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死亡的感悟
今天朋友发了条朋友圈感叹生命的无常。我猜想到是否有谁身患绝症或者又突然的死亡。我就问了她,她说身边一个22岁年轻人因车祸去世。而我,并没有如她一样有太多的感叹。我很平淡,没有感伤。也没有去想这件事,直到她发给我一张截屏图片。那是大学班主任与她的对话,班主任小心翼翼又直白的问她朋友圈发的那个人是不是我。朋友回答不是我,班主任就松了一口气。
看到她们的聊天记录,我心有点痛,有点想哭。我是不是让身边的人感到太紧张了?我消极的心态会让人联想到自杀?的确,我曾多次想过自杀,也想过各种死亡的途径。可是我不敢,我怕疼,我有留恋,我不甘心。所以,我虽然一直饱受精神的折磨,却没有真正有勇气离开这个世界。去年的11月,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三天,不吃不喝,就是一直睡觉,然后逛各种死亡的贴吧。然后在某一刻,我想通了死亡这回事。我不知道死亡之后会不会在另一个空间过着更痛苦的生活,死亡会不会带给我真正的解脱,我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而活在这个空间才是我所知、所感的,才是我所能掌控的。因此,那一刻,我想通了死亡这回事。
因此,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人的生老病死或者灾难都是不可避免的。面对死亡,我是坦然的。 面对他人的死亡,我是没有恐惧与伤感的。我所住的小区,在这半年内,已经有四场死亡。我能听到死亡的钟声,鼓声,一阵一阵的。夜晚也会敲响,依然是一阵一阵。可我并不会害怕。看见灵车,带着白色孝帽的人举着花圈,放着鞭炮,我不会害怕,不会恐惧,不会难过。我反而想走过去看看这位离去的人,是安详还是不舍?在他人眼中,这样的我,是不可思议的。我不怪他人犀利的言行,也不会去为此辩解。
我经历过两次亲人的死亡。两次心态的反差,让我对自己的坦然与冷漠感到恐惧。一次是初二结束的那年暑假母亲的死亡。在葬礼上,我选择逃避,我不敢看,不敢听,不敢想。道士敲鼓阴深的唱了一夜,我害怕了一夜,以至于好几年,只要我听到这种敲鼓声,我就忍不住的发抖。我不敢靠近已死亡的母亲,不敢靠近。我恐惧,我无助,我紧紧的靠着哥哥坐着,可是我依旧感觉不到有任何安全感。我感觉他们都离我好远,好远。整个葬礼的都充满了黑夜与未知带来的死亡的气息。明亮之外是漆黑一片。零零落落的几个守夜人,让我恐惧到全身颤抖,大脑的每一个神经细胞都在数着时间的一秒一秒。空气里都是坟香的味道,周围的一切都如鬼魂一样的存在。我真的是害怕极了。这时,我会忘记躺在棺材里是最爱我的母亲,是我最爱的女人,是我拥有爱的一切来源。我只会记住细胞里感觉到的恐惧。我眼里,心里,只有恐惧。一种对死亡的恐惧,一种对失去一切恐惧,一种对未知的明天的恐惧。一种潜意识的恐惧。那整个暑假,我都在恐惧里。甚至高中结束我都活在恐惧里。
另一次是大三那年姑爷的死亡。我坦然面对,不再害怕道士阴深的吟唱坦然的看着躺在棺材里的姑爷,能离他很近,近的只有玻璃盖间的距离。我可以平静的在房间里走着,也能在黑夜里与人结伴同行而不再感到害怕。我甚至会在一旁冷笑已四十多岁的姑姑的胆小。仅仅只是我深深记得母亲去世时,她嘲笑刚满十四岁的我对母亲的恐惧。
死亡对于我,很平常。我不再害怕死亡,不再害怕黑夜,不再害怕我观念外的一切臆想的东西。我曾为了锻炼自己的胆量与淡然。我看了《白事会》这本讲丧事的书,来回体验鬼屋两遍,独自一人在深夜看恐怖片,看很血腥的犯罪片,也会去看各种灵异重口味的漫画。也曾为了克服自己对疼痛的恐惧,选择用刀片划破自己的手指。也会去近距离的接触那些让我害怕的动物与昆虫。只要是,让我害怕的,我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克服。
现在的我不害怕任何物质,任何物质在我眼中都是一样。都是一种以不同表象存在的相同的物体。我不笑,并不是不开心。我笑,并不是说我开心。这都是一种表象。我不说话,并不是不开心。我畅谈,并不是表明我开心。开心这只是一种脸部转换的表情。而我用的少。仅此而已。我对他人死亡的坦然,并不能说明我冷漠。而我对他人死亡的伤感,也不能说明我就是个能感受生活之变的人。
