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味蕾的记忆
吃着中超的饭团,下意识里不跟台湾的饭团比,是件很难的事情。更何况是那两家极品饭团。
台湾的饭团分两种,一种是便利店里卖的包海苔的日式饭团,所有便利店的口味都差不多,就连这边的便利店卖的口味都差不多,一种是路边早点摊的中式饭团,有油条咸菜鲔鱼鸡肉各种馅。我喜欢现做的,觉得seven里的饭团没诚意。
她们不愿意带我出去吃饭,说我太挑食。好吧,其实我也这么觉得。
仍有念想的是台湾家乐福超市里的蛋黄酥,因为这次去觉得那个包装太多就没买,然后就没吃着,然后一直略有遗憾。吃过比它贵比它便宜的很多种,都没有它那种不那么甜,不那么腻,蛋黄和豆沙配比恰到好处,外皮也不是酥掉渣的完美蛋黄酥。
还觉得东海后面面包店的芋头雪媚娘很好吃,嗯,这次去也没吃,只是以前吃过一次,便一直觉得用料很实诚和幸福。糯米冰皮包着芋泥,甜,但不会很腻,最底下是软到心里的麻糬。
还有火车站附近有着芋头味的芋圆,台北火车站附近全部是馅料的红豆饼和各种食材的素卷饼,都觉得很好吃。
但那两家饭团仍占着很重要的地位,你瞧,有点忘记上面那些吃的的店名,却记得这两家饭团的牌子。离校园近的是来来紫米饭团(附近还有来来服装店和来来鞋店,只是老板说它们之间没什么关系),稍微远一点的是熊爸饭团。
台湾人睡的晚,起的也晚。所以有晚上八点开门,早上十点关门的永和豆浆,是很多人温暖的夜宵店。但早点大多十点就收摊了,因为那个时候早午餐和午餐都已经开门了。会六点多出来吗?不知道,因为我在台湾很少有七点半之前起的时候,就算起来,也没有去东别那边,大多是在上课的路上买个三明治蛋卷之类的,好吧,因为当时我只有周三上午有课。去东别买早点,可以算是隆重又幸福开心的事,还有一个很开心的point,就是社科院的楼离东别是最近的,大多在三楼上课,三楼再往外走一段路,就到了东别,来来紫米饭团就在东别口,很近。曾经有个没课的上午,溜达到东别的尽头,看过了所有的摊。然后周三上午九点是社会学概论嘛,如果早起一点,买个饭团,和一杯写着非转的豆浆(但老师说,你们想想,15块(台币)一杯的豆浆会是非转的吗?),满足感爆棚的坐在椅子上,一口一口慢慢的吃着,老师来了刚好吃完。依旧不愿在课上吃东西,觉得对老师很不尊重,自己也特别不好意思。但台湾同学对这个并不怎么在意,在课上吃便当吃面条什么都有。
你瞧写了这么多都没到主题上。嗯,还好啊。
来来紫米饭团有紫米和白米两种,两个大木桶放在那里,桶里先垫一层蒸布,然后才是米饭。它真的是实实在在的紫米,而不是中超那种夹着紫米混颜色的饭团,紫米其实单做不好熟,要蒸很久。但不管是它的紫米还是熊爸的八种杂粮米(不是那种象征性的点缀,每种杂粮的比例都很高)(花生的质感很好的),最后吃的时候都很软,不硬。所以中超那个姐姐说,饭团的米是不能太软的时候,我是淡淡一笑,不置可否的。
其实你认真想一下,中超那个饭团是很干的,或许是它的米饭干吗?虽然价格都差不多,来来是35还是45台币,熊爸是45吗?但内料真不是一个级别。我刚才认真的想了一下到底有什么用料,最后还是没想起来。来来是固定的料,咸菜,鸡蛋什么的,但不会很咸,就是很好吃啊。熊爸可选的有照烧鸡肉,鲔鱼(金枪鱼),牛肉……反正就是很高级的样子啦,当我跟他家说不要油条的时候,他们还会有点不好意思的说,那给你一点鲔鱼吧(正和我意)。熊爸为什么叫熊爸呢?因为他有一个小熊脑袋的模型。那边的饭团都是戴着厚手套,套个塑料袋,挖一勺饭在手上铺开,放上内陷,再用一勺饭盖上,然后手一按,那个饭团就好了,我也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做的那么大的饭团,手都那么大吗?来来的饭团速度很快,因为排它的人也很多,不到半分钟就可以拿到,对了,它家还有不加糖的豆浆。台湾人早上要么从便利店买牛奶,要么从早点摊买豆浆,很少吃稀饭或是面条的。当然那边的三明治文化也是没的说,以致于我回来很长一段时间都非常想念,去面包店买很贵的三明治找回忆。反正我在台湾吃过巧克力香蕉味的啦,那是最神奇的,其它的料都很多(反正肯定不会像学校这么简单的啦),都很好吃,诚意满满的照烧鸡腿三明治,有肉有菜有鸡蛋三片或是四片面包,只要25台币,最贵也不会到50,再加点钱可以买个有饮料的套餐了。对了,那边还有煎的萝卜糕,就是糯米糕啦,反正我一直没看见萝卜(蘿蔔这两个字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认识,鹽这个字最开始也没认出来)在哪里,但煎的有一点脆,陪着酱油膏(对,就是这个东西,有一点甜的那种)也很好吃,我不会说我每次都倒很多酱油膏。
那边的永和豆浆不像这边的浓稠壮烈,当然也没大陆贵的离奇。他们都说永和的铁板面好吃,我觉得一般啦,永和还有芋头馒头,烧饼什么的,走之前特意去台北据说最有名的永和吃了一次,和东海后面的也没太大差别,价格和味道都很亲民,就像前面说的,是深夜最好最温暖的夜宵点。看见家宜她们发过几次两点多在永和打卡的动态,一直不理解台湾的宵夜文化,一个学期只买过一次夜宵,周三下午下课去社办排练,晚上开会到十一点,一直没吃饭(那天好像中午也没怎么吃)买了个馒头,然后嫌胃疼。
可能还是对那个地方有感情,才会离开那么久,那些记忆都清清楚楚。可能味蕾比记忆更忠诚吗?
