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中
一、概率论的五个要点。
1,随机性,有些事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并没有规律。
2,绝大多数测量都有误差,误差范围内的任何波动都应该忽略。
3,赌徒谬误,赌博是完全独立的随机事件,赢得概率不会因为输的次数增多而增大。不过人嘛,就是爱这样骗自己啊。。。
4,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发现规律是人的本能,人又爱自己骗自己,所以经常在不存在规律的地方找规律,比如彩票股市的规律。只要数据足够多,一般都可以找到任何想要找的规律。
5,小数定律,数据如果足够少,更容易发现规律,随机现象可以看上去很不随机,这是由于数据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样本不够大,将会表现为各种极端情况,这些情况和本质有可能没有任何关系。
二、别想说服我
1、媒体并不客观,媒体越能提供强烈主观观点的新闻就越能获得观众。“给观众想要的东西,比给观众事实更能赚钱,观众想要什么呢?娱乐和确认。观众需要你的新闻能用娱乐的方式确认他们已经有的观点。”也就是说,观众看新闻并非要得到别人的观点,而是为了找到符合自己观点的支撑。
2、标题党存在的必要。赫芬顿邮报新闻网站,采用多变量测试的技术,在一篇文章贴出来的时候,随机向不同的读者展示两个标题,五分钟后,网站会判断哪个标题获得的点击率更高,然后统一使用这个标题。高级。
三、阴谋论
1、阴谋论产生的原因:人类,尤其是儿童天生具有目的论和人为主义,认为事出必有因,有因必有果,一切东西都是人出于某种目的造出来的,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接受世界的复杂与随机性,当遇到一些常理无法解释的随机事件时,人们就会设想背后有隐性原因,即阴谋论。
2、生物学家路易斯沃伯特在《反常的自然科学》中指出,想要摆脱童稚状态搞科学,就必须首先抛弃目的论。科学的标志,是对世界的运行给出纯机械的机制,有些事发生了是因为物理定律,是因为纯属自然,并非人为出于某种目的。
3、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指出,中国之所以没有自然科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的传统认为天道是有目的的。我们认为上天有道德观,它降下自然灾害是对皇帝的警告,或者是对坏人的惩罚。
上天有没有道德观我不知道,但如果世界有物理定律,为什么不能接受世界有道德定律,因果循环难以被证明,但反过来也难以被证明不存在。况且,牛顿还信上帝呢。
4、作者描述“人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运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原子在电磁场中运动,个人意愿能改变的事情很少,绝大多数人都在随波逐流。但即使所有的人都随波逐流,复杂的系统也会出现非常激烈的事件。很多波动发生就是发生了,并没有什么目的。认为凡事都有目的,是普通人思维区别于科学思维的根本之一。”科学家就是太排斥唯物之外的东西,其实如果他们愿意接触一点点宗教知识,就会发现,佛教所言性空,正是哲学式的此意,万物皆空,皆因缘聚,缘灭即散。而缘聚,正如随波逐流成一处,激发事件。
四、核电站能出什么大事。
1、作者指出核辐射致癌的概率非常小,根据美国癌症研究统计数据显示,一个人一生之中得癌症的概率是44.29%,且每个人无原因的也有20%的可能性死于癌症。核辐射致癌的数学是在20%的基础概率上,增加人死于癌症的概率。以切尔诺贝利为例,被事故直接影响的3万人平均受到的辐射剂量是45蕾姆,高于原子弹,他们被增加的癌症概率是1.8%,这意味着3w人中有500人得了不该得的癌症。
2、作者假设,全世界的核电站每隔十年就会发生一次切尔诺贝利水平的事故,导致4000人死于癌症,那么每年因为核电站而死于癌症的人将是400人。作者提问这种情况能坏到哪去呢?我们有权位了取得能源而牺牲这400个人吗?于是作者又换了一个问题,假设现在有10亿人正在轻微的头痛,只要你杀死一个无辜者,那么这10亿人的头痛立即就能好,请问你杀还是不杀?作者以此表明核电所付出的的安全代价是大大低于核电本身能带来的利益的。
