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津琴会 韵高千古
文津琴会 韵高千古
为彰显“书关治道——龚望翰墨作品展”的文化内涵,在第一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2017年6月9日),天津市艺术史学会举办了以弘扬“龚望传承中华传统音乐精神”为主题的文津琴会。琴会特邀天津音乐学院李凤云教授、王建欣教授——两位龚望先生的传人——并李凤云古琴文化传习室的学生,为与会嘉宾献上“韵高千古 心旷神怡”的传统音乐展示。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音乐学博士王建欣教授与大家分享了王建欣李凤云夫妇与龚望先生的交往和师生情谊。
李凤云王建欣伉俪琴箫合奏《暗香》将琴会推向高潮,王建欣还介绍了夫妇二人结婚那年,龚望先生为他们写四个大字“琴箫书韵”,为他们新婚誌喜的难忘经历。
1979年,以龚望先生为首的几位天津熟谙古琴、古乐的书画家们,如李允中、蔡延禄、张子青、黎仲修、熊履方、刘楚青、冯谦谦、陈重、高仲钧、王坚白、陈隽如、肖敏、韩世清、宫长海等老先生们,常以“雅集”形式聚会,每周六日半天在红桥区北马路小学“以琴会友”,龚望先生在雅集中,和诸老商议重振中华古乐。并于1981年在北马路小学成立了“天津古乐研究会”。
对于恢复古乐,龚望先生强调“八音”,即古代八种制造乐器的材料: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如金有钟、镈、铙;石为磬;丝有琴、瑟;竹为箫、箎;匏为笙、竽;土为埙、缶;革为鼗、雷鼓;木为柷、敔等。而这些乐器都是中华传统音乐上古音乐的代表。而完于唐代出现的琵琶、竹笛等均不在古乐之列。
李凤云是广陵派古琴张子谦大师的重要传人,而张子谦晚年移驻津门,与龚望先生在古乐传承上相互唱和往还,也有一段佳话。王建欣介绍,自己曾看到龚望先生的一幅书法,内容是“双蕉琴馆主人”的《集琴曲名调寄忆江南》,作者正是张子谦,但龚望题写此幅作品时,与张子谦并未相识,而是在一册民国时期出版的《今虞琴刊》中看到的,觉得此词内容嵌有多首古琴曲名,内容绝妙。而后,王建欣又请龚先生为他们夫妇二人写了一幅。
集琴曲名调寄忆江南
江月白,欸乃泛虚舟。最是边城闻晚角,高山流水一般愁,元鹤唳清秋。
将进酒,冷月落书窗,万壑松风云竹榻,篝灯吟罢恁思乡,有雁度潇湘。
此后,张子谦寄寓津门,李凤云承续其广陵派琴韵遗脉,冥冥之中似有天意。
龚望先生的孙女龚元嫦,作为李凤云的弟子也为此次活动开场,献上古琴名曲《流水》,体现了此次活动的传承主旨。建欣先生说:“高山流水遇知音,今天我们为了纪念龚望先生对中华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会的所有嘉宾均是知音。”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而今,我们在感怀龚望先生博古通今,弘扬文脉的同时,也不禁唏嘘,先生生前的书房故居“四宁草堂”在城市改造的拆迁中,已被人为地与其人文环境割裂,成为一座孤岛式地标,目前仍无法确定最终命运,岌岌可危。天津艺术史学会自2014年龚望先生诞辰百年之际,便呼吁相关部门对这个现实存在的、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引起重视,在城市规划中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及利用,为津沽文化留下“乡愁”的印记。此倡议在文化艺术界产生深远影响,但在文化与资本及权利的博弈之中,却显得那么无力。
龚望曾向王建欣赠书“琴蕉无俗韵,松古有劲风”,而此刻我的窗外正是风起云蒸,但“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请留一些希望给未来,请为天津留下“四宁草堂”!
