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笔记(一)
早上两分钟发完微博、Facebook、twitter,一天的工作完成了,遂决定每天上班都听会网易公开课,先从《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开始,恩! 第一、二、三讲 儒生与文吏 阎步克 士人阶层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兴起了,他们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之源。还没有做官居位的学子可称之为士,做了官,可称士大夫。士大夫政治形态在隋唐还得到了 科举制的保障。 士大夫阶层是中国社会的统治阶级,也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分割者。 士大夫最重要的特定:既承担文化又承担行政,既是学者又是官僚。 scholar-official 学者-官吏 scholar-bureaucrat 学者-官僚 litteriti-officialdom 文人-官僚 J.R.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在政务上他们是amateur(业余的).” M.韦伯:“(中国士大夫)丝毫没有受过行政训练,根本不懂法律。” 印度的婆罗门阶层、欧洲的教会。。。。 欧洲骑士与贵妇人的小说——中国古代才子佳人小说 在帝国的开端,秦王朝用文法吏/刀笔吏来承担帝国行政(受过专门训练,包括法律训练、文书训练、会计训练等,符合韦伯对行政官员的定义)。 战国秦汉的儒生文吏问题: *“秦尊法吏”,“秦任刀笔之吏”,以焚书坑儒待士人。 *汉廷崇儒,但实际是儒生文吏并用。“取儒生者,必轨德立化者也;取文吏者,必优事理乱者也。”《论衡》 *东汉孝廉察举: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考试以儒生和文吏来分科) 【问题】 儒生、文吏双峰并峙的格局是如何形成的?“文吏政治”是何如向“士大夫政治”演进的? 【参考】:《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一、士阶层的来源与形成 1.历史早期的“士” ①成年男子称士 “士”原始的基本含义:成年男子 《诗》: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孔颖达疏:士者,男子之大号。 士字,为斧之头部之象,象征成年男子。原始时代,石斧是成年男子的基本工具和兵器,多见于男性墓葬之中。(女——纺轮) ②本氏族成年男子称士 本氏族/部落的成年男子称士(义务、权利),被征服者被认为是野人。周代的统治区域有国野之分,国中居住的是统治部族。 ③王——贵族称士——甲士 士王同字,“士”又是首领、贵族之称。 ④王——公——卿——大夫——士——甲士 高级贵族官员另称公、卿、大夫,“士”遂成贵族官员的最低等级之称。 @成年男子之称→尊称→贵族和首领之称 e.g.:古巴比伦:阿维鲁awelum——全权公民/王室、权贵 古波斯:卡沙拉khshathra——国王/战士 2.战国的士阶层 周代贵族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西周春秋之“士”,是贵族最低等级; 而战国之“士”是一个流动的社会阶层。凡有一德一艺者皆可称士。 (文化贵族之没落者→→战国士阶层←←平民之获得知识才艺者) 范文澜先生把战国的士分为四类: 学士(百家学者)、策士(政治家、说客)、术士(各种专门技能者)、食客(形形色色的人才) 《汉书》: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二、乐师与史官 展示中国古代学术流派和政治体制的关系 轴心时代: 中国——《周礼》的特定是用安排官职来安排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甚至天地人秩序。(官制) 古印度——《乔底里耶政事记》也谈治国、官职,但只是就现成官职讨论职责 古希腊——主要讨论政治原则、政体问题 班固《汉书》的“诸子出自王官说”——儒家来自司徒之官、法家来自法官、墨家来自清庙之守、道家来自史官。。。。 1.周代的士大夫和胥吏 封建时代: 卿士大夫(行政+文化) ↓↓↓↓↓↓↓ 府史胥徒皂舆臣僚(行政) 帝国时代: 士大夫(行政+文化) ↓↓↓↓↓↓ 胥吏(行政) 贵族士大夫的文化素养:九能与六艺 九能: 建邦能命龟、田能施命、作器能铭、使能造命、升高能赋、师旅能誓、山川能说、丧纪能诔、祭祀能语 六艺: 礼乐(文化教育)书数(行政教育)射御(军事教育) 乐师:司礼司教(文化)——儒生 ↗ 周朝政治文化 ↘ 史官:主书主法(行政)——文吏 注:先秦文献中“师”经常特指乐师。 《周礼》所见乐官:大司乐、乐师、大胥、小胥、瞽矇、眡瞭、典同、磬师、钟师、笙师、镈师、籥师、籥章、鞮鞻氏。。。。。 