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只能独行》 周国平 读后感和语录收录
![]() |
这本书,于我就像是一整篇的语录一样。
“不要挡住我的阳光。”木桶里的第欧根尼对亚历山大大帝如是说。
“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苏格拉底的临终结束语。
如何才能不把生活过成一堆无意义的碎片,一个人的格局,究竟怎么样才称得上不狭隘。被肉体裹挟着的灵魂,究竟是区别于动物的一个微弱的存在,还是可以无限延伸至宇宙尽头寻找始源的源头?
只有少数人会踏上精神的朝圣路,一个精神的贵族,在社会上是少有追随者的。人类的欲望太多,假如说满足欲望是对肉体的安慰,精神上自然也接受的也理所当然。但也有些人认为满足肉体的欲望是对精神的亵渎,顽固地认为灵魂纯洁无垢,只有对肉体的苛责,抑制并且将其与灵魂切割开来,才能保持灵魂的纯净。可所有的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就像是太极圈一样,有黑有白,有阴有阳,所以肮脏与纯净,也同样会合成一个圆,而这个圆,才是自我本身,舍弃任何一半,你的存在就不够完全。我喜欢精神的满足,也不排斥肉体的渴求。所以我不喜那些获得了肉体的满足而将精神生活贬为幼稚的人,他们带着嘲讽的笑容淡然地看着贫穷,也不喜欢那些为了追求精神的纯粹而将肉体摔打践踏,以彰显自己精神的纯粹。这两种做法,都是毫无意义的。人的所需之物是很少,只需要很少的东西就可以生活,不过我也不会因此认为其余的东西存在的没有必要。每一个物件的存在,都会让人拥有一个时间段的满足感。当然,我不是崇尚奢华,我只是希望,我未来长期生活的空间内,环绕着我自己的,是自己心仪的或者是花费一定时间制作的物件。
面对人生,我时不时是很困惑的,我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活着,又在追求些什么,我热爱生命,却好像又在浪费生命;我热爱美好的事物,偶尔也会因为自己的龌龊而嫉妒那些美好;戚戚然想追求点什么时,却又因命运的不公而愤然;我没有思考过灵魂这么缥缈的东西,我做不到,最起码现在没可能做到,荣辱不惊且心态平和。活着,本身就意味着得到和失去。大部分人都在努力的维持着得到和失去的平衡,老去的父母,年幼的孩童,息息传承。活得时间越久,就越明白世间一切皆不可强求,却也不可不求,明白在天灾人祸的无力和渺小,又能朦胧地感到想不明白精神这个产物的存在意义。终点的存在,总容易让人忘记过程的美好,很多人都说,结果好就好。可所有人的结果,不都是一个归所吗?无外乎死亡。假如说结果最重要,那么活着的意义便没有了吗?苏格拉底说,他在不停地预习着死亡,所以面对死亡很坦然。那么平时避而不谈的我们呢?恐惧于自身的消失,恐惧到连想都不敢想,自己不存在于这个世界。有时候斗胆想得深刻一些时,又会觉得自己是否存在完全不会对世界,对身边的任何人造成任何影响,家人的悲伤也只是一时的,因为他们虽然也在预习死亡,不过预习的都是他人的死亡,所以所有人都会依照着自己的轨道继续生活下去。在这个时候,便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