3、这个问题非常好回答。当这个无辜者很有可能是你或者是你的亲友时,你杀还是不杀。人们对核电的反对,是因为致癌的随机性,如果400人里我一个也不认识,我大可以心安理得,但万一这400人里就是我和我的全家呢?科学家真是站的太高了。
五、科学的励志和励志的科学
1、真正能左右成绩的品质只有一个,自控。自控依靠意志力,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你用在这里就没法用在那里。意志力损耗时,补充含糖食物可以补充意志力。不停做选择也会消耗意志力,商家将其称为“决策疲劳”。聪明的销售一开始让你先对一些花钱较少的配置进行选择,等你连续决策到选累了之后,他再向你介绍贵或者没用的选项,这时你的意志力已经没法对抗他的推荐了。且采用这样先易后难的选择顺序,顾客对购物体验的评价往往会更高。
2、意志力可以锻炼,通过一些日常小事来提高意志力,《意志力》提出的有效练习方法是做自己不习惯做的事,比如习惯用右手,可以强迫自己用左手。
3、本章主要是针对《意志力》这本书的读后感,刚好之前没有写笔记,再复习总结下。意志力可以锻炼这件事吧,我还是比较存疑的,人生难道不是已经艰难到处处要损耗意志力了吗,再锻炼,简直要透支崩溃吧。比如我上了一天班,回家还要带孩子,好容易孩子睡了,还加了会班,现在居然还逼自己写读书笔记,非常损耗意志力,我的意志力值他妈的有点高,光靠用左手,应该不会有什么经验值了。
六、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
1、光练习没有用,关键要避开舒适区,有针对性,对小块的重复练习。脱离舒适区,需要强大的意志力,甚至是一种修炼。其中作者举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来说明牛人们都怎么“折磨自己”走出舒适区的。乔布斯临死前,每天都要出来走走,给自己制定一个更远的目标,在接受了肝移植手术后,非常虚弱,但他仍然坚持完成每日的目标。
2、练习要随时能获得反馈,根据反馈做出调整,作者比较推崇学徒制,认为当今教育制度下的大班教学根本起不到即时反馈的效果,学生很难得到真正有意义的成长。
3、独自练习,专注练习,重复练习才能有效,寓教于乐听上去很美,但效果甚微。"练习需要重复,而重复一定不好玩。教育需要全面,而娱乐一定只关注其中好玩的部分。所以娱乐和学习必然是不相容的,如果你是在娱乐,你就不是在学习。你可以用娱乐的手段号召人去学习,但娱乐本身绝对不是学习。"
4、很多技能都有相同的套路,当你掌握了很多套路后,你脑内神经元的连接会很多,在学习相同套路的技能时,你能更快的掌握。通过正确的练习,连接起来的神经元外会生成越来越厚的髓鞘,类似于将小道修建成高速公路,让你的技能更熟练。这就好比学会弦乐,不管是吉他还是古筝都容易上手。
5、本章是对《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读后感以及扩展,该畅销书作者非常水,特别会写畅销书,估计也就这本相对比较好看,也获得了很多赞许,让很多热爱学习的青年跃跃欲试,我也曾立下豪言壮语,还好根本坚持不下来~作者这篇阐述了该理论的精髓,也根据自己的经验扩展了该理论的误区。
七、想象力的等级
1、作者认为科幻小说和童话故事之类的想象力存在两个等级,一种是自由的想象力,故事只用荒诞不需要解释,比如郑渊洁写一个小孩吃了个果核进肚子,后来肚子里长出一颗樱桃树之类,郑不需要解释为什么肚子里会长出樱桃树,这就是童话,一切皆有可能。作者比较藐视这种等级,看得出来他很瞧不上郑渊洁~一种是不自由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是要构建一种自洽的想象世界,比如《西游记》、《指环王》、《哈利波特》之类。
2、作者认为,想象力并非就是自由的天马行空的,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看似自由的想象,背后都有借鉴的根源。比如老科幻电影,未来世界的飞船控制室里布满了各种键盘和指示灯,而现在的科幻电影里全是超大透明的触摸屏。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过触摸屏,这些专门负责想象的电影制作人就忘不了键盘。
3、我觉得作者想象力要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的观点还是值得赞同的。至于老郑名气很大,但实际上可能仅仅是因为中国作家关注儿童文学的人太少,让他捡了个便宜。不过拿舒克贝塔来和哈利波特对比,也是太过勉强,毕竟人群不太一样。
