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感演化史——读书笔记7
这两天因为要补以前拖延留下的坑,所以更新的滞后了些,跟大家说声抱歉,不过这也算是身体力行的解释一下今天的主题词之一“未来折扣”。
时间,神秘之物,是哲学家和科学家历来争论的热点,书中将时间分为“钟表时间”和“沉浸时间”,钟表时间顾名思义无论你意识与否,重视与否,他都客观的存在在那里,规律的行走着。“沉浸时间”也称为“主观时间”,是人们对于时间的流逝都有自己独特的感觉,这使得我们作为个体的独一无二感得以体现,主观时间有很大的弹性,正如你做喜欢的事情时觉得时光飞逝,而焦急的等待某事时就会哀叹一声度日如年。其实时间的快慢是个体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的时间事实。
当时间的事实与时间的认知产生严重冲突时,反射到行为上就是拖延。拖延者会沉浸在自己的时间里,无法与客观时间承接,这样特别容易置于时间漩涡中而造成生活的混乱,他们连眼前及时的事都无法顺利完成,更别提能计划并完成对未来很重要的事,过去的拖延会给现在制造麻烦,(嗯,对,说的就是我,哭一会儿)而现在的拖延将会使你的未来付出代价。那我们的主观时间感是如何一步步演化的呢?大致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①完全主观的婴儿期。婴儿是没有时间观念的,所以所谓的婴儿时间感是完全主观的,只根据自己的需求而忽略客观时间进行生活。在遇到事情时以婴儿时间反应的人可以逃避当下的痛苦情绪,如因为不擅长某事的自我否定情绪。
②被外界时间观念所强加控制的幼儿期。在我们刚开始接触时间感时,外界的时间观念会引导着你的行为,就像幼儿时期你的父母告诉你什么时候该睡觉一样,你认为你受到了控制,并开始反抗,这会引起之前说的关于控制权的争夺战,而拖延是这场战争的武器。
③初步形成时间感的儿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掌控了小部分自我行动的能力,他们开始朦胧懂得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差别,但是有些孩子却无法让这两种时间和平共处,无法自如的切换,他们的时间感是破碎不连续的,这对拖延的形成有很大关系。
④时间感转变的少年期。少年时期总会无限畅想,却又怀疑着时间流逝的事实,通往不同目标的人生道路摆放在面前,而内心的恐惧和冲突,让少年对于选择一拖再拖。
⑤认知到时间有限性青年时期。从少年期挣扎着被推向青年期,你开始认知到时间有限性的事实,若是躲在生活的幻想中,相应的你将为你的拖延承受更现实的代价。
⑥接受时间有限性事实的中年期。我们总说中年危机,中年危机,确实,人到中年,大部分都已尘埃落定,你不得不接受时间有限性的这一事实。
⑦时间日益耗尽的老年期。不管你接不接受,你已经追不上时间流逝的速度,这个时期其实客观时间已经没那么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在主观时间里走完最后的旅程。
以上就是我们不同阶段的时间感演化史,那拖延者的问题出在哪儿呢?出在了客观时间与你的主观时间感不匹配上。简单来说就是客观时间上的我们在进入青年时期,而我们的主观时间感却还停留在儿童或幼儿时期。我们一再否认时间有限性的事实,让时间感停滞不前,但是随着客观时间的发生,这种冲突也就是拖延的后果会愈加的让人无法承受,相应的你的未来就会因此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