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导览的一些想法
端午的第一天去798补展览,走到长征画廊,正好是“Inga Svala Thorsdottir & Wu Shanzhuan: CAUSE AND EXAMPLES PROJECTED FROM IT”。实话说,这个展览我没看懂,原本想初步利用“体验-感受”大法胡乱逛几圈就撤,恰好遇到疑似策展人在给人解说,就跟着听了一段,方方有所理解。当然这里想对这个展览评价(也超出了我的能力),只是逛着逛着想起了去年在上海看的几个展览,内容到不多提及了,但上海的美术馆给我一个感觉,就是详实(或者说厚厚一本)导览手册,甚至每个作品旁边,都有工作及时送上导览单页,让你不用来回翻手册,看展品分布图。
除了吐槽北京各场馆的服务细节,我想说的一个问题是,当我们展出艺术作品时,需要给参观者以怎样的导览与介绍?专业的导览者固然必需与重要,但对于我这种严重社恐的人来说,拿着一本小册子自己看似乎是更好的选择。
当然,这里面固然有成本原因,但这不是我想讨论涉及的因素。
观看一部艺术作品,需要的是怎样的介绍?剧透固然不可原谅,但是必要的介绍应该是不可缺少的。对于绝大多数的参观者来说,他们首先缺乏的是艺术作品语境的描述,就像介绍一部电影和话剧,固然要留下关键的扣子不表,但也要说明大致的时间、线索、人物,否则就是故弄玄虚(艺术家故作如此除外)。我们走进艺术殿堂,如果不清楚艺术家的“问题意识”,不了解作品形成的时代因素,它所处的艺术潮流中的历史积淀和背景知识,甚至艺术家个人的某种境遇,未免不就流于空谈感觉甚至网上流传的装逼模板的盲人摸象。
当然,这类导览固然需要艺术爱好者的个人积淀,也需要这条道路上的前行者有力的指导点拨,而我们,似乎恰恰缺少的就是这种东西。有时候我想,在798越来越被人们诟病沦为旅游景点的时候,艺术从业者是否从自身寻找过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