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和端午
今天是辛酉端午。(2017年5月30日)
四月上旬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出游,但整理扬州的记忆却拖到了端午。
此行特地去了扬州下辖的高邮市,去看汪曾祺——高邮市人民路竺家巷9号是汪曾祺的故居。我和家人走过长长的一条街巷,来到门前拍照留念。一位老人回来正要打开竺家巷9号的大门,见我在门前,老人热情地招呼我进屋看看,并自我介绍说,自己是汪曾祺的妹夫金家渝。
进了门,才发现说是故居,其实现在仅剩故居的一个门房,进门之后还有一扇门通向内院。汪先生的二妹汪丽纹和老伴金先生就住在这里。这间屋里局促地摆放着一个沙发,一个玻璃茶几,墙上挂着四幅汪曾祺的画作,墙角的一个带玻璃门的柜子上,摆放着一张汪曾祺先生的喷绘照片。进门处还停放着一辆电动车。让这个房间显得特别的是地上一摞高高堆起的报纸杂志,彰显着这个房间传说中的文化意味。
金家渝先生说,凡到竺家巷来找汪曾祺故居的人,说明他是真心喜爱汪曾祺的读者,他们夫妇总会请他进来坐坐,清茶一杯,谈笑几何,像走进汪曾祺的作品一样轻松随和。金先生得知我是从天津过来的,便聊起天津的百花出版社出过汪曾祺的不少书,现在还与百花社的编辑有联系。汪丽纹老人更是热情地拿出她画的汪氏故居平面图向我介绍,汪曾祺曾经在哪间屋子里读书,在哪间屋子里写作。
来之前,特意回顾了一下汪曾祺描写故乡的文章,在《故乡的食物》中汪老特别提到《端午的鸭蛋》,这也和今天端午节应和到一起。汪老这样写自己家乡的端午和咸鸭蛋: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日常生活富含的情趣和人生意味,在汪先生笔下脱颖而出。虽然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
人民日报编辑嘉木曾评价汪曾祺“一心只问花鸟鱼虫,天光云影,也自得其乐。这份勉强不来的恬淡,也许才是真正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倒让我想起来新夏先生来。先生有一方印的印文便是苏轼这句“定风波”。来翁还曾以此句为题写过一篇文章,放在《依然集》中为序,文中写道“这首词确曾给我一种解脱,无论在明枪暗箭、辱骂诬蔑的风雨中,遭受天磨和人忌;还是在几度闪光的晴朗时,傲啸顾盼,我总在用这首词的内涵使我遇变不惊,泰然自处。”我为来先生设计《旅津八十载》的书籍封面时,来先生还特意嘱我将此印放在封底作装饰。
无论是汪曾祺的随兴,还是来新夏的泰然,都反映了当代学者及知识分子处变不惊,笑对人生的豁达。所以来翁才说“江山依然风月,人生依然故我。”
四月上旬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出游,但整理扬州的记忆却拖到了端午。
此行特地去了扬州下辖的高邮市,去看汪曾祺——高邮市人民路竺家巷9号是汪曾祺的故居。我和家人走过长长的一条街巷,来到门前拍照留念。一位老人回来正要打开竺家巷9号的大门,见我在门前,老人热情地招呼我进屋看看,并自我介绍说,自己是汪曾祺的妹夫金家渝。
进了门,才发现说是故居,其实现在仅剩故居的一个门房,进门之后还有一扇门通向内院。汪先生的二妹汪丽纹和老伴金先生就住在这里。这间屋里局促地摆放着一个沙发,一个玻璃茶几,墙上挂着四幅汪曾祺的画作,墙角的一个带玻璃门的柜子上,摆放着一张汪曾祺先生的喷绘照片。进门处还停放着一辆电动车。让这个房间显得特别的是地上一摞高高堆起的报纸杂志,彰显着这个房间传说中的文化意味。
金家渝先生说,凡到竺家巷来找汪曾祺故居的人,说明他是真心喜爱汪曾祺的读者,他们夫妇总会请他进来坐坐,清茶一杯,谈笑几何,像走进汪曾祺的作品一样轻松随和。金先生得知我是从天津过来的,便聊起天津的百花出版社出过汪曾祺的不少书,现在还与百花社的编辑有联系。汪丽纹老人更是热情地拿出她画的汪氏故居平面图向我介绍,汪曾祺曾经在哪间屋子里读书,在哪间屋子里写作。
来之前,特意回顾了一下汪曾祺描写故乡的文章,在《故乡的食物》中汪老特别提到《端午的鸭蛋》,这也和今天端午节应和到一起。汪老这样写自己家乡的端午和咸鸭蛋: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日常生活富含的情趣和人生意味,在汪先生笔下脱颖而出。虽然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
人民日报编辑嘉木曾评价汪曾祺“一心只问花鸟鱼虫,天光云影,也自得其乐。这份勉强不来的恬淡,也许才是真正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倒让我想起来新夏先生来。先生有一方印的印文便是苏轼这句“定风波”。来翁还曾以此句为题写过一篇文章,放在《依然集》中为序,文中写道“这首词确曾给我一种解脱,无论在明枪暗箭、辱骂诬蔑的风雨中,遭受天磨和人忌;还是在几度闪光的晴朗时,傲啸顾盼,我总在用这首词的内涵使我遇变不惊,泰然自处。”我为来先生设计《旅津八十载》的书籍封面时,来先生还特意嘱我将此印放在封底作装饰。
无论是汪曾祺的随兴,还是来新夏的泰然,都反映了当代学者及知识分子处变不惊,笑对人生的豁达。所以来翁才说“江山依然风月,人生依然故我。”
![]() |
![]() |
![]() |
![]() |
-
tjqijue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6-04 09: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