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最深的悬疑故事
查看话题 >影响最深的恰好是悬疑本身
坦率说,我从小到大过的基本都是普通人的生活,身边也没太多奇葩,从自己身上讲不出什么故事,于是阅读便成为获取故事的主要途径。在阅读的故事当中,悬疑或者说推理小说是我极为喜爱的题材。小时候看过福尔摩斯,当时虽然觉得侦探很棒,但对这种题材并没有特别的感觉。一直等到大三的时候,接触到绫辻行人和横沟正史,才真正打开了推理阅读的大门。
我现在仍然能回想起第一次阅读到《杀人十角馆》的惊愕感。气氛的渲染和结局的崩坏感,极大地震撼了我当时的心灵,后来我知道了这是新本格推理小说。横沟正史的《狱门岛》也给我很深的印象,封闭空间带来的恐怖感让人久久难以忘怀,这种看似古朴的写作手法,反而能让人忘怀心中的疲惫。大概因为入门受日系推理小说的影响非常严重,所以一直以来我个人在阅读上都很偏向日系推理小说。
毕竟,日系推理风格多变,很能满足我当时的胃口。就算是我在手机上写这篇日记,我脑海里仍然能浮现出很多日系推理小说的精彩故事:
比如《夺取》:用假的人生制造真的钞票。
比如《异变13秒》:最后的末日不是只有你留下,而是只有你消失。@蓝手套
比如《金色梦乡》:因为离别,人生才变得完整。@卧斧
比如《爱的成人式》:最大的诡计是爱情,最大的欺骗也是爱情。
比如《樱树抽芽时,想你》:从今往后,还有很多事情等待我们去做。
比如《大诱拐》:一百亿元的华丽冒险。
比如《44号孩子》:极权下的委曲求全。
比如横山秀夫那本不能说名字的书:这才是真正的职场中年危机。
这些书太多太多,这些发生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故事实在是太过精彩,值得你躺在床上熬夜阅读,也值得你在人山人海的地铁上费力拿出kindle偷偷瞄上一两眼。这些精彩的悬疑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承载了作者的一部分灵魂。可能是生活的感悟,可能是智慧之光的闪耀。好书的价值在于它总能教会你什么,或者总能改变你什么,而这种改变是随机且通用的,作者不确定哪些人会喜欢这本书,读者也不确定有哪些书能够打动自己,书籍正如知识和灵魂的漂流瓶,在茫茫人海中寻觅知音。
除了这些我读过很久仍然能准确叫出名字的小说,还有很多推理小说看完后我也大呼垃圾,给个差评,有时还因为对某些作品的看法不同而和其他读者、甚至作者撕逼。这些事情,同样也是读推理小说带来的,但这种责任,并不能算在推理小说头上。
正如我不小心被领导知道我喜欢看推理小说,有次沟通的时候领导居然下意识说出来“你这人就是爱好太多,看那些书有什么用。”从此以后我决定在同事面前隐藏自己的爱好,朋友圈对同事分组,推说现在工作忙已经很久不看书了,同事问起我用不用豆瓣的时候我还会一脸懵逼地反问他“豆瓣是什么东西”,这是不得已的伪装,我的演技比起悬疑小说里的凶手,实在还差的太远。
而在日常生活中,也或多或少会受到推理小说的影响,比如在门口的时候绝对不按门铃,总是用指关节扣门。这些被改变的习惯,我并不能一一说出到底出自那本小说,实话说很多推理小说基本都是看过就忘,基本记不起以前的剧情,读了这么多悬疑故事,认识了千奇百怪的诡计,最终留下的人,是我被慢慢塑造成型的三观和一颗永远也不会磨灭的好奇心。
恐怖片教会我们,好奇心害死人;但是悬疑故事教会我们,好奇心才能解开谜团。每当对生活充满兴趣的时候,我自己就会想到看过的那一堆堆推理小说。对我而言,并没有从一开始一直影响到现在的悬疑故事,只能说在某个阶段哪本书对我的感触最深,也许这也是自己在进化的关系,越往后能够读到的好的悬疑故事,当然只会像逐渐增大的质数一样越来越少,但幸运的是,好的故事永远存在。
欧阳杼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但将永远存在 (15人喜欢)
- 2024年阅读总结:对书籍的恶意 (8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