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吉光103:紧迫感与自卑感,深刻的幸福感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作为“学霸”的孔子,并无今天人急吼吼的功利追求。“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体现一种辽阔的忧患意识,并无迫在眉睫的紧张。
真正安静的读书人,可能都体会过孔子这句话。面对学问,人实在渺小。孔子那时代还没多少书,已经让老人家常常自我警醒、鞭策;而今,知识激增一百年,体量超过之前两千年的总和许多倍。那么,“学如不及”是肯定的,根本没办法解决。
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是一种良好的生活状态,值得效仿。读书人自然会产生紧迫感和自卑感。用有限的生命面对无涯的学问,尤其是那些震撼人心的学问,紧迫与自卑,事实上是巨大动力,可视为高尚的心态。只有这样,才不会浅尝辄止。
而且,真正深入研究下去,趣味无穷,又会淡化紧迫与自卑。这种生活状态,有一种内在的良性波动和循环,总体是:和谐。
孔子是和谐的。虽然他此刻正在自我警醒和鞭策。但他也曾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好与这句话的忧患感相反。貌似“矛盾”的东西集于孔子一身,却是完全和谐的。真正的读书人能与孔子获得一样的幸福感受。
基于终生学习的紧迫感与自卑感,实质上是深刻的幸福感。因为它从灵魂深处将人最纯粹最光辉的一面拔出来,让人忘却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丑陋。这样的人一定是很干净的。有很多极端的例子,比如司马迁著《史记》,陀思妥耶夫斯基著《死屋手记》等等,都是在真实的小牢笼或生活的大牢笼里完成。一般人视为困境、绝境的地方、时段,却成为他们精神与灵魂驰骋万方的乐园。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另一“功用”,我认为是让人死而无憾。终生的学习求知状态,会淡化时间流逝(即“不知老之将至”)。而时间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至今没有完美答案。所以,人对死亡的担忧与时间流逝挂钩,其实很没道理。也许根本不是因为时间流逝导致人的死亡,否则不好解释“黄泉路上无老少”这句古话。真正值得担忧的,是人活得值不值——即苏格拉底的那句老话:未经审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作为“学霸”的孔子,并无今天人急吼吼的功利追求。“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体现一种辽阔的忧患意识,并无迫在眉睫的紧张。
![]() |
pixabay美图 |
真正安静的读书人,可能都体会过孔子这句话。面对学问,人实在渺小。孔子那时代还没多少书,已经让老人家常常自我警醒、鞭策;而今,知识激增一百年,体量超过之前两千年的总和许多倍。那么,“学如不及”是肯定的,根本没办法解决。
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是一种良好的生活状态,值得效仿。读书人自然会产生紧迫感和自卑感。用有限的生命面对无涯的学问,尤其是那些震撼人心的学问,紧迫与自卑,事实上是巨大动力,可视为高尚的心态。只有这样,才不会浅尝辄止。
而且,真正深入研究下去,趣味无穷,又会淡化紧迫与自卑。这种生活状态,有一种内在的良性波动和循环,总体是:和谐。
孔子是和谐的。虽然他此刻正在自我警醒和鞭策。但他也曾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好与这句话的忧患感相反。貌似“矛盾”的东西集于孔子一身,却是完全和谐的。真正的读书人能与孔子获得一样的幸福感受。
基于终生学习的紧迫感与自卑感,实质上是深刻的幸福感。因为它从灵魂深处将人最纯粹最光辉的一面拔出来,让人忘却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丑陋。这样的人一定是很干净的。有很多极端的例子,比如司马迁著《史记》,陀思妥耶夫斯基著《死屋手记》等等,都是在真实的小牢笼或生活的大牢笼里完成。一般人视为困境、绝境的地方、时段,却成为他们精神与灵魂驰骋万方的乐园。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另一“功用”,我认为是让人死而无憾。终生的学习求知状态,会淡化时间流逝(即“不知老之将至”)。而时间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至今没有完美答案。所以,人对死亡的担忧与时间流逝挂钩,其实很没道理。也许根本不是因为时间流逝导致人的死亡,否则不好解释“黄泉路上无老少”这句古话。真正值得担忧的,是人活得值不值——即苏格拉底的那句老话:未经审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