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回忆
查看话题 >鹅鹅鹅,儿童节快乐!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鹅,鹅,鹅,弯曲着脖子朝天唱着歌。雪白的羽毛飘浮在绿色的水上,红掌不时拨动着清澈的水波。
这首诗充分说明了,人与人的差别会是多么的大。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约六、七岁便能赋诗,而我六、七岁时,在读骆宾王的诗。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大约四十多岁,不受重用之下的乡村隐居生活,被他写得如此生趣盎然。
茅草做的屋子有点低小,屋子旁边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畔肆意生长着一片片地绿草。不知谁家的老头老太太,已是满头白发了,亲热地坐在一起喝酒,时不时聊上几句,欢声笑语地,好不热闹。
小溪的东边,有个年轻人在豆地里锄草,那应该是他们的大儿子。有一个年龄小点的,在家里编织鸡笼,应该是他们的二儿子。还有一个小孩儿,顽皮地斜躺在溪边草地上,专心剥着莲蓬,实在是可爱极了。
有句俗语说得好,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辛弃疾的这首小令,纯用白描手法,并无难以理解、记忆的词句,但是今天一字一字地读起才发现,一直以来这个中儿都被我给忽视了……捋捋看,大儿锄豆,小儿卧剥莲逢,啥,还有一个中儿?深感惭愧,编织鸡笼这活不太引人注目,他的次序又不上不下的,以致一直被遗忘,没多少机会想起来。
记得看到过一些说法,假如是多子女家庭,长子女以及最小的子女一般比较受重视,中间的孩子比较容易被忽视。通过读这首诗的感受,想来似乎有点道理,还是如今的小朋友们好,个个都是父母亲长手心里的宝。
自己记忆力不好,加之有所疏忽,却找出这么个歪理邪说来,实在有点强辩了哈。看看宋朝诗人孔平仲的一首趣诗,便能明白无论多少个孩子,个个都是宝。
代小子广孙寄翁翁 (宋)孔平仲
爹爹来密州,再岁得两子。牙儿秀且厚,
郑郑已生齿。翁翁尚未见,既见想欢喜。
广孙读书多,写字辄两纸。三三足精神,
大安能步履。翁翁虽旧识,伎俩非昔比。
何时得团聚,尽使罗拜跪。婆婆到辇下,
翁翁在省里。大婆八十五,寝膳近何似?
爹爹与嬭嬭,无日不思尔。每到时节佳,
或对饮美食。一一俱上心,归期当屈指。
昨日又开炉,连天北风起。饮阑却萧条,
举目数千里。
这是一首长诗,亦是一封家书。是诗人孔平仲以想象中儿童的天真稚嫩口吻,给他父亲即其子广(一说名广孙)的爷爷,写的一首诗:
我爸爸妈妈来密州,已经两年啦。又给我添了两个弟弟,牙儿长得好看,而且壮健,郑郑呢小一点,也开始长牙齿啦。爷爷您还没见过他们,相信见到他们时,爷爷会很高兴的!
孙儿我读书多一些,写字能写满两纸了。两个大一点的弟弟,三三精神很好,大安已经学会走路了。爷爷再见到他们时,应该会惊讶他们变化好大呀。
什么时候我们一家人能够团聚呀,到时围着爷爷让你们开心。爷爷和奶奶都在汴京,太奶奶已经八十五岁了,近来吃饭睡觉还好吗。我爸妈天天都在想着你们,每次过节的时候,或者有好吃的时候,总是想起爷爷奶奶太奶奶啊。
他们还想着过段时间就可以回去了。天气变冷了,好些天都在刮北风,我们这里与爷爷那里隔着好远好远的距离,爷爷你们要保重啊。
其时孔平仲带了妻儿到密州任一小官,已经两年了。在这两年里孔平仲夫妇新添了两个孩子,因与其父母相隔两地,祖孙尚未见过面。广是孔平仲最大的孩子,聪慧能书,以他的语气写诗寄给爷爷,这主意本身便十分俏皮。
尤其是诗句里,儿童的天真娇憨活灵活现,简直以假乱真,我很愿意相信是广这个小朋友本人写的呢。不会是孔平仲抢了他儿子的署名权吧,哈哈,孔应是一个趣人。
诗里写到了四代骨肉,该问候的每一位亲长,都问候到了,应该提及的每一位家庭成员,特别是四个弟弟还有广本人的成长近况,都提到了。这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既然是孔平仲代作,那也说明孔公仲是一个公平慈爱的父亲,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他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并且,忙着写到家书里。
古今中外,国情民族或有不同,亲情总是相似的。这样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品,何需拘泥于哪朝哪代?亲情恒久远,一篇永流传。
今天读的三首诗,只有第一首骆宾王的咏鹅,真正是儿童作品。但是后两首,儿童亦是主角,尤其最后一首,根本就是儿童文学嘛。特地读之。
祝儿童们,前儿童们节日快乐:)
