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自嘲
辛弃疾《鹧鸪天》有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陆游《小园》有句: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
刘克庄《满江红》有句: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
三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写于作者的中暮年,作者都是心系家国,满腔报国热忱,堪称英雄。而此三句,都是英雄无奈的自嘲。
辛弃疾是词学中最重要的大家之一,自开南宋豪放一派排词风。但我相信,他更希望后人称之为一个英雄,其次才是词人,哪怕壮志不酬,哪怕落魄江湖。24岁勇闯金营,乱军中单枪匹马擒走叛贼张安国,壮岁时《美芹十论》,慷慨激昂,大谋大略,但被宋庭置若罔闻。一生几起几落,始终不得重用,只能在江南反复做着地方官吏,也为当地百姓所爱戴。稼轩不仅是忧国忧民,他更是把他当作一个事业、一个大丈夫的责任来穷尽一生追求,直至怒吼“杀贼”而离开他渴望报效却让他失望至极的南宋。
陆游终生为复国奔走,也曾参与几个幕僚,放翁的诗词,多为爱国报国忧愤之作,但与稼轩不同的是,放翁更可以说是一个文人,是以爱国诗人自比,在山河破碎,身世飘零之际,也尝问“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生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他更多地是如杜甫一样,感时花溅泪,国破山河在,忧国之心天地可鉴,“移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冀望王师北上,收复河失地,重整山河,解救苍生,但却从未有过“剑外忽传收冀北”的狂喜,于是,至死还要挂记着“王师北定中原日”,更没有“壮岁旌旗拥万夫”的豪气和能力。而辛弃疾则雄才武略,胆识过人,能运筹帷幄,对收复失地有详细的谋略和想法。一个日日盼着收复山河,一个日日计划想着如何收复山河,这也许就是二人的区别,放翁与稼轩,一个爱国诗人,一个爱国英雄。
刘克庄是宋代最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爱国词人,也是辛派词人的代表人物。宋末,朝廷早已把杭州醉眼看成了汴州,江南经济也稳步发展,北迁人民也习惯了南渡生活,很多人已对收复失地不再抱有一线希望,偏安一隅,也没有“坐断东南战未休”的魄力,表现在文学上,同样明显,再也没有了南宋初期的豪放派大成的气候,这个时候词风又回归北宋的闲愁、风景、婉约的一路。唱主调的是周密、吴文英、蒋捷等词人,但刘克庄依然心系复国,反对朝廷和议苟安,关心人民疾苦,也曾上详细讨金策略,堪称英雄。
但南宋从建立到灭亡,主站派和主和派此消彼长,官场上则步步陷阱、结党营私。于是,辛弃疾等英雄空一腔热忱,一腔谋略,无所施展。此三人都是起起落落,稼轩屡屡被谏官诬害,在壮年两度遭罢免,隐居躬耕十余年。陆游也是屡进屡黜,备受排挤。刘克庄也是几次被罢官。于是,英雄或时时醉酒,填词,释放着对时势的无奈以及不得复国的痛楚。于是放翁痛呼“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于是,稼轩“始觉古人书,信着群无是处,以手推松曰去”,悲愤中“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于是,刘克庄才有“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或无奈自嘲或高声放歌,甚至流露归隐之意,就有了文首的三句自嘲之语。换得东家种树书与一丘一壑也风流本质上是相同的,稼轩中晚年也写过一些清新的讲农家,讲风景的小令,放翁晚年也咏叹“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失望,无奈,于是自嘲,言归,但倘真的想如伯夷叔齐一样濯缨濯足去吗?稼轩依旧“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放翁依然“鬓虽残,心未死”。倘使他们如此轻言放弃,消耗掉报国热忱,英雄也就不所以为英雄了。这样的自嘲,字词中见轻松,但精神上见沉郁,更让人辛酸,感触,英雄的无奈。
陆游《小园》有句: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
刘克庄《满江红》有句: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
三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写于作者的中暮年,作者都是心系家国,满腔报国热忱,堪称英雄。而此三句,都是英雄无奈的自嘲。
辛弃疾是词学中最重要的大家之一,自开南宋豪放一派排词风。但我相信,他更希望后人称之为一个英雄,其次才是词人,哪怕壮志不酬,哪怕落魄江湖。24岁勇闯金营,乱军中单枪匹马擒走叛贼张安国,壮岁时《美芹十论》,慷慨激昂,大谋大略,但被宋庭置若罔闻。一生几起几落,始终不得重用,只能在江南反复做着地方官吏,也为当地百姓所爱戴。稼轩不仅是忧国忧民,他更是把他当作一个事业、一个大丈夫的责任来穷尽一生追求,直至怒吼“杀贼”而离开他渴望报效却让他失望至极的南宋。
陆游终生为复国奔走,也曾参与几个幕僚,放翁的诗词,多为爱国报国忧愤之作,但与稼轩不同的是,放翁更可以说是一个文人,是以爱国诗人自比,在山河破碎,身世飘零之际,也尝问“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生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他更多地是如杜甫一样,感时花溅泪,国破山河在,忧国之心天地可鉴,“移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冀望王师北上,收复河失地,重整山河,解救苍生,但却从未有过“剑外忽传收冀北”的狂喜,于是,至死还要挂记着“王师北定中原日”,更没有“壮岁旌旗拥万夫”的豪气和能力。而辛弃疾则雄才武略,胆识过人,能运筹帷幄,对收复失地有详细的谋略和想法。一个日日盼着收复山河,一个日日计划想着如何收复山河,这也许就是二人的区别,放翁与稼轩,一个爱国诗人,一个爱国英雄。
刘克庄是宋代最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爱国词人,也是辛派词人的代表人物。宋末,朝廷早已把杭州醉眼看成了汴州,江南经济也稳步发展,北迁人民也习惯了南渡生活,很多人已对收复失地不再抱有一线希望,偏安一隅,也没有“坐断东南战未休”的魄力,表现在文学上,同样明显,再也没有了南宋初期的豪放派大成的气候,这个时候词风又回归北宋的闲愁、风景、婉约的一路。唱主调的是周密、吴文英、蒋捷等词人,但刘克庄依然心系复国,反对朝廷和议苟安,关心人民疾苦,也曾上详细讨金策略,堪称英雄。
但南宋从建立到灭亡,主站派和主和派此消彼长,官场上则步步陷阱、结党营私。于是,辛弃疾等英雄空一腔热忱,一腔谋略,无所施展。此三人都是起起落落,稼轩屡屡被谏官诬害,在壮年两度遭罢免,隐居躬耕十余年。陆游也是屡进屡黜,备受排挤。刘克庄也是几次被罢官。于是,英雄或时时醉酒,填词,释放着对时势的无奈以及不得复国的痛楚。于是放翁痛呼“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于是,稼轩“始觉古人书,信着群无是处,以手推松曰去”,悲愤中“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于是,刘克庄才有“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或无奈自嘲或高声放歌,甚至流露归隐之意,就有了文首的三句自嘲之语。换得东家种树书与一丘一壑也风流本质上是相同的,稼轩中晚年也写过一些清新的讲农家,讲风景的小令,放翁晚年也咏叹“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失望,无奈,于是自嘲,言归,但倘真的想如伯夷叔齐一样濯缨濯足去吗?稼轩依旧“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放翁依然“鬓虽残,心未死”。倘使他们如此轻言放弃,消耗掉报国热忱,英雄也就不所以为英雄了。这样的自嘲,字词中见轻松,但精神上见沉郁,更让人辛酸,感触,英雄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