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破坏共享单车的,给他一个眼神,让他自己体会!
似乎只一夜之间,在成都这座城市的地铁站进出口、自行车停放区、乃至大大小小的街头便冒出了各式各样的共享单车。橙色、蓝色、黄色,它们来自摩拜、ofo、小蓝等等公司。
共享单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各类社会问题,比如乱停乱放影响市容和交通、被加装私锁或放置在私人场地以据为私用,更有甚者,有相当部分共享单车被肆意破坏,影响非常恶劣。
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共享单车”,我们通常会看到大量的负面信息:把二维码刮掉,把芯片损坏,把号牌拆掉,把车砸烂的,拆掉车头、座椅、脚踏板的,在座椅上插上针的,把轮子卸掉的,把车子扔进河里的,把车子挂树上的,把多辆共享单车一把火焚毁的,奇葩行径不胜枚举。
我就曾在大街上看到过被卸掉座椅的小蓝,在小区楼道里看到被上了私锁的小黄。
很快,一轮“共享单车是国民素质照妖镜”的网络舆论爆发了。此后,舆论风向又进一步演化为“与其抱怨国人的素质低下,不如通过制度将作恶的动机关在笼子里”。
主张通过制度来遏制作恶动机的倡导引入个人征信制度。认为在理想状态下,如若用户的行为可以被数据形式记录在案,纳入个人征信体系和失信惩戒体系,用户的行为自然会受到震慑和约束。
诚然,引入征信系统可以杜绝部分用户乱停乱放、违章骑车、据为私用等问题。但拆车砸车等等恶劣行径的实施者却并非全是共享单车的用户。
我所观察到的现象是,破坏共享单车的人群主要有四类:
1、熊孩子,没有任何动机,只是觉得好玩;
2、被乱停乱放的单车影响通行甚至只是视觉感受的路怒症;
3、无聊的人;
4、有一定利益冲突的人。
这四类人中,最后一种最好办,就是有治安管理条例和刑法去震慑和处置。
近期有媒体报道,成都三圣乡幸福梅林一停车场内发生一起故意毁坏共享单车案件,两天后,此案告破,嫌疑人钟某系幸福梅林景区自行车租赁从业人员,因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已被刑事拘留。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管有没有专门出台有关政策,刑法都是最后也是最有效的保障,所有行业都不例外。
反而是前三种最让人头疼,诉诸刑罚则太重,单纯的倡导和劝诫则难以有效制止。其实,介于两种方式之间,还存在一种相对柔性的“群体惩戒”方式。
比如,面对熊孩子,首先家长要给孩子树立不破坏公私财物的正确观念,其次老师应该让学生们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甚至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氛围。熊孩子最怕的,其实是其他熊孩子的疏离。当然,也不能矫枉过正,这种氛围需要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给熊孩子造成过重的心理伤害。
怕鄙视、怕疏离的当然远不只熊孩子,事实上,所有的群居动物都害怕脱离群体,对来自群体内部的排斥充满了恐惧。
其实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不必每每都诉诸法律,不妨放下无休止的争论,付诸行动,通过“群众的力量”来改善这个社会。比如,引入群众举报奖励制度,让“朝阳群众”一起参与监督。再比如,把对不良行为的鄙视表现得更强烈一点,谴责得更直白一点。
至少,给他一个眼神,让他自己体会!
![]() |
共享单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各类社会问题,比如乱停乱放影响市容和交通、被加装私锁或放置在私人场地以据为私用,更有甚者,有相当部分共享单车被肆意破坏,影响非常恶劣。
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共享单车”,我们通常会看到大量的负面信息:把二维码刮掉,把芯片损坏,把号牌拆掉,把车砸烂的,拆掉车头、座椅、脚踏板的,在座椅上插上针的,把轮子卸掉的,把车子扔进河里的,把车子挂树上的,把多辆共享单车一把火焚毁的,奇葩行径不胜枚举。
我就曾在大街上看到过被卸掉座椅的小蓝,在小区楼道里看到被上了私锁的小黄。
![]() |
![]() |
很快,一轮“共享单车是国民素质照妖镜”的网络舆论爆发了。此后,舆论风向又进一步演化为“与其抱怨国人的素质低下,不如通过制度将作恶的动机关在笼子里”。
主张通过制度来遏制作恶动机的倡导引入个人征信制度。认为在理想状态下,如若用户的行为可以被数据形式记录在案,纳入个人征信体系和失信惩戒体系,用户的行为自然会受到震慑和约束。
诚然,引入征信系统可以杜绝部分用户乱停乱放、违章骑车、据为私用等问题。但拆车砸车等等恶劣行径的实施者却并非全是共享单车的用户。
我所观察到的现象是,破坏共享单车的人群主要有四类:
1、熊孩子,没有任何动机,只是觉得好玩;
2、被乱停乱放的单车影响通行甚至只是视觉感受的路怒症;
3、无聊的人;
4、有一定利益冲突的人。
这四类人中,最后一种最好办,就是有治安管理条例和刑法去震慑和处置。
近期有媒体报道,成都三圣乡幸福梅林一停车场内发生一起故意毁坏共享单车案件,两天后,此案告破,嫌疑人钟某系幸福梅林景区自行车租赁从业人员,因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已被刑事拘留。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管有没有专门出台有关政策,刑法都是最后也是最有效的保障,所有行业都不例外。
反而是前三种最让人头疼,诉诸刑罚则太重,单纯的倡导和劝诫则难以有效制止。其实,介于两种方式之间,还存在一种相对柔性的“群体惩戒”方式。
比如,面对熊孩子,首先家长要给孩子树立不破坏公私财物的正确观念,其次老师应该让学生们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甚至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氛围。熊孩子最怕的,其实是其他熊孩子的疏离。当然,也不能矫枉过正,这种氛围需要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给熊孩子造成过重的心理伤害。
怕鄙视、怕疏离的当然远不只熊孩子,事实上,所有的群居动物都害怕脱离群体,对来自群体内部的排斥充满了恐惧。
其实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不必每每都诉诸法律,不妨放下无休止的争论,付诸行动,通过“群众的力量”来改善这个社会。比如,引入群众举报奖励制度,让“朝阳群众”一起参与监督。再比如,把对不良行为的鄙视表现得更强烈一点,谴责得更直白一点。
至少,给他一个眼神,让他自己体会!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