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苏轼
1. 《蝶恋花·春景》里有这样一句: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句里的佳人,恰似苏轼《次韵僧潜见增》里:
猿啼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中的猿与鹤。
2. 我的困惑在于,在《蝶恋花》这句中,苏轼怎么知道墙内佳人就是无情的呢?佳人之笑,难道不是有情的表现?
这里苏轼假定佳人是无情的,因为必须这样做才能表达他身为诗人的烦恼,这样做才能将意象归于他自己。苏轼的尝试仅停留在“表达而非“理解”,是无法体会墙内佳人的心境的。
若我们进行二次解读,文字就是那堵墙吧,让行人无法理解佳人的墙。诗人的烦恼,在于文字的限制。
3. 想起了塞林格在Teddy里的那句:
蝉鸣正喧闹,全不察觉将殒灭,即在一瞬间。
若按逻辑理解这句公案,说的就是蝉不知道生命之短暂,耽误于世间享乐。但这逻辑恰恰是站在人的角度理解的。若站在蝉的角度,它们的整日鸣叫正是生命的绽放,自在之中尽是禅意。
5. 诗者为了写出文字,永远要囿于观察者的角色。只要是观察者,为了记录,就要代入主体情感。真相处于无我的境界,所以真相是文字无法表达的。
-----------------------------
4. 绮语:佛教用语;指涉及爱情或闺门的艳丽辞藻及一切杂秽语。
《次韵僧潜见赠》
多生绮语磨不尽,尚有宛转诗人情。
此时,绮语指向的是诗人之情。
《登州海市》
新诗绮语亦安用?相与变灭随东风。
此时,绮语已经作为“美好的语言”的代替了,没有了“杂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