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二三事
不知道为什么,对香港的印象比较扁平:一个以金融业为主的现代化大都市,没了,充其量再加上港产片和粤语歌。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被外来文化影响太多,你很难找出哪些是它原本的东西。从「文化荒漠」到现在的样子,香港在不断调整自己,矛盾、纠结、消化,形成独特的「港人文化」。
这是我第三次来香港。不在一个地方住上一阵子,很难对它有什么深刻的了解。但这不妨碍聊一些见闻,简单讲几件事吧。
第一件事关于香港人对外地人的态度。这几年越来越多人说香港服务人员态度恶劣,尤其是对大陆人。我个人没有这个感受,但我想讲个事。

香港中西区的巷弄里,藏着很多好吃的云吞面和粥铺。这样的小店,老板通常不大懂普通话。有天中午去吃面,坐下点完单才想起没带现金,而店里不支持刷卡。于是老板转头去招呼其他客人,服务员冷冰冰撤走刚端上来的面汤,留下尴尬的我。隔了十几分钟,取完钱回到这家店。还没进门,老板便笑着向我招手:「还跟刚才点一样的?」
讲这个事不是为了说服务好,是想说「对大陆人态度差」有时可能只是误会。一来语言不通、沟通费劲;二来客流量大、习惯了快速的流水作业,来不及摆出送客的笑脸下个客人已经入座。因为要快,点菜、上菜、收桌都很迅速,没有寒暄实属正常。

香港确实是快的,地铁快、电梯快、行人走路的速度都比别的地方快,它就像一架快速运转的机器。机器得以高效运转,必须有一套不断完善的规则,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件事 —— 秩序。
秩序是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而秩序的维持需要共同遵守规则的人。从很多细节可以看到香港人对规则的尊重。港铁的客流量很大,但「左行右立」、「先上后下」是颠破不变的规矩,就像他们等巴士永远是一字线。为什么?因为按规则来,整体效率最高。
然而,相比于共同遵守规则的人,维持秩序更重要的是有不断健全的制度和规则。香港的城市秩序并不是一天建成的,它也历经了漫长的试错和修正阶段,包括每个城市都在做的旧城改造。

这次住的荷里活道,是香港开埠时期就有的一条街,附近都是古董店。荷里活道旁边是摩罗街,也是古董街,再往下去就是皇后大道了。不知道在城市改造的进程中,这片街区的变迁大不大,但至少现在还能清楚看到过去的痕迹。
香港在城市建设中不是没有挣扎过,陈冠中老师在文章里提到,希望香港不要盲目拆旧屋,并举了上海和台北作为正面的例子:
附加的同时难免要有选择地清除,但重点是在保存现有的基础上而附加,只做必要的清除以配合附加,而不是先清拆光,从头再建。
我去看过上海和台北,很羡慕它们保留下来的东西很多,上海思南路把几十栋洋房和大树都保护下来没有动过,而这一切我们香港是太晚了,整块的风格完整性是没了。
—— 节选自:陈冠中《香港作为方法》
文明社会的另一标志,是它对历史的态度。旧与新的取舍是任何一个城市都会遇到的问题,规则和程序是否合理才是事情的关键。每次来香港,能看到新景象、也能看到旧事物,你不会担心它突然间「翻天覆地」,可能这也是香港人归属感的来源之一。

最后想讲的是香港人,说说这回遇到的一个咖啡店老板。
住的地方的楼下转角处有间咖啡店,不是很起眼,也从没在各种关于香港咖啡店的名单里出现过,店名叫 Halfway Coffee,我是因为下雨图方便进来的。后来才知道,这间店是四月底开始的试营业。
老板 Tommy 是香港男生,喜欢跟客人聊天,常露出腼腆的笑容。店里的咖啡杯都是他淘来的,传统的中式杯,包括常见的「万寿无疆」款。Tommy 说这间店是他的梦想,七年时间准备,在不同的咖啡店打工学习,就为了有天能有自己的店。他想通过老旧的中式杯和店内的装饰细节,留住香港人的社区人情和文化记忆。

香港人的确有很多共同的城市记忆,拥挤的居住环境、贴满广告的墙壁、走几步就有的茶餐厅...... 觉得很熟悉?这就是麦兜的故事嘛。即使平凡、即使奋斗一辈子也买不起楼、即使去不了「椰林树影、水清沙白」的马尔代夫,却依旧努力地生活,这大概就是香港人了。
讲这些事,不是为了做比较,做比较没什么意义。几年前采访李泉老师,他说了一段话我很认同,大意是讲: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处在不同的阶段,重要的不是做比较,而是你在这个阶段做什么事情。
观察别的城市和居住其中的人的状态,或许能让我们停下来想一想:对一座城市,我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来自哪里?你想为居住的城市做什么?你能够为它做什么?这些问题,比哪里的空气更香甜,重要得多。
-
酱儿呃呃呃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18 07: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