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什么不顾妻小,跳江自尽
![]() |
端午节就要来了,朋友圈流行一张照片,上面画的是屈原,诡异而且戏谑的微笑,配有文案,老子当年不跳江,你们三天假都没有。除了微微一笑,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咱们的屈原为什么要跳江呢?
上网一查都是爱国,心死之类的回复。依然是半知半解,于是就恶补一番,算是找到了些许眉目。丹水之战后,屈原就已经死了,不仅从政治舞台上退出,军事和家族都衰退下来。
![]() |
屈原最风光的时候,当时天下人才济济,春申,信陵,孟尝,平原四公子,更有两个传奇人物,一个是苏秦,一个是张仪。
苏秦当时更胜一筹,授六国相印,封武安君,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主张六国合纵抗秦,六国当时确实也是这么干的,可是这一切都是表象,苏秦也只是表面的风光,实则没有任何权利。张仪呢,苏秦师弟,秦国的宰相,做事不拘一格,斡旋能力惊天动地,虽然当时没有苏秦名气大,但是是唯一能与苏秦抗衡的人,提出连横破解合纵。
![]() |
楚国当时楚怀王当政,此人优柔寡断,在朝堂之上充当着和事佬的身份,一方面要听昭雎老头的,一方面听王后郑袖的,还要听以屈原春申君一派新锐的,真是做得憋屈。
说得好好的一起抗秦,上了张仪的当,张仪利用昭雎和郑袖,把楚怀王玩的晕头转向,答应楚国与齐国反目,返还房陵,可是到要地的时候,楚国使者在秦几个月连秦王的面都没见过,更别谈要地了。使者回来,楚王气坏了,发六国之兵攻打秦国,却听昭雎的建议,派一个毫无经验,只会做表面文章的子兰当大将,还没出门就自封六国上将军,苏秦又不懂军事,最后敖仓粮仓被袭,合纵分崩离析
![]() |
但是六国根基未动,战败后楚怀王,扬言不要地,只要张仪。张仪也是不要命的主,只身一人来到楚国,仍然靠着一老一内搞定楚怀王。屈原也是一个耿直而且激进的人,一点都不会退让,用计刺杀张仪,废了张仪一条腿,成功挑起秦楚之战,但是楚怀王却切断了,军粮的供应。
这里要补充一点是,屈原当时在朝中担任大司马一职,一直与昭雎斗志斗勇,幸亏得春申君圆滑,而且很受怀王器重,两人配合,加上苏秦的推动,才让新政、变法在楚国燃起了火花,但也仅限于火花。屈原在安陆,有个新兵训练营,训练了10万新兵,个个如龙似虎,精瘦干练。眼看大战在即,没有粮食,屈原心急如焚,于是就暂且布置好战场,自己回屈氏一族借粮,屈氏大力支持,还是由于运输问题晚了三天,一到战场横尸遍野,变法,新政,政治,一切的一切随着军队的覆灭都成为泡影。
昭雎借机要铲除新锐,重新回朝堂巅峰,但怀王听到秦军也损失6万时,却很欣慰,又有春申的劝说,将屈原假意放逐。其实这比杀了屈原还难受,不过屈原作为一个文人,之前又受到怀王的器重,他认为怀王还是清醒的,只是暂时听了小人的谗言,会有悔悟的一天。
实际情况是,朝权又落到昭雎手上,新政彻底失败,国力一天天衰弱,秦国一边大兵压境,一边抛出橄榄枝,要怀王去议和,强者怎么可能会放低姿态主动议和呢,但是怀王在下属的劝说下,真的动身啦,出发那天,屈原从流放之处快马赶来,又是哭又是跪的劝说怀王,终究是无法改变结局。怀王被软禁了,最终客死他乡,一国之君有此归属也是让人心酸。之后屈原终日以泪洗面,痛苦悲切希望能打动楚顷襄王,最后楚王烦不胜烦,就把他彻底的流放,永远不能回郢都,于是将满腹忧愁都化作诗歌,付诸纸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