如果你认识以前的我,必定会拥抱现在的我。
看到她们的聊天记录,我心有点痛,有点想哭。我是不是让身边的人感到太紧张了?我消极的心态会让人联想到自杀?的确,我曾多次想过自杀,也想过各种死亡的途径。可是我不敢,我怕疼,我有留恋,我不甘心。所以,我虽然一直饱受精神的折磨,却没有真正有勇气离开这个世界。去年的11月,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三天,不吃不喝,就是一直睡觉,然后逛各种死亡的贴吧。然后在某一刻,我想通了死亡这回事。我不知道死亡之后会不会在另一个空间过着更痛苦的生活,死亡会不会带给我真正的解脱,我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而活在这个空间才是我所知、所感的,才是我所能掌控的。因此,那一刻,我想通了死亡这回事。
因此,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人的生老病死或者灾难都是不可避免的。面对死亡,我是坦然的。 面对他人的死亡,我是没有恐惧与伤感的。我所住的小区,在这半年内,已经有四场死亡。我能听到死亡的钟声,鼓声,一阵一阵的。夜晚也会敲响,依然是一阵一阵。可我并不会害怕。看见灵车,带着白色孝帽的人举着花圈,放着鞭炮,我不会害怕,不会恐惧,不会难过。我反而想走过去看看这位离去的人,是安详还是不舍?在他人眼中,这样的我,是不可思议的。我不怪他人犀利的言行,也不会去为此辩解。
我经历过两次亲人的死亡。两次心态的反差,让我对自己的坦然与冷漠感到恐惧。一次是初二结束的那年暑假母亲的死亡。在葬礼上,我选择逃避,我不敢看,不敢听,不敢想。道士敲鼓阴深的唱了一夜,我害怕了一夜,以至于好几年,只要我听到这种敲鼓声,我就忍不住的发抖。我不敢靠近已死亡的母亲,不敢靠近。我恐惧,我无助,我紧紧的靠着哥哥坐着,可是我依旧感觉不到有任何安全感。我感觉他们都离我好远,好远。整个葬礼的都充满了黑夜与未知带来的死亡的气息。明亮之外是漆黑一片。零零落落的几个守夜人,让我恐惧到全身颤抖,大脑的每一个神经细胞都在数着时间的一秒一秒。空气里都是坟香的味道,周围的一切都如鬼魂一样的存在。我真的是害怕极了。这时,我会忘记躺在棺材里是最爱我的母亲,是我最爱的女人,是我拥有爱的一切来源。我只会记住细胞里感觉到的恐惧。我眼里,心里,只有恐惧。一种对死亡的恐惧,一种对失去一切恐惧,一种对未知的明天的恐惧。一种潜意识的恐惧。那整个暑假,我都在恐惧里。甚至高中结束我都活在恐惧里。
另一次是大三那年姑爷的死亡。我坦然面对,不再害怕道士阴深的吟唱坦然的看着躺在棺材里的姑爷,能离他很近,近的只有玻璃盖间的距离。我可以平静的在房间里走着,也能在黑夜里与人结伴同行而不再感到害怕。我甚至会在一旁冷笑已四十多岁的姑姑的胆小。仅仅只是我深深记得母亲去世时,她嘲笑刚满十四岁的我对母亲的恐惧。
死亡对于我,很平常。我不再害怕死亡,不再害怕黑夜,不再害怕我观念外的一切臆想的东西。我曾为了锻炼自己的胆量与淡然。我看了《白事会》这本讲丧事的书,来回体验鬼屋两遍,独自一人在深夜看恐怖片,看很血腥的犯罪片,也会去看各种灵异重口味的漫画。也曾为了克服自己对疼痛的恐惧,选择用刀片划破自己的手指。也会去近距离的接触那些让我害怕的动物与昆虫。只要是,让我害怕的,我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克服。
现在的我不害怕任何物质,任何物质在我眼中都是一样。都是一种以不同表象存在的相同的物体。我不笑,并不是不开心。我笑,并不是说我开心。这都是一种表象。我不说话,并不是不开心。我畅谈,并不是表明我开心。开心这只是一种脸部转换的表情。而我用的少。仅此而已。我对他人死亡的坦然,并不能说明我冷漠。而我对他人死亡的伤感,也不能说明我就是个能感受生活之变的人。
如果你认识以前的我,必定会拥抱现在的我。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