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岁的进士,他的诗我们从小背到大
“昔日龌蹉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这首《登科后》,是唐代诗人孟郊45岁中进士的时,扬眉吐气之作。大概就像现在的一个大龄青年,复读n年之后终于考上了985、211时的心情。

古代科举变动太大,就如现在的高考一般。据说当年苏轼的卷子是由欧阳修批改,欧阳修惊叹于苏轼的才华,但误以为卷子的主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为了避嫌,欧阳修把这份卷子判为第二名。知道真相后的欧阳修懊恼不已,却已经无可挽回了。所以苏轼就只能当第二了。

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为了让广大考生沾一点欧气,所以我们就来谈一谈王维,那个二十一岁就中进士的幸运儿。
苏轼曾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一方面,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另一方面,王维也开创了水墨出水画派。

《少年行 其一》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年轻时的王维诗里带着些许豪气,就像所有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一样,年少轻狂,丝毫看不出日后诗佛的影子。
对于学生来说,王维的诗最大的好处就是好背。他不会写出“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样辞藻华丽,但用词有些生僻的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仅朗朗上口,而且用词也简洁,句子短小精悍。
所以王维的诗出现在课本上的频率很高,但是因为太好背的原因,存在感并不是特别高。
可能那个时候,忙着背诵全文,强记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的我们,没有闲心真正欣赏诗歌中的美。但只要静下来,就会发现王维的诗确实别有洞天。
既然有诗佛之称,他很多诗里自然带着禅意,宁静悠远。比如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又比如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都是静谧得不染俗世尘埃的佳句。
但是他的《相思》中又流露出带着浓浓哀伤的深情:“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有人说,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来悼念亡妻的元稹,续弦了。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难自忘”来悼念亡妻的苏轼,也续弦了。从来没有公然写诗悼念亡妻的王维,却在余生的三十年间未娶。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重新开始的权利,这个无可非议。只不过王维无愧于他的名字。王维,字摩诘,维摩诘在佛家意为:洁净,没有被污染的人。
他对朋友的态度也能窥视出一点端倪出来。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中国的劝酒文化根深蒂固,最老套的就是“不喝就是看不起我!”但是我始终不明白,喝不喝酒和看不看得起人有什么关系。
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自娱自乐式的劝酒模式,大概是最次的方法了。
但是王安石的劝酒让人讨厌不起来。离别,本身就是一件让人黯然神伤的事情。他没有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而是站在朋友的角度上,替他想到了“西出阳关无故人”寂寞处境。能有这样的朋友,应该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吧。
然而这首诗是小学四年级的内容。小学生能读懂吗?当然能。但是小学生能理解背后的感情吗?未必就能了。
西出阳关无故人,我曾经对这句诗没什么感觉。直到我到外省去读大学,满目都是陌生的面孔,收银员们之间的对话都是当地的方言,转过头来面对我时就会转为普通话。我才明白了“无故人”的真正含义。
所以,很多诗,要等我们经历后才能明白,这些是诗歌鉴赏所不能给我们领悟。
但是,从今天过后,又有一批同学不用做诗歌鉴赏的题目了——你们会用经历去体会。
等到某天偶然看到那些诗歌,就会发现它们的精妙之处。
祝高三学子们高考像王维那样顺利,马到成功!

喜马拉雅FM:民族书画艺术网《听Ta说艺术》
微信公众号:@民族书画艺术网(参与有奖互动)
版权申明:
文章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art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