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最深的悬疑故事
查看话题 >我所喜欢的悬疑作家
史蒂夫·金
初次接触斯蒂芬.金的作品,还是在十多年前看了部美国片子《肖申克的救赎》。当时我还不知道斯蒂芬.金是谁,更不知道《肖申克的救赎》正是根据他的原著小说改编的。但这部电影却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并没有任何恐怖的内容,完全是一部关乎于人性与自由的监狱题材片,至今我仍认为那是我所看过的最好的美国电影。2006年,我终于得以读到了《肖申克的救赎》原著的中文译本。
2000年,我第一次看了斯蒂芬.金的小说《宠物公墓》,初看觉得语言罗嗦,情节拖沓,过多细节与心理描写使人厌烦,更可怕那股浓烈的翻译腔,美国小说中的跳跃式思维。然而,当我看到前三分之一,那只猫居然从宠物公墓中死而复生,回到主人公身边,心底立即被撞击了一下。尽管接下来的文字照旧繁琐,大段对话令人头皮发麻,我仍然耐着性子看下去——记住这是阅读斯蒂芬.金的秘笈:一定要有极强的耐力,从头到尾仔仔细细读完,否则你将半途而废。只要你能读到斯蒂芬.金的结尾,那么他带给你的震撼将无与伦比。
之后,我又读了斯蒂芬.金的另一部佳作《死亡区域》,第一次完全没有读懂,后来隔了一年才真正读了进去,确实是一个需要慢慢品味的作家。斯蒂芬·金对我的影响,更集中在精神的领域,他的意识形态与我非常相像,喜欢与讨厌共同的人。正如他在自己的书里写的一段文字:“现在我是个作家,许多书评人说我写的东西都是狗屎,我也时常觉得他们说得没错……但每回在银行或医生办公室里填表格填到职业栏,我填上‘作家’二字时,都仍然觉得心慌。”
而在斯蒂芬金的另一部监狱题材的长篇小说《绿里奇迹》之中,写了一个被冤枉坐上电椅的黑人的故事,他有着黑色的皮肤,凶恶的外形,被认为是强奸杀人犯,事实上他有一颗圣徒般的心。
在斯蒂芬金的这些作品里,可以明显看到大师的政治倾向,他谴责以监狱与警察为代表的国家机器,呼吁人们无论如何绝望都不要放弃希望(安迪十九年的越狱),他同情少数族群,反对美国白人社会对黑人的歧视和偏见。
出身美国蓝领无产阶级家庭,成为作家首富,仍保持纯真的中下阶层本色,他是活得真实的美国人,永不装逼的伟大作家。
铃木光司
大约是2000年的夏天,同事借给我一张碟片,除了恐怖片之外对它一无所知。开始节奏有些缓慢,随着记者进入度假村,借宿遇难学生们住过的房间,情节立即紧凑抓人起来。接着便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直到最终那幕惊世骇俗的镜头。
从此,我与大多数中国年轻人一样,记住了这部电影的名字——《午夜凶铃》。
几个月后,我有幸读到了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中文版,才发现小说与电影的种种不同。虽然大体上电影忠实于原著,但在人物方面做了很大改动。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喜欢铃木光司的小说原著,也许是电影语言永远无法替代文字的细腻——而这一点恰恰是铃木光司的最大优势,他的语言秉承了日本文学一贯细腻感性的传统,字里行间不断突显人物的内心矛盾。
因此,小说中间的叙述部分才是真正的精华,无论是主人公艰辛努力的追寻,还是对于山村贞子点点滴滴的发现,每一个细节,每一次追忆,都是那么精彩夺目,仿佛一曲丰富的交响乐。唯一让我感到恐惧的,正是主人公第一次观看录像带的情节,随着铃木光司对录像带画面的描述,伴随着主人公的跌宕起伏的内心变化,还有四周若隐若现的鬼魅环境,确实吓到了当时的我,似乎也跟随着作者的文字,来到最初播放录像带的小屋,听着磁头转过磁带的声音,听着自己压抑到极点的心跳。
气氛——如此成功的气氛描写,是我的阅读过程中罕见的,不仅仅是个别场景的气氛,而是将主人公放在绝望的跑道上,在整部小说贯穿始终,一气呵成意犹未竞。至于,小说最后的那个意外,其实已不算什么意外,不如说是作者为下一部书而埋下的伏笔。
然而,如果你以为这就是《午夜凶铃》,那你将大错特错。因为这只是故事的开始,铃木光司把真正的精华留在了后面,那就是整部《午夜凶铃》系列从第一部到第四部。
贞子期待复活的决心,如同病毒绵延不息,作者也为我们展现了对于超长篇的驾驭能力。他冷静细腻地叙述了贞子的过去以及她的未来,还有全系列最终收官的第四部——我称之为具有超人想象力的科幻小说。而那年圣诞节之后,受到《午夜凶铃》叙述节奏的启发,我结合当年流行于网络上的电脑“女鬼”病毒和纪实文学《日暮东陵》里的素材,创作了我长篇处女座《病毒》。
铃木光司成为我心目中日本最好的通俗小说家,甚至感觉他的作品已远远超出通俗小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