在这短短的一生,该如何追求,享受追求的过程,且不甚在意其结果如何,这大概是能活着最好的状态,身体的懒散和心理上的随遇而安,让自己越来越空乏,有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日子的无趣感,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对什么也不感到特别的开心,很多东西都想要,却又想不到哪几个是尤其特别的,也曾努力的将自己的生活排满,会读书,会做些必须聚精会神才能完成的事情,来寻找新的满足感,好让自己的心感到不那么的空,而这种有意识的填充,好像反而让填充物变得有些勉强且无聊。关注的时间很短,且总觉得有些涣散,好比正在读书的时候,本该津津有味却会被脑中另外一些念头打断,莫名开始焦躁和悲伤起来,那时候的自己,不知道是该恨这份焦躁的来源,还是该恨自己专注力不够让焦躁感钻了空。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真挚的爱。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于此了。”所以假如我们精神中都渴求一个可以结伴而行的同路人,我们在黑暗中寻找,在寂静中观察,摸索着前行,而在这份努力之下,我们也要明白,即便是相爱的两个人,也是没必要完全是心意相通的,也许,两个人之所以相爱,只是因为一开始成为了同样朝圣热情的伙伴,进而衍生出了爱。可一开始的朝圣路,曲折蜿蜒,两个人走向同一个圣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却又不能因为这份为零的结果,否认爱无意义。大概,这就是隐私之所以敏感并且重要的缘故。
希望之所以美好,或许美好于过程。没有希望的人生,便只能将时间用来考虑死亡了。年幼时我想,假如一件事没有一个好的结果的话,就不要给我希望让我到最后饱受得不到的苦痛。而现在,我明白了自己当时就是靠着那份希望才能度过一小段有意义的日子。在希望中生存,即便是很小的一段日子,也比将这段日子过成惨淡绝望的样子要好。抱有希望过活,最终的结果再不济,也不过是回归一无所有的状态罢了,失落感会倍增吗?我想失落感于个人也是有一个临界点的,想来倍也倍不到哪儿去,反而任由绝望绵延不尽,反而会倍化到抑郁症的程度了。
精神是没有答案的寻求,重在寻求过程本身,读这本书,并不能解决我的困惑,也没有让我明白我该怎么样去生活。只是,我希望我在本书中学到的是当面对生活中的所有不快时,明白人生如太极,都可以在事后保持心态的和谐和安静,能够更多地趋向于坦然。更不会再说世事无常,摆出一副好像明白了人生的样子。因为面对人生,我永远是个稚童。
注:“#”后为本书摘录
# 在一个功利至上,精神贬值的社会里,适应取代创造成了才能的标志,消费取代享受成了生活的目标。
# 其实,所谓灵魂,也就是承载我们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内在空间罢了。
# 灵魂的故乡在非常遥远的地方,只要生命不止,它就永远在思念,在渴望,永远走在回乡的途中。至于这故乡在哪里,却是一个永恒的谜。
# 如果我们甘心承认人只是茫茫宇宙间的偶然产物,我们所追求的一切精神价值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转瞬即逝的昙花一现,那么,我们的精神追求便只能是虚幻而徒劳的了。
