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弱者,消费良知。
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一名被称为“犀利哥”的流浪汉蹿红网络。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关于他,所有的一切不过是几张薄薄的图片。“走红”之后,他平静的流浪生活彻底受到了惊扰,无数围观者拍照合影,“犀利哥”放声大哭的照片又被放大。此时,网友们所谓对“犀利哥”的救助,还在不知所终地继续着。
一向为人们所不屑,甚至被吐唾沫的乞丐,如今被网民挖空心思地装扮成了“第一极品帅哥”,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一个居无定所的流浪汉,社会最底层的可怜虫,最需要的是果腹的食物,御寒的冬衣,遮风避雨的茅舍,他们那身褴褛的衣着,决不是为了审美而“混搭”,只是穿无可穿;他们蓬乱的头发,绝不是因为喜欢,而是没条件梳洗;他们忧郁的眼神,是生活的重压所致,绝非为了装酷。赞美他有型,好比赞美一个严重的水肿病患者,说他皮肤光滑得透亮,有鲜花般艳丽。这种赞美,不是愚昧无知,就是别有用心,充满恶意。
我们这个时代,时髦的东西,升级换代得太快,早晨还流行的装扮,到了下午,可能已经成了土老帽,美丽虽然无处不在,但发掘需要时间,人们没有太多的耐心等待新的美丽被发掘出来,就已经厌倦了旧有的美丽,于是将破烂肮脏当做美来欢呼赞颂,以为这就是另类的时尚。这样,乞丐肮脏褴褛的衣着和头发,充满了无助的悲伤的眼神,也就成了“秒杀宇内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这样一种审美态度,不仅是对美的亵渎,也是对处于社会最下层的流浪汉的羞辱。
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观念越来越趋于多元,但是,赞美脓疮“红肿之处,艳若桃李;溃烂之时,美如乳酪”,无论如何,都和正确的审美观背道而驰,赞美乞丐的肮脏褴褛,悲伤无助,也是缺乏起码的同情心的表现。
有人为“犀利哥”谱写了一个曲子《潮人乞丐歌》,有商家把“犀利哥”的一身行头标价6666元,拿来当获取点击的噱头,有明星更是以“犀利哥”的造型出镜。这一切,都有意无意地遮蔽了“犀利哥”身上应该被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情救助,从而沦为了一种怪异的癖好。
以娱乐的精神来消费弱者,“犀利哥”不是第一个“牺牲品”。远的例如杨丽娟,在追星的途中被大众媒体和公众趣味所主导,大众和媒体在观望杨丽娟的过程里获取快感,而作为弱者的杨丽娟却丝毫没有认知到自己所付出的代价;近的譬如罗玉凤,大众媒体带领公众消费着罗玉凤的征婚故事,罗的人生缺陷一次次地被公众作为调味生活的作料。
值得警惕的是,在消费弱者之前,无论是大众媒体或者普通围观者都善于举起行善的标杆,有了行善的名号,所有的关注似乎只能向好的方向发展。殊不知,忠实记录是一回事,参与干预又是一回事,很多时候,哪怕有着行善的动机我们也应当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具体在“犀利哥”身上,数年来,“犀利哥”虽然生活在宁波最繁华的街头,但却像个隐形人一直游离在世界之外,突然有一天,世人把目光聚焦在了他身上,这到底是惊喜还是惊扰?作为想帮助“犀利哥”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自问一下是否能为他做得更好?
在这个春天,“犀利哥”,一个悲惨世界的人生故事,被我们以娱乐精神消费了。消费弱者的同时,其实也在消费着内心中的良知。那些聚焦的目光最终远去,对于“犀利哥”而言,这是不是幻梦一场?对于围观者而言,以消遣开始,以痛感结束,只是不知这是不是终点?
一向为人们所不屑,甚至被吐唾沫的乞丐,如今被网民挖空心思地装扮成了“第一极品帅哥”,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一个居无定所的流浪汉,社会最底层的可怜虫,最需要的是果腹的食物,御寒的冬衣,遮风避雨的茅舍,他们那身褴褛的衣着,决不是为了审美而“混搭”,只是穿无可穿;他们蓬乱的头发,绝不是因为喜欢,而是没条件梳洗;他们忧郁的眼神,是生活的重压所致,绝非为了装酷。赞美他有型,好比赞美一个严重的水肿病患者,说他皮肤光滑得透亮,有鲜花般艳丽。这种赞美,不是愚昧无知,就是别有用心,充满恶意。
我们这个时代,时髦的东西,升级换代得太快,早晨还流行的装扮,到了下午,可能已经成了土老帽,美丽虽然无处不在,但发掘需要时间,人们没有太多的耐心等待新的美丽被发掘出来,就已经厌倦了旧有的美丽,于是将破烂肮脏当做美来欢呼赞颂,以为这就是另类的时尚。这样,乞丐肮脏褴褛的衣着和头发,充满了无助的悲伤的眼神,也就成了“秒杀宇内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这样一种审美态度,不仅是对美的亵渎,也是对处于社会最下层的流浪汉的羞辱。
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观念越来越趋于多元,但是,赞美脓疮“红肿之处,艳若桃李;溃烂之时,美如乳酪”,无论如何,都和正确的审美观背道而驰,赞美乞丐的肮脏褴褛,悲伤无助,也是缺乏起码的同情心的表现。
有人为“犀利哥”谱写了一个曲子《潮人乞丐歌》,有商家把“犀利哥”的一身行头标价6666元,拿来当获取点击的噱头,有明星更是以“犀利哥”的造型出镜。这一切,都有意无意地遮蔽了“犀利哥”身上应该被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情救助,从而沦为了一种怪异的癖好。
以娱乐的精神来消费弱者,“犀利哥”不是第一个“牺牲品”。远的例如杨丽娟,在追星的途中被大众媒体和公众趣味所主导,大众和媒体在观望杨丽娟的过程里获取快感,而作为弱者的杨丽娟却丝毫没有认知到自己所付出的代价;近的譬如罗玉凤,大众媒体带领公众消费着罗玉凤的征婚故事,罗的人生缺陷一次次地被公众作为调味生活的作料。
值得警惕的是,在消费弱者之前,无论是大众媒体或者普通围观者都善于举起行善的标杆,有了行善的名号,所有的关注似乎只能向好的方向发展。殊不知,忠实记录是一回事,参与干预又是一回事,很多时候,哪怕有着行善的动机我们也应当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具体在“犀利哥”身上,数年来,“犀利哥”虽然生活在宁波最繁华的街头,但却像个隐形人一直游离在世界之外,突然有一天,世人把目光聚焦在了他身上,这到底是惊喜还是惊扰?作为想帮助“犀利哥”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自问一下是否能为他做得更好?
在这个春天,“犀利哥”,一个悲惨世界的人生故事,被我们以娱乐精神消费了。消费弱者的同时,其实也在消费着内心中的良知。那些聚焦的目光最终远去,对于“犀利哥”而言,这是不是幻梦一场?对于围观者而言,以消遣开始,以痛感结束,只是不知这是不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