文中所举例子是教育孩子的善心、豁达,这个与下一章包容孩子的缺点和弱点结合起来看更有完整性。
读到文中所讲“长不大”的成人,和“单边主义”这个词时,我就笑了,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人存在,文中对这一段的结尾是“当他们急于维护自己的利益时,人生中一些真正的利益却悄悄地流失了”。确实如此。
在玖宝学会了爬行,进入学步阶段后,磕碰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全家每一位陪伴者都用揉揉、吹吹的方式安慰她,并从不去打磕碰到她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后她就形成了反射,被磕碰到哭过之后,会想到给磕碰到她的物体吹吹或者揉揉,很可爱。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