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记忆里的僵尸道长,此生我只认英叔一个。
我的童年回忆里,满满充斥着僵尸片的影子,“纸、笔、墨、刀、剑”,“黑狗血”,“弹墨”,“糯米”,“道符”,“童子尿”,还有夜半打更人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而其中最离不开的还是那个一脸正气的林正英。
林正英,印证了一个时代,一个僵尸和鬼魂的时代,一个香港灵异片的黄金时代。即使已故多年,但英叔塑造的浩然正气的僵尸道长形象早已深入人心,难以磨灭。从小学到大学,对于我来说他已经逝世了19年,而我今年18岁,他在我来不及认识以前就已辞别人世,很可惜的是,我却用了整整一个小学六年才听懂“林正英”这三个字真正的意义。
英叔的一生也算绚烂一世。1963年至1964年,加入香港一个京剧团并与七小福的成员成龙及洪金宝等人一同受训,和尊龙、惠天赐、孟海、董玮等为同门师兄弟。1969年仅17岁的他就踏入电影圈做龙虎武师,随后与韩英杰一同成为李小龙的左膀右臂。1971年,参与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电影《唐山大兄》并与韩英杰合作担任武术指导,而这部片是由李小龙亲自邀请,并在片中担演一角,从此便与李小龙合作,李小龙也是没有英叔在旁宁可不开机拍摄。
70年代末,由于李小龙去世,促使洪家班成立,英叔加入其中成为一员。之后也成为洪家班的骨干之一,洪家班当武指的影片,都有参与。
而让童年的我最为敬佩的他,则是当其披上那一套黄色的道长服,戴上道帽,手持桃木剑,一字锁眉,正气凛然的僵尸道长——毛小方。
1982年《人吓人》初饰道长;1985年《僵尸先生》正式奠定英叔未来影片的道长形象;1986年《僵尸家族》成功将喜剧和惊悚成分融合,并在日本热映引起僵尸热潮;1987年《灵幻先生》;1989年《一眉道人》在香港传统的茅山僵尸片由于被众多跟风之作反复模仿而毫无创新之际,英叔开始积极将西方吸血鬼及中国僵尸融入香港僵尸片中,茅山道长与基督教的“鸡同鸭讲”、茅山术与西方吸血鬼的“奇迹碰撞”,就此打开了香港电影人重新审视本土僵尸电影的思路;1990年至1995年,《驱魔警察》、《非洲和尚》、《上帝也疯狂》从民初走向现代,融合多国异域风俗,大胆创新,英叔独撑香港僵尸大局。
1995年英叔开始拍摄的电视剧《僵尸道长》系列,留得一世芳华。
“曾有九叔风华绝代,怎奈终究不敌天妒英才。”
1997年,原拟再为亚视拍《僵尸道长Ⅲ》的英叔被告知已患上肝癌,“世上少了一个林正英,至此再无僵尸道长。”
英叔生前说过,他这一生啊,最遗憾的事就是没有拍过爱情文艺片,甚至在得知自己患有肝癌后,英叔也毅然决然地选择主动与并不知情的女友苑琼丹提出了分手。“试问谁曾想过,你我过去眼中如此刚硬正派的僵尸道长,也会有这铁血汉子柔情似水的一面。”
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见到能与英叔相提并论的僵尸道长,好似整个香港僵尸片的巅峰时代也随着英叔这颗星辰的陨落而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中。犹记小学时代的我还时常和小朋友们扮演道士和僵尸,每一个周末的晚上仿佛都在一遍遍重演着电影中英叔所做的一切,我们撕下学校发的作业本拿来当画符的黄纸;我们用仅有的几块钱买下好几杆红笔来充当英叔用黑狗血所划下的道符;我们悄悄从自家的厨房里偷揣着几把糙米放在裤兜里假装我们也可以随意挥洒糯米来驱散僵尸和鬼怪。
小区的后院是我们的扮演天地,小区的花园是我们追逐僵尸的好场所,甚至夜幕下的卡车顶,也曾是我们冒着被邻居大妈骂着不正经的捉鬼天堂。
因为林正英,我们知道了欧洲有的吸血鬼和狼人,我们中国也不差有吓得人半死的僵尸;我们也知道吃了牛眼睛可以看见常人所看不见的鬼魂;我们也知道了童子尿可以防鬼防僵尸;我们也知道了当一个人印堂发黑,脚跟踮起时他一定是被鬼上身了。
英叔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僵尸道长,而是一种在其中嵌之不去的精神,时时刻刻地不在向我们宣告着“真正的武行之人就会从一而终,我要演僵尸道长,那我就会演出让你们一辈子也无法释怀的毛小方。”
在英叔逝世之后,香港也拍出了《我和僵尸有个约会》的系列电视剧,而其每一集的开片我却都只看到一行“只为纪念道长林正英。”2013年的《僵尸》也最后一次聚齐了老牌的香港僵尸电影前辈们,导演本希望能请来元祖级人马林正英演出,可惜早已离世,这一部也是对英叔最后的致敬。
“故人已逝,无需再叹。英叔一去,一路好走。其名永记,此生不渝。”

-
Haruko 赞赏了这篇日记 2017-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