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第二、三章)

按:全书框架,方便前后笔记的记忆理解
二、由来

按:行卷之风盛行原因

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散序门云》
古代读书人也不容易啊~
行卷与进士科有关,与明经科无关。
贡举分制科(非常之才)与常科(进士科、明经科……)

按:一段引用颇多但有误导的材料:
1.纳省卷和投行卷是不同的行为;
2.无论是纳省卷还是投行卷都与进士科有关,与明经科无关。

按:1.此风尚似始于韦陟以礼部侍郎知贡举,消失于宋初。
2.省卷集中于主司一人,举子所重仍是向显人投行卷。

按:此则材料有颇多疏误(有颜色标记处),见识一下程千帆先生史料爬梳功夫!
永隆二年:

按:1.先:高宗·李治·永隆;后:玄宗·李隆基·天宝。故上文中误以为试杂文为试诗、赋。
2.进士考试有策论和帖经,后加上杂文,试杂文又渐渐变成试诗、赋。
3.行卷之风在永隆二年进士加试杂文制度之后,安史之乱以前。
天宝十三载:

按:早在天宝时,进士科举加试文词。刘思立的奏请使之进一步制度化。

按:1.文词在进士科考试中的增加迅速压倒了试策和帖经的地位,成为决定举子去留的决定性因素。后来进士科也称之为词科。天宝初年,甚至已经出现了“作诗赎帖”的通融之举。2.进士科的出路最好,为了前途,举子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才能写出体现自己创作水平、见识和抱负的行卷。故行卷之
三、具体内容
1.时间:进士考试时间一般是在正月考试,二月放榜。因此投献行卷多数是在头一年的秋天进行。
2.准备:等第非常艰难,落第的举子要做一项重要的事,就是准备新的行卷。

按:出自《南部新书》(乙卷)。1.“夏课”亦称之为“秋卷”,夏指撰卷之时,秋指行卷之时。2.行卷要每年更新,不断促进举子的创作水平,不断在创作中吸收新的题材,表达自己对于某些新事物的看法。
3.地点

4.纸张、书法、行款:
纸张应当厚实,字迹必须端正,卷子应有标轴、应加装饰,不用生纸、不应揩、注。每人一次能够投多少卷轴,每卷应包括多少内容是没有规定的。追求贵精不贵多。



按:出处《幽闲鼓吹》。正面教材~白居易
5.避讳:避国家讳、宰相讳、主文讳、家讳(包括献行卷对象的家讳)。
6.显人

7.求知(求知己)即行卷、温卷的过程

按:两者目的不同,手段相同,可以利用关于登第后若干材料,印证和补充登第前的某些情况。

第三,首次求知,一定要投行卷。

8.服装:
没有进入仕途的乡贡进士或两监生徒,一般都穿白色的粗麻布衣。“一品白衫”、“白衣公卿”则指他们未来可能达到的地位。
即使及第多年、官位很高的人,要向先达行卷也应像没有及第的举子一样穿着白麻衣才合乎礼仪。
举子行卷及应试时穿过的白麻衣,在及第之后会被没有考取的弟子要去,作为一种吉利的兆头。
礼部进士及第→吏部关试(释褐试)→做官O(∩_∩)O~~
参考文献
[1]程千帆著.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