# 教育的本义是唤醒灵魂,使之在人生的各种场景中都保持在场。
# 应该承认,现代人是孤独的。但是,由于灵魂的缺席,这种孤独就成了单纯的惩罚。
# 人人都离不开一种广义的宗教,这种宗教就是对寂寞的体验。
# 一颗仍然生气勃勃的心灵却注定要为背弃它的肉体殉葬,世上没有比这更使精神感到屈辱的事情了。
# 无所追求和寻觅的人们,决不会有迷惘感和失落感,他们活得明智而充实。
# 一颗觉醒的灵魂,它的觉醒的鲜明征兆是对虚假的生活突然有了敏锐的觉察和强烈的排斥。这时候,它就会因为清醒而感到痛苦。
# 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
# 依我俗人之见,灭绝肉体的欲望无异于扼杀生命的乐趣,代价未免太大。而且,如此求得的那个状态究竟真个是超神入化的仙境,抑或只是因为肉体衰竭而造成的一种幻觉,实在也不好说。
# 以自己的残缺比别人的肢体健全,以自己的坎坷比别人的一帆风顺,所产生的只会是怨恨。反过来也一样,以别人的不能比子的能够,以别人的不幸比自己的幸运,只会陷入浅薄的沾沾自喜。
# 身体是一副肖像画,真正有价值的事这幅画的内在特点和风格。
# 当信徒是少年人的事,收信徒是老年人的事。前者太幼稚,后者已腐朽。
# 有时我不免想,与只做梦的人相比,从来不做梦的人是更像白痴的。
# 那种在实际生活中即使一败涂地还始终如一地保持幻想和憧憬的人,才是真正的幸运儿。
# 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倒水、施肥、结果实,但常常忘记了开花。
# 看到今天许多人以满足物质欲望为人生唯一目标,全部生活由赚钱和花钱两件事组成,我为人们的心灵的贫乏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丰富。
# 天下滔滔,与我何干?大不了穷些寂寞些。
# 当我在一个恶人身上发现一个美德,我就原谅了他的一千件恶行;当我在一个善人身上发现一个伪善,我绝不肯因为他的一千件善行而原谅他的这一个伪善。
# 猥琐假冒神圣乃是最无耻的亵渎神圣。夜里我不断梦见一个句子——子曰他妈的!
# 爱国只是尺子之一,而且是一把较小的尺子。还有比它大的尺子,例如真理、文明、人道。
# 一旦被日常生活裹挟,长久中断了写作,我便会觉得生活成了一堆无意义的碎片。
# 在周围的一片热闹中,我的寂寞的心徒劳地扑腾着欲飞的翅膀。
# 一味沉湎于小爱固然是一种迷妄,以大爱否定小爱也是一种迷妄。
# 对于心的境界,我所能够给出的最高赞语是就是:丰富的单纯。
# 习惯于绝望的处境是比绝望的处境本身更大的不幸。
# 幸福是一种一开始人人都自以为能够得到、最后没一个人敢说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
# 我爱人世的不幸胜过爱天堂的幸福。我爱我的不幸胜过爱他人的幸福。
# 时态炎凉,好运不过尔尔。
# 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
# 大自然的恶势力轻而易举地把我们的亲人毁灭。我们面对的事没有灵魂的敌手,因而不能以精神的优越自慰,却愈发感到了生命的卑微。
# 我宁愿绝望,不要安慰!
# 只要生存不能犹在,人在任何处境中都能为自己编织希望,哪怕是极可怜的希望。
# 如果没有希望,没有一个人能够活下去。
# 我重视寻求真理的过程甚于重视真理本身。
# 由单纯到复杂,再复归成熟的单纯,我名之智慧。由混沌到清醒,再复归自觉的混沌,我名之彻悟。
# 迷信,祭神时所祈求的全是非常实在的回报。即使真有神存在,也决不会如俗人所想象,能够听见和满足他们的世俗欲望。
# 掩盖自己的无知要比公开表露好些。
# 做永恒活火的一朵瞬间熄灭的火苗,这算是什么安慰呢?
# 嘲笑雕刻匠尽力把石块雕刻的像人,在自己身上却不下功夫,结果使自己看上去像是石块而不是人了。
# 他最瞧不起那些声称蔑视金钱却又嫉妒富人的人。
# 一个人如果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上都不能自己做主,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 不论社会如何变化,人类总的境遇是始终如一的。
# 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唯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 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的确是最美好的岁月。
# 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 一个人懂得了自己理解自己之困难,他就不回强求别人完全理解自己,也不奢望自己会完全理解别人了。
#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真挚的爱。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于此了。
# 每个追求者都渴望成功,然而,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追求本身。我宁愿做一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而不愿是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如果说成功是青春的一个梦,那么,追去即是青春本身,是一个人心灵年轻的最好证明。谁追求不止,谁就青春长在。一个人的青春是在他不再追求的那一天结束的。
# 能被失败阻止的追求是一种软弱的追求,它暴露了力量的有限。能被成功阻止的追求是一种浅薄的追求,它证明了目标的有限。
# 我不想知道你有什么,只想知道你寻找什么,你就是你所寻找的东西。
# 许多人的所谓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