二〇一七年六月十日记
为彰显“书关治道——龚望翰墨作品展”的文化内涵,在第一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2017年6月9日),天津市艺术史学会举办了以弘扬“龚望传承中华传统音乐精神”为主题的文津琴会。琴会特邀天津音乐学院李凤云教授、王建欣教授——两位龚望先生的传人——并李凤云古琴文化传习室的学生,为与会嘉宾献上“韵高千古 心旷神怡”的传统音乐展示。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音乐学博士王建欣教授与大家分享了王建欣李凤云夫妇与龚望先生的交往和师生情谊。
李凤云王建欣伉俪琴箫合奏《暗香》将琴会推向高潮,王建欣还介绍了夫妇二人结婚那年,龚望先生为他们写四个大字“琴箫书韵”,为他们新婚誌喜的难忘经历。
1979年,以龚望先生为首的几位天津熟谙古琴、古乐的书画家们,如李允中、蔡延禄、张子青、黎仲修、熊履方、刘楚青、冯谦谦、陈重、高仲钧、王坚白、陈隽如、肖敏、韩世清、宫长海等老先生们,常以“雅集”形式聚会,每周六日半天在红桥区北马路小学“以琴会友”,龚望先生在雅集中,和诸老商议重振中华古乐。并于1981年在北马路小学成立了“天津古乐研究会”。
对于恢复古乐,龚望先生强调“八音”,即古代八种制造乐器的材料: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如金有钟、镈、铙;石为磬;丝有琴、瑟;竹为箫、箎;匏为笙、竽;土为埙、缶;革为鼗、雷鼓;木为柷、敔等。而这些乐器都是中华传统音乐上古音乐的代表。而完于唐代出现的琵琶、竹笛等均不在古乐之列。
李凤云是广陵派古琴张子谦大师的重要传人,而张子谦晚年移驻津门,与龚望先生在古乐传承上相互唱和往还,也有一段佳话。王建欣介绍,自己曾看到龚望先生的一幅书法,内容是“双蕉琴馆主人”的《集琴曲名调寄忆江南》,作者正是张子谦,但龚望题写此幅作品时,与张子谦并未相识,而是在一册民国时期出版的《今虞琴刊》中看到的,觉得此词内容嵌有多首古琴曲名,内容绝妙。而后,王建欣又请龚先生为他们夫妇二人写了一幅。
集琴曲名调寄忆江南
江月白,欸乃泛虚舟。最是边城闻晚角,高山流水一般愁,元鹤唳清秋。
将进酒,冷月落书窗,万壑松风云竹榻,篝灯吟罢恁思乡,有雁度潇湘。
此后,张子谦寄寓津门,李凤云承续其广陵派琴韵遗脉,冥冥之中似有天意。
龚望先生的孙女龚元嫦,作为李凤云的弟子也为此次活动开场,献上古琴名曲《流水》,体现了此次活动的传承主旨。建欣先生说:“高山流水遇知音,今天我们为了纪念龚望先生对中华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会的所有嘉宾均是知音。”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而今,我们在感怀龚望先生博古通今,弘扬文脉的同时,也不禁唏嘘,先生生前的书房故居“四宁草堂”在城市改造的拆迁中,已被人为地与其人文环境割裂,成为一座孤岛式地标,目前仍无法确定最终命运,岌岌可危。天津艺术史学会自2014年龚望先生诞辰百年之际,便呼吁相关部门对这个现实存在的、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引起重视,在城市规划中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及利用,为津沽文化留下“乡愁”的印记。此倡议在文化艺术界产生深远影响,但在文化与资本及权利的博弈之中,却显得那么无力。
龚望曾向王建欣赠书“琴蕉无俗韵,松古有劲风”,而此刻我的窗外正是风起云蒸,但“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请留一些希望给未来,请为天津留下“四宁草堂”!
二〇一七年六月十日记
![]() |
龚望孙女龚元嫦在演奏《流水》。 |
![]() |
王建欣李凤云夫妇回忆龚望先生为他们题赠新婚誌喜书法的经历。 |
![]() |
龚望先生 |
![]() |
王建欣李凤云夫妇演奏琴箫合奏。 |
![]() |
文津琴会 |
![]() |
张子谦调寄忆江南,龚望书法,王建欣李凤云收藏。 |
-
tjqijue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6-11 11: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