朋友们,你们的点赞以及转发是我读诗写文的动力,行动起来吧,点个赞,转发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鹅,鹅,鹅,弯曲着脖子朝天唱着歌。雪白的羽毛飘浮在绿色的水上,红掌不时拨动着清澈的水波。
这首诗充分说明了,人与人的差别会是多么的大。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约六、七岁便能赋诗,而我六、七岁时,在读骆宾王的诗。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大约四十多岁,不受重用之下的乡村隐居生活,被他写得如此生趣盎然。
茅草做的屋子有点低小,屋子旁边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畔肆意生长着一片片地绿草。不知谁家的老头老太太,已是满头白发了,亲热地坐在一起喝酒,时不时聊上几句,欢声笑语地,好不热闹。
小溪的东边,有个年轻人在豆地里锄草,那应该是他们的大儿子。有一个年龄小点的,在家里编织鸡笼,应该是他们的二儿子。还有一个小孩儿,顽皮地斜躺在溪边草地上,专心剥着莲蓬,实在是可爱极了。
![]() |
图片来自网络 |
有句俗语说得好,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辛弃疾的这首小令,纯用白描手法,并无难以理解、记忆的词句,但是今天一字一字地读起才发现,一直以来这个中儿都被我给忽视了……捋捋看,大儿锄豆,小儿卧剥莲逢,啥,还有一个中儿?深感惭愧,编织鸡笼这活不太引人注目,他的次序又不上不下的,以致一直被遗忘,没多少机会想起来。
记得看到过一些说法,假如是多子女家庭,长子女以及最小的子女一般比较受重视,中间的孩子比较容易被忽视。通过读这首诗的感受,想来似乎有点道理,还是如今的小朋友们好,个个都是父母亲长手心里的宝。
自己记忆力不好,加之有所疏忽,却找出这么个歪理邪说来,实在有点强辩了哈。看看宋朝诗人孔平仲的一首趣诗,便能明白无论多少个孩子,个个都是宝。
代小子广孙寄翁翁 (宋)孔平仲
爹爹来密州,再岁得两子。牙儿秀且厚,
郑郑已生齿。翁翁尚未见,既见想欢喜。
广孙读书多,写字辄两纸。三三足精神,
大安能步履。翁翁虽旧识,伎俩非昔比。
何时得团聚,尽使罗拜跪。婆婆到辇下,
翁翁在省里。大婆八十五,寝膳近何似?
爹爹与嬭嬭,无日不思尔。每到时节佳,
或对饮美食。一一俱上心,归期当屈指。
昨日又开炉,连天北风起。饮阑却萧条,
举目数千里。
这是一首长诗,亦是一封家书。是诗人孔平仲以想象中儿童的天真稚嫩口吻,给他父亲即其子广(一说名广孙)的爷爷,写的一首诗:
我爸爸妈妈来密州,已经两年啦。又给我添了两个弟弟,牙儿长得好看,而且壮健,郑郑呢小一点,也开始长牙齿啦。爷爷您还没见过他们,相信见到他们时,爷爷会很高兴的!
孙儿我读书多一些,写字能写满两纸了。两个大一点的弟弟,三三精神很好,大安已经学会走路了。爷爷再见到他们时,应该会惊讶他们变化好大呀。
什么时候我们一家人能够团聚呀,到时围着爷爷让你们开心。爷爷和奶奶都在汴京,太奶奶已经八十五岁了,近来吃饭睡觉还好吗。我爸妈天天都在想着你们,每次过节的时候,或者有好吃的时候,总是想起爷爷奶奶太奶奶啊。
他们还想着过段时间就可以回去了。天气变冷了,好些天都在刮北风,我们这里与爷爷那里隔着好远好远的距离,爷爷你们要保重啊。
其时孔平仲带了妻儿到密州任一小官,已经两年了。在这两年里孔平仲夫妇新添了两个孩子,因与其父母相隔两地,祖孙尚未见过面。广是孔平仲最大的孩子,聪慧能书,以他的语气写诗寄给爷爷,这主意本身便十分俏皮。
尤其是诗句里,儿童的天真娇憨活灵活现,简直以假乱真,我很愿意相信是广这个小朋友本人写的呢。不会是孔平仲抢了他儿子的署名权吧,哈哈,孔应是一个趣人。
诗里写到了四代骨肉,该问候的每一位亲长,都问候到了,应该提及的每一位家庭成员,特别是四个弟弟还有广本人的成长近况,都提到了。这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既然是孔平仲代作,那也说明孔公仲是一个公平慈爱的父亲,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他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并且,忙着写到家书里。
古今中外,国情民族或有不同,亲情总是相似的。这样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品,何需拘泥于哪朝哪代?亲情恒久远,一篇永流传。
今天读的三首诗,只有第一首骆宾王的咏鹅,真正是儿童作品。但是后两首,儿童亦是主角,尤其最后一首,根本就是儿童文学嘛。特地读之。
祝儿童们,前儿童们节日快乐:)
朋友们,你们的点赞以及转发是我读诗写文的动力,行动起来吧,点个赞,转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