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要去做公号了
嘿,说的就是你,哥们。
大概一周之前,你激情澎湃地告诉我,你们要去做公号了。
看到你兴奋的样子,有那么一刹那,仿若看到了曾经的我。
那是2014年4月的一天,当时的状况已经是“我身边的朋友全都去开公号”的时候,大致估计下来,当时已经有两三千万个公号在运作了,同时又有不少后来者前赴后继。
我和几个朋友一拍即合,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于是索性揭竿而起,共同做了一个公号叫“都好”,英文名“Everythingallk”,现在这个公号还在。
“都好”产生的原因,现在在我看来,还是一种“人从众”的趋势吧,当所有人都在做公号的当时,如果你没有进入这个领域,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你跟这个世界的脱节。当然,你肯定不会这样说,于是你也来到了潮水当中。
之于我,我从来都不是最先吃螃蟹的那批人,对新事物总是抱有迟钝感。所以,我对很多东西感到悲观,就像是我们的“都好”。人们称赞那些敢于吃螃蟹的人,是因为他们时刻对世界张开双臂,准备拥抱新事物。就像是第一批注册的微博用户,第一批开公号的人,他们目光敏锐,总会在第一时刻把握潮水的方向,于是他们成功了。
也许还有另一种可能,公号第一批的试水者同样是那批微博尝鲜者,他们总会处在浪尖,还有一种可能,公号兴起之处,他们成为了第一批被邀请的玩家。所以你看,世界从来不会是平等,即使公平平等,一定程度上而言也是对于那一小部分人。
从众是中国人(也许是世界)的一个特色,就像是现在的共享单车一样,当一种模式兴起的时候,你总会看到一批批相似的产物出现。似乎人们从来都不会从另一个角度想问题,而只会一味的跟风。而最终的结果又无疑是,所有的人都在内耗,第三名之后的玩家全部玩完,前三名可以互相PK,然后各自进行更大的内耗,当大家都差不多撑不住的时候开始谈判,所有的竞争最终归于并购和合作,最终一家独大。
最近几年,这样的事情永远在发生。
做公号其实也一样,过程常常是,先有吃螃蟹的人开始,然后人们一窝蜂地跟上,最终的景象是“我身边的朋友都去做公众号了。”
所以,严格算,我们的“都好”算是“人从众”里的“众”。
我和朋友已经算是末尾进入这个行当的人了,但现在再看。
“我的朋友,一年后的你对公号还是如此抱有新鲜感,再看看我,好像我们算‘从’字辈,而不是‘众’字辈。谢谢你,把我们的公号辈分提前了一些。”
人们都讲个名正言顺,于是公号第一篇文章《这个世界,都好》在2015年4月12日发出,作为我们公号的发刊词,这篇文章意味着从此之后,“都好”正式诞生。
第一篇文章出自我手,大概就是一两个小时的时间。随便写写人生感怀,现在你再让我回顾当时都写了什么我估计都记不太清楚了。但只记得当时几个朋友看完后都兴奋不已,一方面是因为筹划许久的公号这个时候算是正式启航,一方面意味着大家终于可以在各自的朋友圈分享来自自己公号的东西了。
当时,我和朋友最初的想法很简单,“都好”只是我们大家各自的角落,写写各自的心情、状态,关于电影、旅行和生活,且当是对各自的一种生活纪录,如果刚好也能从读者那里收获共鸣的话,那就算是上天待我们不薄了。
我从来没想过要将“都好”当做一种盈利的工具,在我看来,那就是几个好朋友一起玩耍的地方,有一个地方可以放置自己东西和感怀的地方。如果真的说功利的话,那大概就是说,我们曾经也玩过公号,将来如果转行到相关领域的话,我们有东西拿的出来。大概就是这样。
“都好”之初,共有六位朋友。
大家分工明确,每周都会讨论选题,商定写稿计划,每周一都有排班表,现实这一周即将要出哪几篇文章,类型如何等等不一而足。但一个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公号讲求“原创”,每一篇文章都是自己写来的,没有转载。这个习惯延续至今,虽然,其中我们的不少文章被别的公号转载过,但我们从来没有转载过其他公号的任何一篇文章。这是到现在我们都引以为豪的事情。