对了,我还记得百香果,那是台湾25台币(人民币五块钱)买一袋(五六个)那种,是那边最便宜的水果,恰好我也爱吃。大陆卖的又贵又不好吃的莲雾和芭乐,那边价格比苹果便宜啦,你会吃出甜味。苹果自是买不起,三四十台币一个(8块钱人民币一个),苹果这东西,只能回北方吃,南京的都不行。火龙果,尤其红心的,打折的时候,99台币(20人民币)买三个,也是很幸福的事。有一次我妈在进口超市买了一个释迦,就长的很像佛陀,里面很甜的果肉的那个东西,因为大陆尤其是北方真的很难看见,要50人民币,我不会说我去花莲那次,买了一篮子七八个拎回台中,200台币。正好当时拼车的都是自由行的客人,都有大包小包的行李,司机看见我的行李,说,你的行李是一篮释迦哦?好酷~
当然我也记得那时我第一次买的站票,从花莲整整占五个半小时回台中,真的是一个座都没有,全程挤到都不用扶把手,那也是我第一次自己独立策划,也是第一次自己的旅行。
台湾的饭团分两种,一种是便利店里卖的包海苔的日式饭团,所有便利店的口味都差不多,就连这边的便利店卖的口味都差不多,一种是路边早点摊的中式饭团,有油条咸菜鲔鱼鸡肉各种馅。我喜欢现做的,觉得seven里的饭团没诚意。
她们不愿意带我出去吃饭,说我太挑食。好吧,其实我也这么觉得。
仍有念想的是台湾家乐福超市里的蛋黄酥,因为这次去觉得那个包装太多就没买,然后就没吃着,然后一直略有遗憾。吃过比它贵比它便宜的很多种,都没有它那种不那么甜,不那么腻,蛋黄和豆沙配比恰到好处,外皮也不是酥掉渣的完美蛋黄酥。
还觉得东海后面面包店的芋头雪媚娘很好吃,嗯,这次去也没吃,只是以前吃过一次,便一直觉得用料很实诚和幸福。糯米冰皮包着芋泥,甜,但不会很腻,最底下是软到心里的麻糬。
还有火车站附近有着芋头味的芋圆,台北火车站附近全部是馅料的红豆饼和各种食材的素卷饼,都觉得很好吃。
但那两家饭团仍占着很重要的地位,你瞧,有点忘记上面那些吃的的店名,却记得这两家饭团的牌子。离校园近的是来来紫米饭团(附近还有来来服装店和来来鞋店,只是老板说它们之间没什么关系),稍微远一点的是熊爸饭团。
台湾人睡的晚,起的也晚。所以有晚上八点开门,早上十点关门的永和豆浆,是很多人温暖的夜宵店。但早点大多十点就收摊了,因为那个时候早午餐和午餐都已经开门了。会六点多出来吗?不知道,因为我在台湾很少有七点半之前起的时候,就算起来,也没有去东别那边,大多是在上课的路上买个三明治蛋卷之类的,好吧,因为当时我只有周三上午有课。去东别买早点,可以算是隆重又幸福开心的事,还有一个很开心的point,就是社科院的楼离东别是最近的,大多在三楼上课,三楼再往外走一段路,就到了东别,来来紫米饭团就在东别口,很近。曾经有个没课的上午,溜达到东别的尽头,看过了所有的摊。然后周三上午九点是社会学概论嘛,如果早起一点,买个饭团,和一杯写着非转的豆浆(但老师说,你们想想,15块(台币)一杯的豆浆会是非转的吗?),满足感爆棚的坐在椅子上,一口一口慢慢的吃着,老师来了刚好吃完。依旧不愿在课上吃东西,觉得对老师很不尊重,自己也特别不好意思。但台湾同学对这个并不怎么在意,在课上吃便当吃面条什么都有。
你瞧写了这么多都没到主题上。嗯,还好啊。
来来紫米饭团有紫米和白米两种,两个大木桶放在那里,桶里先垫一层蒸布,然后才是米饭。它真的是实实在在的紫米,而不是中超那种夹着紫米混颜色的饭团,紫米其实单做不好熟,要蒸很久。但不管是它的紫米还是熊爸的八种杂粮米(不是那种象征性的点缀,每种杂粮的比例都很高)(花生的质感很好的),最后吃的时候都很软,不硬。所以中超那个姐姐说,饭团的米是不能太软的时候,我是淡淡一笑,不置可否的。
