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游之中央美院象山分校篇
2017年4月30日,游中央美院象山分校。
跟很多人一样,知道中央美院象山分校,是因为王澍凭此获得普利策建筑奖。后来又知道了他做了宁波博物馆,宁波美术馆,就多次想去趟宁波,但终未成形。去年十月,买了他的书《造房子》,此书让我很意外,颠覆了我之前对建筑的认知,同时让我很欣喜,他说他是个文人,碰巧会做建筑。书看得津津有味,就愈发想去看他做的建筑,一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就去了宁波,看了宁波美术馆和博物馆。大半年过去了,又重读《造房子》,觉得非去象山分校不可了。
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清晨六点半从住处出发,乘地铁到虹桥火车站,再转乘公交。下车一眼望去有一片白车轴草,原野气息即扑面而来,尽头略有沧桑的长形建筑物隐藏在大树后。五月白车轴草百花初开,穿过它,向左沿车道走几步便到了校园门口,目之所及是满满的树林,琢磨着该从哪开始观看建筑,眼睛不自觉的开始寻找书中的建筑,发现它就在左边的树林中,虽然是大体量的建筑,但四周绿树环绕,建筑融入自然,不让人敬畏,可从容靠近。
走进它,就迫切的寻找入口,进入建筑内腑,从窗往外看风景,窗或大或小,或橫或竖立,或方或长,景随窗变。墙厚,说是窗,但无框架,也无玻璃之类,赤裸在外,倚窗而立,很有安全感,眼前风景,亲近感和疏离感同存。
走道曲折,如乡间小道,路上无灯光,有些幽暗,但日光窗潜入室内,也就亮了,温暖了。徘徊其中,望见室外长长的走廊,心中急切想要出去,去空中走廊。
颇费了些周折,才走上外廊,顿时觉得豁然开朗,轻快如同行走在半山腰上,眼睛贪婪着远处的山,手不禁伸向近处的树,如此从三层直下一层,尤未尽兴。走廊尽头,便是建筑之外的。
往前倾刻,一面墙吸引了我,墙体里大窗横开,窗上有支架向外延伸,伸出的不是别的,却是排排青瓦,凑近细看,青瓦大多被爬山虎覆盖,裸露瓦上有绿苔,间有杂物,偶有残缺,面朝此墙,我久久伫立,真实的生活美感,沧桑的历史美感非言语能及。
未完待续......
![]() |
跟很多人一样,知道中央美院象山分校,是因为王澍凭此获得普利策建筑奖。后来又知道了他做了宁波博物馆,宁波美术馆,就多次想去趟宁波,但终未成形。去年十月,买了他的书《造房子》,此书让我很意外,颠覆了我之前对建筑的认知,同时让我很欣喜,他说他是个文人,碰巧会做建筑。书看得津津有味,就愈发想去看他做的建筑,一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就去了宁波,看了宁波美术馆和博物馆。大半年过去了,又重读《造房子》,觉得非去象山分校不可了。
![]() |
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清晨六点半从住处出发,乘地铁到虹桥火车站,再转乘公交。下车一眼望去有一片白车轴草,原野气息即扑面而来,尽头略有沧桑的长形建筑物隐藏在大树后。五月白车轴草百花初开,穿过它,向左沿车道走几步便到了校园门口,目之所及是满满的树林,琢磨着该从哪开始观看建筑,眼睛不自觉的开始寻找书中的建筑,发现它就在左边的树林中,虽然是大体量的建筑,但四周绿树环绕,建筑融入自然,不让人敬畏,可从容靠近。
![]() |
![]() |
走进它,就迫切的寻找入口,进入建筑内腑,从窗往外看风景,窗或大或小,或橫或竖立,或方或长,景随窗变。墙厚,说是窗,但无框架,也无玻璃之类,赤裸在外,倚窗而立,很有安全感,眼前风景,亲近感和疏离感同存。
![]() |
走道曲折,如乡间小道,路上无灯光,有些幽暗,但日光窗潜入室内,也就亮了,温暖了。徘徊其中,望见室外长长的走廊,心中急切想要出去,去空中走廊。
![]() |
颇费了些周折,才走上外廊,顿时觉得豁然开朗,轻快如同行走在半山腰上,眼睛贪婪着远处的山,手不禁伸向近处的树,如此从三层直下一层,尤未尽兴。走廊尽头,便是建筑之外的。
![]() |
往前倾刻,一面墙吸引了我,墙体里大窗横开,窗上有支架向外延伸,伸出的不是别的,却是排排青瓦,凑近细看,青瓦大多被爬山虎覆盖,裸露瓦上有绿苔,间有杂物,偶有残缺,面朝此墙,我久久伫立,真实的生活美感,沧桑的历史美感非言语能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