如果非要以自洽世界来论想象力,最早开创武侠小说各门派及修仙派小说的人真是我国网络文学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建造起的世界免费为后续各种良莠不齐的作者提供了背景框架和角色活跃的舞台。
八、网络改变大脑
1、网络阅读能改变电脑结构。网络文本特征是不停的超链接与各种多媒体。读书时,人脑调用的区域和网络阅读对链接做选择时人脑调动的区域完全不同。网络浏览可以增进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老年人保持头脑有好处,但牺牲了深度理解。神经科学家发现,第一次上网的人,连续5天每天上网1小时,他的大脑结构就会发生可观测性的改变。神经科学家梅策尼希表示,多任务的阅读方式是在训练我们的大脑去为废物分散注意力。
2、多媒体形式的阅读干扰记忆力,上网时各种信息过载,过于分散的注意力,阻止我们将短暂记忆力升级为知识。这也就是为什么碎片性阅读很难形成系统知识的原因。
3、网络多媒体资讯的阅读方式导致网民以F形轨迹扫视网页。深刻的内容难有竞争力,促使网上文章往短小精悍配有各种插图等肤浅形式发展。
4、互联网技术正在将互联网往更浅薄方向推动。类似谷歌这样的搜索引擎,靠广告赚钱,必须让用户不停的搜索和点击,短而新的信息可以带来更多的点击。用户体验设计师艾琳尼奥表示,谷歌的核心战略就是让用户快来快走,它做的一切都是为这个战略服务。谷歌做网上书库的目的,正是为了将整体的书变成一堆可搜索的短信息集合。
5、导致互联网信息浅薄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获得信息过于容易,《达蜜经济学》提到,廉价必然导致低俗流行。因为信息获得成本很低,人们就更不会花心思去认真挑选,如果网络阅读需要花费高额的钱,那人们在阅读时就会倾向于选择更为值得更为经典的作品。
6、期待和尝试的乐趣也迫使人们不停的追逐网上各类信息,各种短小信息构成了一股期待--尝试--发现的正向反馈。我们喜欢不停的开始和不断的结束,并不太享受中间漫长的过程。网络信息就能不停提供这样的小刺激,打开一个网页扫视几眼,再打开另一个...
7、自闭症患者善于对信息定制、整理和排序,他们的大脑缺陷导致他们缺少对感情交流的解读能力,他们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对特定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和记忆中,是最极端的信息爱好者。有点轻微的自闭症倾向甚至可能是成为大师的先决条件。现代教育正是要把学生往自闭症的思维方式上培养。网络技术支持用户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定制整理排序,如果利用这个特性培养自闭症思维来上网,才能将网络阅读正向化。但网络阅读终究不能和读书划等号。
8、由于知识是有等级的,很多信息确实不值得印在纸上浪费树木,能够以不同速度来读不同等级的内容是最有用的阅读技术。
九、读书的目的
1、读书的目的是获得见识以及学习高水平的思维方法。所谓高水平思维方法,是个三步流程,针对一个事件,普通人只会发表自己的情绪,但读书较多的人应该会指出,一、这件事没什么,我知道比这件事更……的事。二、所谓专家说的意见属于x流派,学术界对这个流派有很大争议,目前更好的理论是……三、我估计此事将会向xxx方向发展。简而言之就是多读书,你就能瞎掰更多东西,就好比词汇量大了才能骂人不带脏字。
2、读什么书,怎么读作者鄙视人文书籍,鄙视读书没有技术的人,鄙视瞎几把读书凑热闹的人,然后介绍了读书方法,就是书读两遍,一遍正常读,二遍边略读边写笔记。
3、如何记笔记。要有四方面内容:1、清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2、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3、有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4、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4、如果实在有这种提高自己的要求,是可以好好借鉴作者的各种建议。不过对我来说,一不想当作家,二不想当学者,三不想当智囊。读书于我,娱乐、满足好奇、长长见识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