其实你认真想一下,中超那个饭团是很干的,或许是它的米饭干吗?虽然价格都差不多,来来是35还是45台币,熊爸是45吗?但内料真不是一个级别。我刚才认真的想了一下到底有什么用料,最后还是没想起来。来来是固定的料,咸菜,鸡蛋什么的,但不会很咸,就是很好吃啊。熊爸可选的有照烧鸡肉,鲔鱼(金枪鱼),牛肉……反正就是很高级的样子啦,当我跟他家说不要油条的时候,他们还会有点不好意思的说,那给你一点鲔鱼吧(正和我意)。熊爸为什么叫熊爸呢?因为他有一个小熊脑袋的模型。那边的饭团都是戴着厚手套,套个塑料袋,挖一勺饭在手上铺开,放上内陷,再用一勺饭盖上,然后手一按,那个饭团就好了,我也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做的那么大的饭团,手都那么大吗?来来的饭团速度很快,因为排它的人也很多,不到半分钟就可以拿到,对了,它家还有不加糖的豆浆。台湾人早上要么从便利店买牛奶,要么从早点摊买豆浆,很少吃稀饭或是面条的。当然那边的三明治文化也是没的说,以致于我回来很长一段时间都非常想念,去面包店买很贵的三明治找回忆。反正我在台湾吃过巧克力香蕉味的啦,那是最神奇的,其它的料都很多(反正肯定不会像学校这么简单的啦),都很好吃,诚意满满的照烧鸡腿三明治,有肉有菜有鸡蛋三片或是四片面包,只要25台币,最贵也不会到50,再加点钱可以买个有饮料的套餐了。对了,那边还有煎的萝卜糕,就是糯米糕啦,反正我一直没看见萝卜(蘿蔔这两个字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认识,鹽这个字最开始也没认出来)在哪里,但煎的有一点脆,陪着酱油膏(对,就是这个东西,有一点甜的那种)也很好吃,我不会说我每次都倒很多酱油膏。
那边的永和豆浆不像这边的浓稠壮烈,当然也没大陆贵的离奇。他们都说永和的铁板面好吃,我觉得一般啦,永和还有芋头馒头,烧饼什么的,走之前特意去台北据说最有名的永和吃了一次,和东海后面的也没太大差别,价格和味道都很亲民,就像前面说的,是深夜最好最温暖的夜宵点。看见家宜她们发过几次两点多在永和打卡的动态,一直不理解台湾的宵夜文化,一个学期只买过一次夜宵,周三下午下课去社办排练,晚上开会到十一点,一直没吃饭(那天好像中午也没怎么吃)买了个馒头,然后嫌胃疼。
可能还是对那个地方有感情,才会离开那么久,那些记忆都清清楚楚。可能味蕾比记忆更忠诚吗?
对了,我还记得百香果,那是台湾25台币(人民币五块钱)买一袋(五六个)那种,是那边最便宜的水果,恰好我也爱吃。大陆卖的又贵又不好吃的莲雾和芭乐,那边价格比苹果便宜啦,你会吃出甜味。苹果自是买不起,三四十台币一个(8块钱人民币一个),苹果这东西,只能回北方吃,南京的都不行。火龙果,尤其红心的,打折的时候,99台币(20人民币)买三个,也是很幸福的事。有一次我妈在进口超市买了一个释迦,就长的很像佛陀,里面很甜的果肉的那个东西,因为大陆尤其是北方真的很难看见,要50人民币,我不会说我去花莲那次,买了一篮子七八个拎回台中,200台币。正好当时拼车的都是自由行的客人,都有大包小包的行李,司机看见我的行李,说,你的行李是一篮释迦哦?好酷~
当然我也记得那时我第一次买的站票,从花莲整整占五个半小时回台中,真的是一个座都没有,全程挤到都不用扶把手,那也是我第一次自己独立策划,也是第一次自己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