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还可以幻想乌托邦式的生活?
自己写下这个标题,我还特别去查了一下“乌托邦”的具体定义。
乌托邦(Utopia)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原提出者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英国人)在他的书《乌托邦》中也描绘了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现在则延伸为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会,有时它也被用来描写今天社会试图将某些理论变成实现的尝试。往往乌托邦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愿望、计划等。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当这个问句第一次在自己心里出现的时候,着实把自己也惊到了。把理想的生活上升到乌托邦的层面,是不是真的太过理想主义,或者就是空想和幻想。然而,不敢想又怎么可能真的存在?
此篇只是我个人碎碎念式的白日幻想流水账。
为什么突然就有了这个疑问呢。
因为有时我们不愿从美好的时光里醒过来。
5月20日,嗯,听起来就是个又好听有暧昧的日子。所以,我忙里偷闲地按照自己的小计划回到母校看嘉年华。其实朋友圈早已经被现场人山人海的图片视频刷了屏,但是当我从地铁出来站在学校对面的马路上,面对被人群填满的校园时,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人群”二字。
晚些的时候,和妹妹还有她的朋友们一起逛校园。说起来,那时候的心情是怎样呢。有一些激动,有一些怀旧,还有一点感伤。每一条走过的路,每一栋经过的建筑,乃至是初夏的气息,都会和脑海里四年的记忆中的模样自动匹配,任记忆翻搅,凭我自己消化。
说来也是巧得不行,校园里偶遇了本科时的朋友,还有两个同寝室四年的好友。不知是时间太晚还是那天巨大的人流量,我们一行四人在学校周边走了一家又一家的饭店,都说没有吃的了。最后这场计划之外的神奇的聚会终于在一家龙虾店得以实现。
在大家有一搭没一搭地互相说着黑历史的时候,美少年F出场了,室友们一脸羡慕地看着人家,Q说,人家看起来比我们小很多啊,我只好告诉她不争的事实就是美少年比她大了快一岁。妹妹带着她的小伙伴们来的时候,我才意识到,除了我以外,大家都至少有两个及以上的第一次见面的人。于是一拨第一次见面的人开心地狼人杀杀杀。这大概就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吧。话虽土了点,但是也许没有更合适的了,噗。
最后大家玩到饭店关门,浩浩荡荡的一群人准备去KTV继续嗨。尤其是弟弟Y,声音完全获得好评。还有美少年F终于开口说了句白话,大家开心得不行,又夸他声音好听又夸他聪明,于是他收获了迷妹和迷弟。我们在KTV疯狂地唱唱唱,即使音响不太好,歌曲伴奏也不太好,却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兴致。
其实那个时候我心里是矫情的,矫情到后来借了妹子的图在微博上写道:“其实并不想要熬夜/沉迷的只是醉人的夜晚/因为每个人都更加真实可爱/520的夜/是一群人的狂欢/更是一场缘分使然的相遇”。从小对KTV就有一种情结,觉得这种昏暗的吵闹的环境就像一种逃避的场所,似乎在这里我们就可以获得自由。最怕曲终人散的时候,就像是回到条框的世界。
早上五点半,一群人精疲力尽地走到KFC等着六点吃早饭。大家聊了各种美好的我们向往的活动,比如旅行、音乐节、工作室云云。我脑海里突然出现的画面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都住在一个house里,然后每天谈天说地,共同创造一些美好的事物,分享每个人的开心和烦恼,这大概就是我们所向往的“乌托邦”吧。
我想起《奋斗》里“心碎乌托邦”的一群人,他们聚在一起,生活起起伏伏,有笑有泪,情节或许过于夸张,但不能否认自己当初对这些桥段时的向往。自由,多么诱人的字眼。
我们大可以免费地畅想,有一所大房子,是住所也好,是工作室也好,反正要和舒服的小伙伴还有大狗小猫一起度过漫漫人生,虽然生活有时坎坷不堪,甚至这个世界最终也不会好,但是我们依然相信,中间会有好的插曲。
张悬不是唱过:“……我和你约好/养只黏人的小猫/和一只大的/温柔的狗狗……生活生活/会快乐也会寂寞/生活生活/明天我们好好地过……”
所以我bala了这么久,我们是否还可以幻想,或者,是否还需要幻想。我不知道,我猜,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乌托邦”或者“永无岛”,亦或“世外桃源”,那是一片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我们在这里疗伤加血,直到满血复活,再次面对荆棘丛生鲜血四溅的世界。
流水账写到这,有一点卡住。或许卡在对明日明年以及未来的困惑上,觉得一场好梦似乎要醒来。耳机里陈小春的《献世》缓缓流淌,伤感无处可躲。为什么每次写到最后都是这个基调,杰伦的曲,林夕的词,一目了然。
以上。
© 本文版权归 pinkymerr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