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时候和亲密的朋友无法沟通?
每个人都有孤独,不论活的多么光鲜亮丽,笑的是有多么云清星粲,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刻,或许实在夜阑人静之时,或许在昏黄路灯下走着的时候,或许也在说着笑着的时候,孤独感如涌起的潮水,措不及防地让人无法呼吸。人迷茫无助的时候,大多都会产生对孤独的排斥感,渴求向他人倾泻。根据活了二十年的经验和最近看的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大部分人心里的困惑迷茫的问题,都有了详尽的利弊分析和机会成本的衡量。所以,当一个人找你倾诉的时候,大部分的人不是为了求一份答案,而是需要一名倾听者。大多时候,他们只是不愿意承认自己内心的答案,总是希望从别人口中说出自己内心的答案。这个时候,他就不会自欺欺人,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为什么?一来说他从别人那里得到了自己认同的答案。二来,即用咨询来的答案,在生活的实践活动中,遇到阻碍或者说是用这种答案所做的选择,令选择人失去一些东西时,他会存有一种侥幸心理,即答案或者建议是别人给予,我不必太过内疚和懊悔。我想称之为风险转嫁,自己推脱所得的不好结果的责任,而转嫁给他人。(当然,不是说带有一种怨恨心里,应该称为心里安慰吧。这种心里安慰,之所以有作用,大概就是当初的选择,由当事人自欺欺人的理解为脱离了主要的主观因素。)。 我十分抱歉,我不善于聆听他人的想法。之前,每次找到我聊天,聊天的内容都是她的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不管我是否认识她所讲的人和对此感兴趣。这一种聊天,使我感觉到,我们在孤独面前,是多么无力、蹩脚、幼稚。像游泳的鹿,行走的鱼。大概懂一点聊天艺术的人都知道这一种聊天无疑是对孤独的拙劣的表示。这一种聊天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倾听者索然乏味以及产生一种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因为你一股脑的倾泻你所有的烦恼,又不冀求从倾听者这里得到回答,是倾听者认为,你仅仅只是需要一名倾听者,至于这名倾听者是谁,无关紧要,只要有一位脾气温和的人耐心听完你所有的话就行。这是倾听者可能产生的自我错觉和价值怀疑。正是由于这样,沟通就无以为继。 然而,从倾诉者角度出发,为什么她能抛弃日常生活中的精湛的伪装和娴熟的演技,如此幼稚蹩脚的去向你倾诉呢?在给出答案前,不妨再问一个问题。在什么人面前,你会卸下在公众面前的伪装?问题不啻是亲人还有朋友,这里的朋友当然不能指泛泛之交的朋友,应当是放进心里的朋友,这种朋友在女生那里叫闺蜜,在男生那里叫基友。到这里,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也就是说倾诉者对倾听者的选择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或许此古代姽婳选美还要严苛。因为我们有内心的不想示人的柔软和领地。没有挑选出可靠倾听者的倾诉人,可能会向社会陌生人倾诉,一般采取匿名的形式。为什么匿名理由也是上面给出的。通过分析,倾诉者和倾听者之间就存在着隔阂和误解,导致沟通无法顺遂愉快的进行。 作为一名倾听者,我觉得更重要的安静的倾听和适当的理解。因为你的倾听,可能会使倾诉者坚定自己的想法以及走出困境。这是一种无上功德,也是一种对你的标签-一个善良的人。<这样一种善良,我不想牵及到大的道德学里面去>作为,一名倾听者,为什么更强调安静且耐心?笔者上文说过的,倾诉者大多已经有了答案。你就不必喧宾夺主,滔滔不绝。留下倾诉者咂吧个眼,还是一脸凄苦的望着你。作为倾听者静静的听他们说话,慢慢地引导他们得出内心的答案。这是我为什么不喜欢我姐在给别人解决烦恼的时候,拿着大道理,口若悬河。我认为更应该注重倾听者的内心需求,她不是来听你讲大道理,你的话语应该是平实普通,在她背后悄悄的、轻轻的推一把,而不是在前面硬拽着她往前面的路走。因此,我更喜欢用反问的方式,帮朋友一点一点找到内心的答案,然后再给她一个符合供参考的她内心的答案。作为一名倾听者,委实不易,你既要拚弃一种自我价值怀疑的错觉,平和的接受他人一股脑的烦恼。又要学会说话的艺术,而这种学问一点也不简单。希望你能做一个有艺术的倾诉者,也能做一个善良的倾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