我能记得的是,当时的每个人都十分兴奋而且激动,大家都打了鸡血一般用心在写着各自的东西,然后拼了命的在朋友圈分享,有那么半年时间,公号群聊占据了我们大多数的时间,大家也开玩笑,但最终还是会回归到选题之上。
因为我们人员多,更新频率快,所以不久之后,我们的公号有了原创标示,然后可以被评论,继而有了打赏功能,我们有了自己的读者群,作者和订阅者在里面互相聊天,这其中的每一次进步都让我们每个人开心不已。
记得打赏刚开通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给自己的公号都进行了打赏,那种感觉太棒了。
一种狂想飘然而至,似乎这离我们走上人生巅峰的日子已经不再遥远。
到现在,都好开通了两年又两个月,如果用季节来计算的话,那第一年算得上是我们的春天。
那一年,我们的公号有了很大的发展,有阅读量不少的文章,不少公号纷纷前来转载,甚至一篇文章会被几十个上百个公号盗取改换名字去除作者后随意乱发,也收到过不少的打赏金额。
当然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和都好的小伙伴聚在一起玩耍的快乐时光。
都好里的每个人都是孩子,当然,我更是。
“玩”大过一切。
可后来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每个人的热情都会衰退,
尤其是在每个人都有各自工作的时候,于是断稿的情况出现了,公号由之前的固定更新变成了偶尔更新,再到后来的随机更新,每个人的工作也成为各自的重心,有的人开始离开,我也是,我离开的主要原因还是:
我对题材感到困惑,我对命题作文向来充满排斥,我喜欢自由的随机的写作。
当然,我在豆瓣上的文章早已经全权托付给公号的朋友,他们看中的可以随时拿去采用,甚至不需要向我知会一声。也因为这样的绿色通道,在我离开“都好”的那段时间里,大家还是会常常看到那个方枪枪。
再后来,
因为各自的生活工作繁忙,因为理念的不同等等诸多原因,
“都好”有原来的一天一更,到后来的隔天更,再到后来的随机更新,最终,停更了。
其实是有那么一段时间,“都好”是没有更新的。
于是有的朋友重新开了公号。
于是在很多人眼中,这已经是一个僵尸号了。
至于很多人还留着,在我看来,或者是因为他们没有时间清除那些僵尸公号,或者是因为他们对其还抱有期待。
当然,“都好”只是千万个公号中的一个。在那段岁月里,我看了很多朋友各自开了公号,也看到很多公号再没有更新,它们就像是躺在黑暗宇宙中的一堆陨石一样,悄无声息。我经历了“我的朋友都去做公号”的狂欢,也经历了“朋友不再更新他公号”的冷淡。
所以,朋友,当欣喜着告诉我,你要去开公号的时候,问我有什么建议的时候。
我能说什么呢?
我能给你泼冷水吗?我知道那并没有用。
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同样,我也无法拉住一个一心撞倒南墙的人。
何况你还那么胖,200来斤。
我只能笑着对你说,
“如果你喜欢的话,那就抱有热情好好做吧。加油!胖子。
用心做公号,你会瘦下来的,这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当然,“都好”其实并没有完全关闭,她的账号还在我们六个人手里。
所以,当某一天,我重新发了一篇文章的时候。
那就是我带给老朋友的一种惊喜吧。
方枪枪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故乡的野菜
- 下班后 (1人喜欢)
- 中年人的朋友圈死在三十岁前夜 (2人喜欢)
- 情人节就像一盒过期的巧克力 (9人喜欢)
- 致三岁反骨仔的新年家书 (2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