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
日日读,用心读,读好书。
去看更广阔的世界,
去遇到更好的自己。
阅读是一种能力。如何让信息更好地传达是作者的能力,而在阅读过程中让信息更好地接收,这同样也是一种能力。阅读针对每个人的接收程度不同。接收的程度与阅读的主动性有关——阅读越主动,读书的效果就越好,而阅读的层次越深,对于主动性的要求也就越高。
阅读是一门艺术。在阅读中尽可能地掌握获得每一种信息的技巧。在阅读中,你开始享受这种与文字独处的空间,阅读每句话的意义。让自己的理解力逐渐变强而达到自我提升的过程,这就是学习的过程。阅读过程中,掌握了没有老师指导的自我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都需要我们独自去面对。让我们更好的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
开始阅读一本书前,我们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掌握了更多的信息是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如果你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增进理解力,需要实现这一目的并不容易,我们还需要学习更多的阅读技巧与方法。
我们要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是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话题。
首先,了解什么是阅读的四个层次?
阅读的第一层境界叫做:“基础阅读”。就是扫视,大概了解作者所说的意图。
阅读的第二层境界,叫做:“检视阅读”,其特点在于强调时间。就是用最少的时间了解这本书在说什么。检视阅读共分为了两种:“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和“粗浅的阅读”。
阅读的第三层境界,叫做:“分析阅读”。重点在于如何把一本书吃透。
阅读的第四层境界,叫做:“主题阅读”。这个时候我们阅读的不是一本书,而是同时阅读某个主题的多本书。
通过阅读来研究某一主题,它之所以有别于其他阅读层次,就是因为“研究”。需要主动探索,需要提出自己的论点,需要以各种资料为依据,组织丰富的材料进行论证。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如何检验阅读效果?
“主动式阅读”,你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提高阅读效率,快速理解更重要。 这里作者提出主动阅读的“读书四问”步骤。
一:整体来看,这本书讲了什么?
你需要想办法找到这本书的主题以及从属的关键议题。
二:作者的主旨?作者通过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
你需要找到作者的特殊观点,抓住作者的主旨。
三:评价,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在你判断这本书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须先了解整本书在说些什么才行。
四:有什么用,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
我们可以以笔记的形式来对待这些问题,你需要把答案写出来,因为逼迫自己表达是主动思考的重要形式。
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
1.掌握速读技巧
速读,就是快速、高效的阅读。它不局限于任何一个阅读层次,是通用的、基础的阅读方法。这里引用德国作家克里斯蒂安•格吕宁的《快速阅读》所介绍的技巧。
第一步,找出一本书,借助手指,指尖指着要读的地方读,通过强行地提高手指的移动速度来提高阅读速度,集中注意力,在你理解的基础上速度越快越好。
第二步,连续阅读三分钟,并且记录下三分钟共阅读了多少的内容,进行标记。
第三步,再次阅读这些你记录的内容,把手指的移动速度加快,需要在两分钟内完成阅读。
第四步,你需要重复上一步的操作,但是要把速度提高到一分钟,这时候你的阅读速度已经提高了三倍,你还要不断练习从而让自己适应这个速度。
经过这些训练,当你每分钟阅读的字数达到在900字左右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逐渐开始摆脱“默读”——即脑海呈现的不再是声音,而是信息本身。只有“读书”变成“看书”,你的阅读速度才会真正提升。
2.养成速读提问的技巧
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骨架,分析阅读的目标之一就是寻找出这副骨架。你需要在书中找到一些问题,并进行分类。哪个是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如何被论述的?剩下的问题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理论性的,哪些又是实用性的?
