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故事都應是愛情故事 ——《蜘蛛女之吻》的觀後感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AlisOn(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596469/
沒有看過原著,只看了一遍電影,就貿然寫下評論,僅代表個人感受。見笑了。
《蜘蛛女之吻》改寫了革命者一貫的銀幕形象。在和平時代的人看來,革命者都是憤怒的、將革命的意識形態貫徹在生活每一瞬間,俗話說就是愛撕B.看似目標不清晰因而莫名其妙。
但是《蜘蛛女之吻》重構了革命者的形象,和革命的意義。Molina一開始不能理解瓦倫丁的憤怒之來源,認為他清心寡慾和對行為規律的執著是毫無意義的。但是在朝夕的相處中,Molina愛上了瓦倫丁。他說,最好的電影就是愛情電影。這代表了Molina的人生信念,他想找會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幸福,出於“愛”,他主動選擇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是很笨拙的,最後他走向了Lydia,也是天真的。但是,就如夢中?Marta所說,你不知道他死的時候是幸福還是痛苦。我們無法評價也不應評價這份革命的代價,“犧牲”,是應該的或是不應該。革命者的形象是柔軟的。
而瓦倫丁的線則不同了。瓦倫丁一開始的憤怒、粗暴的,一身正氣,大義凜然。後來他跟獄友,也是Molina談起了愛情。在此,愛情,是質疑革命的工具。瓦倫丁跟女友Lydia是無產階級的同志關係。但實際上,他在病痛中只會唸起Marta的名字,她是典型資產階級富家女,階級敵人,但諷刺的是,她卻數度解救過瓦倫丁。這段關係讓瓦倫丁感到愉悅,卻又讓他質疑起革命。他說,他不想死。革命,是否應採取二元對立、暴力不合作的方式?革命的正確性、必要性在游移、被消解。
一般說來,革命的緣起是因為社會的不公正而憤怒。但是電影將革命建構為一個生產性的、積極的力量。革命的目標和意義都應該是愛,這種愛是廣義的,包括情人的愛,親人的愛(參照M對媽媽的愛),朋友的愛。這就是“最好的故事都應是愛情故事”。人類的行為指向應是愛。但是電影又存留了對愛情力量的質疑。瓦倫丁挺不過鞭打,他腦海編制了一個幻想,讓愛情帶他走向遠方。人物收穫了愛情和對愛情追求的肯定,但是他們卻沒能實現自己的objectives.革命與愛情的關係也指涉了社會中男性陽剛氣質與權力、與愛情之間的關係。此處就不一一分析了。
作者:AlisOn(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596469/
沒有看過原著,只看了一遍電影,就貿然寫下評論,僅代表個人感受。見笑了。
《蜘蛛女之吻》改寫了革命者一貫的銀幕形象。在和平時代的人看來,革命者都是憤怒的、將革命的意識形態貫徹在生活每一瞬間,俗話說就是愛撕B.看似目標不清晰因而莫名其妙。
但是《蜘蛛女之吻》重構了革命者的形象,和革命的意義。Molina一開始不能理解瓦倫丁的憤怒之來源,認為他清心寡慾和對行為規律的執著是毫無意義的。但是在朝夕的相處中,Molina愛上了瓦倫丁。他說,最好的電影就是愛情電影。這代表了Molina的人生信念,他想找會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幸福,出於“愛”,他主動選擇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是很笨拙的,最後他走向了Lydia,也是天真的。但是,就如夢中?Marta所說,你不知道他死的時候是幸福還是痛苦。我們無法評價也不應評價這份革命的代價,“犧牲”,是應該的或是不應該。革命者的形象是柔軟的。
而瓦倫丁的線則不同了。瓦倫丁一開始的憤怒、粗暴的,一身正氣,大義凜然。後來他跟獄友,也是Molina談起了愛情。在此,愛情,是質疑革命的工具。瓦倫丁跟女友Lydia是無產階級的同志關係。但實際上,他在病痛中只會唸起Marta的名字,她是典型資產階級富家女,階級敵人,但諷刺的是,她卻數度解救過瓦倫丁。這段關係讓瓦倫丁感到愉悅,卻又讓他質疑起革命。他說,他不想死。革命,是否應採取二元對立、暴力不合作的方式?革命的正確性、必要性在游移、被消解。
一般說來,革命的緣起是因為社會的不公正而憤怒。但是電影將革命建構為一個生產性的、積極的力量。革命的目標和意義都應該是愛,這種愛是廣義的,包括情人的愛,親人的愛(參照M對媽媽的愛),朋友的愛。這就是“最好的故事都應是愛情故事”。人類的行為指向應是愛。但是電影又存留了對愛情力量的質疑。瓦倫丁挺不過鞭打,他腦海編制了一個幻想,讓愛情帶他走向遠方。人物收穫了愛情和對愛情追求的肯定,但是他們卻沒能實現自己的objectives.革命與愛情的關係也指涉了社會中男性陽剛氣質與權力、與愛情之間的關係。此處就不一一分析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