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之路 (5)
这是我试翻译的一本书,The White Road-A Journey Into Obsession,作者Edmund De Waal。考虑到可读性,有删减。主要目的是与瓷器爱好者分享,并无商业用途,考虑到原著版权,转载时请联系本人。
第一部分 景德镇
第一章 瓷片
清晨六点的景德镇,这里似乎已经早就开始忙碌了,西瓜堆得象金字塔,修自行车的匠人也忙着他的活计,路上满是车与人,我们前面是个骑三轮车卖甲鱼的。此时我们正离开这灰扑扑的城市,往北面的山上去,路过一条条高高砖墙夹着小巷,门洞大开的加工厂,还有四散的垃圾。 车子开上新修的高速公路,开了一段后又下高速进了一条老路,然后又进一条蜿蜒在农村民居中狭窄的小路上。这些民居都是三层楼,人字形屋顶,左手边有个人家还用了罗马柱装饰。 中国农民是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富裕了? 田里的水稻还在长秧,我们颠簸着到了另一个村子,停在一户人家,他们家的房子很现代,正盖了一半,另一半用石灰砌了中国传统的青砖,房子周围绿树环绕。一辆破破烂烂的车停在夹道里。我们现在的位置已经是山上的几百米处,山的一面满是翠竹,山下是密密的农田,一个小湖里长了不少芦苇。
一个女人跑到门口冲我们叫喊着,导游忙解释说我是个合法的考古学家,学者。我注意到我们的车轮下到处都是瓷片,黑的,棕的,不远处半成品的花瓶胎随便地放着。那些瓷片和红土混在一起,我捡起一片,这是个大约12世纪的酒杯底,上面隐隐能看到指纹印,它薄的不可思议,不是白色,而是一种淘洗得很淡的蓝色青瓷,中间夹杂着几百年来泥土沁出的褐色。
这是我向往以久的时刻,我拿着这瓷片不肯松手,周围的人都在笑我,他们一定觉得我这样象是看到上帝显灵的样子滑稽地要命。这面山坡上到处都是瓷片,似乎山坡都显得破碎,这些堆起的瓷片应该是本词典,你可以找到任何做坏瓷器的原因。它不是一般的土堆,它是道不间断的瓷器风景线。
我弯腰捡起一片瓷片,它实在是太薄了,所以塌陷在匣钵里。它是青草色的,有冰裂纹。这只匣钵应该是叠装了三只碗入窑,但那天的窑温可能太高,或者升温太快,或者烧的时间太长,所以在匣钵壁上留下了这个狰狞的“地质构造”。

我看看四周,天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乱草丛中密密匝匝全是橄榄绿色的青瓷片,像是个犯罪现场。
我仍然握着这片瓷片,用拇指在上面抚摸着,此时你会感到触摸瓷器的质感就像是在摸挲细腻的皮革,柔软如羽毛,又坚硬如冰面。我完全知道这只碗是怎么做出来的,在陶轮上几分钟或者更短的时间成形,早上放在通风的地方晾干,下午就可以送去给下一道工序装饰、上釉,傍晚前就搞定了。
我们一边走一边用棍子拔着脚下来驱赶蛇,我把手中的瓷片扔了出去,我想我已经记住它了。我们在行进的这座山只是这里上百座山的一座,也不是重要的窑址所在地,对艺术史更是无足轻重。对于当地人来说,是他们扔自家地里清理出来的碎瓷片的地方,有时候没事干的老年妇女们也偶尔挖到过一些“宝”,拿了到十几里外的周一集市上换点钱。
八百多年前,这里应该有成千上万的瓷瓶、瓷罐、瓷碗等着装运到城里,每座窑都连续开工,合格的成交,不合格的打碎。窑场,家门口,到处都是碎瓷片。有首诗说:出门便见陶。这里离河岸不远,人们山上山下地运瓷器,如果没有被收,那么一天的功夫就白费了。那首诗同时说:屋顶无寸瓦。
这就是那时候的生活,辛苦做出来的瓷器经常被拒收,那么容易的“错”,那么频繁的“错”,而你只能更努力,只有这样,才可能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