2.乐师与儒生 乐师不光掌礼乐,还掌管教育。这与儒生接近。 e.g. 商代一种学校称“瞽宗”; 《周礼》大司乐掌学政(近今教育部长); 《礼记》乐正崇四术、立四教(诗书礼乐都是乐师来教的); 《礼记·少仪》:问大夫之子长幼,长则曰“能从乐人之事矣”,幼则曰“能正于乐人”、“未能正于乐人”。 *禮这个字,左边的示是神圣的意思,右上的曲是两串玉,右下的豆是鼓。 3.史官与文吏 (《周礼》)史,掌官书以赞治。郑玄:若起文书草也。 史之初职,专掌官文书及起文书草,略如后代官府之掾吏。(金毓黼) 《周礼》中的五种史 大史:掌建邦之六典 小史:掌邦国志 内史:掌王之八柄之法 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 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 周代史官职责:文档、机要、法典、监察、考课、财务、占卜、历算。。。。。 *韦伯在阐释官僚政治的特征时指出,充分地利用文书和档案,严格的遵守法律规章,是官僚政治的一个基本特点。 战国兴起的一个新兴吏员群体——文法吏与周代的史官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如汉尚书台、唐三省、宋中书门下、元及明初中书省、明清殿阁大学士、清军机大臣,皆内史也。(刘诒瀓) 【六艺传承问题】 阎老师否认孔子传六艺之说,认为孔子所教的主要是礼乐和诗书,书数不是孔子所教。史官传书法、算术。 而“新六艺”: 《诗》——乐师、 《书》——师诵其事,史传其书、 《礼》——师行其礼,史掌其书、 《乐》——乐师、 《春秋》——师诵其事,史记其事、 《易》——史掌卜筮。 三、儒、吏分化与冲突 1.战国秦汉的儒、吏分途 文法吏:战国崛起的职业文官群体,拥有法律、文书与会计训练,依能力、业绩和年资而任免迁黜。(合乎韦伯设想的理性行政) 2.汉代儒、吏的冲突 汉儒抨击文吏: 【贾谊】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 【董仲舒】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欤? 【路温舒】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以吏为佐。 【韩诗外传】上主以师为佐,下主以吏为佐。 【盐铁论】能言而不能行者,国之宝也;能行而不能言者,国之用也。 西汉后期朝廷的政治斗争以儒生和文吏为基本分野,实际汉帝国的政治是儒法兼综、儒表法里。(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汉帝国的官僚主要出身于儒生的看法并不对;文吏由于有更强的行政能力,在政治上地位相当稳固,并与儒生对立) 王莽变法,是汉儒长期复古改制呼吁的产物。王莽征召了数千名儒生,为太学筑舍万区,设六经三十博士,诸生万八百人,以协助变法。 从坚守法治、纯用霸道、专倚文吏的秦政,经儒生文吏并用、“霸王道杂之”的汉政,直到充分贯彻儒家王道思想、而文吏只是陪衬的王莽新政,历史仿佛经历一个奇妙的两极转向。 四、儒生与文吏的合流 1.东汉初“类多办职俗吏” 王莽变法失败,政治理性复归。 2.儒生、文吏的合流 ●儒生的【文吏】化 西汉的一个丞相公孙弘,习《春秋》、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僚化了的儒生,也是第一个掌握了文吏技能的儒生。其他的如西汉的郑弘、郑昌兄弟、翟方进、何比干,东汉的陈球、王涣、黄昌、郭旻、冯琨、钟皓(既教诗又教律)等。经学家也为律作注。 ●文吏的【儒生】化 如路温舒、于定国、丙吉、黄霸、颍川郭氏及其孙郭禧、沛国陈宠、陈忠。 ★体现在选官制度上: 汉丞相选官四科:德行、明经、明法、治剧。 汉顺帝孝廉察举: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 魏文帝黄初三年: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 魏明帝太和二年:尊儒贵学,王教之本也……申敕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这时的儒生已经兼有了文吏的角色) 德行科 ↘ 诸生试家法→儒通经术 ↗ ↘ 明经科 ↘ 贡士以经学为先 明法科 ↗ ↘ ↗ 文吏课笺奏→吏达文法 ↗ 治剧科 建安七子中王粲的《儒吏论》,对儒生、文吏数百年来矛盾冲突的一个历史性总结。 东汉王充(《论衡》)还只是讨论儒生、文吏的差异,到了汉魏之间王粲已经在讨论吏服训雅和儒通文法的问题了。由此,学者兼为官僚,亦儒亦吏,既承担文化又承担行政这样一个阶层就在中国历史上奠定了基础,士大夫政治定型奠基了。 3.后代的士大夫和胥吏 士大夫政治的演生历程 周 :士大夫(胥吏) 战国:士人、文吏 秦:文吏 汉:儒生、文吏 东汉:士大夫(胥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