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在阅读中,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3.画“思维导图”来练习与预习
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大脑中画“思维导图”的过程。可以借助纸和笔,画一幅真实的“思维导图”,用具体的视觉印象帮助我们进行抽象的理解也是阅读中的一个笔记方法。
关于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阅读论说性作品的方法,论说性作品:一种侧重理论,目的是传播某种知识;另一种偏向实践,主要是为了让读者相信书中介绍的方法和规则。阅读前,我们应有大致区分。阅读这类作品,除了获得知识外,我们应该关注它是怎样被发现、被证实的,注重培养思维方式与逻辑推理的能力。
阅读说明文字的方法:针对概括、定义、诠释这种说明,阅读应以记忆为主,抓住关键的、决定性的属性理解说明的内容。针对分类、举例、比较的说明,可以用简图、表格将分类、比较的重要属性列出。
阅读抒情类作品的方法:阅读此类书,首先要选对作品,抒情类读物可以带来情感上的共鸣和超越书本外的感悟。阅读时,应注意作品的情感基调,并尽量融入其中。融入作品最快的方式就是联想类似的体验,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精神体验。在阅读中要保持理性的思考,不能让情感左右自己的思维判断。
如何评论一本书
1.不读懂,不妄评
评论是阅读的必要步骤,或正面或负面,都是对作者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对阅读效果的一次检验。评论一本书应有的基本态度:不读懂,不妄评;读懂了,必须评。如何确认自己是否读懂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可以通过回答前面说的“读书四问”中前两问来判断。
2.有理有据,求同存异
无论赞同还是反对,评论书中的观点时,都要有理有据。比如说清楚好在哪里,得到了什么启发。如果是批判性评论,指出存在什么问题,提出改善的建议,既是对作者积极的回应,又可以提升自己的认识。
3.说出来或写下来
评论一定要用语言或者文字表达出来,没有表达出来,只存在于大脑中的是想法,不是评论。书评文章可以给别的读者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传播。分享和传播是阅读的重要效用。所以,评论一本书也是回答“读书四问”中第四个问题“有什么用”的前提。
如果让我写这本书
1.如果让我写这本书,我会怎样写?作为对阅读的总结,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思考自己怎样写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理解书中的内容,理顺作者的思路,对作品进行评价。只有在真正理解一本书的基础上才能思考“我会怎样写”这个问题。
2.读完一本书只是吸取了书中的知识,接受了书中的观点。那么,这些仍然是书中的,不是自己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只有创新,才是自己的。学到知识,把它换一种形式、按自己的理解存放在记忆中,形成自己的思路,构建结构,填充内容,完成一本“自己的书”,使知识变成自己的。
读到这里,你可以扪心自问:我是为了什么目的去阅读的?不论是为了提升职业技能而阅读专业书籍,还是为了增广见闻而博览群书;不论是为了消磨时光而随手翻阅,还是为了学有所得而熟读精思;不论是为了升职加薪,还是为了准备谈资:阅读总有目的。若无目的读书,则不能称之为“阅读”。同时,唯有明确阅读的目的,才有利于更加高效地阅读。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什么永不过时,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不落后。
去看更广阔的世界,
去遇到更好的自己。
![]() |
阅读是一种能力。如何让信息更好地传达是作者的能力,而在阅读过程中让信息更好地接收,这同样也是一种能力。阅读针对每个人的接收程度不同。接收的程度与阅读的主动性有关——阅读越主动,读书的效果就越好,而阅读的层次越深,对于主动性的要求也就越高。
阅读是一门艺术。在阅读中尽可能地掌握获得每一种信息的技巧。在阅读中,你开始享受这种与文字独处的空间,阅读每句话的意义。让自己的理解力逐渐变强而达到自我提升的过程,这就是学习的过程。阅读过程中,掌握了没有老师指导的自我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都需要我们独自去面对。让我们更好的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
![]() |
开始阅读一本书前,我们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掌握了更多的信息是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如果你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增进理解力,需要实现这一目的并不容易,我们还需要学习更多的阅读技巧与方法。
我们要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是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话题。
首先,了解什么是阅读的四个层次?
阅读的第一层境界叫做:“基础阅读”。就是扫视,大概了解作者所说的意图。
阅读的第二层境界,叫做:“检视阅读”,其特点在于强调时间。就是用最少的时间了解这本书在说什么。检视阅读共分为了两种:“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和“粗浅的阅读”。
阅读的第三层境界,叫做:“分析阅读”。重点在于如何把一本书吃透。
阅读的第四层境界,叫做:“主题阅读”。这个时候我们阅读的不是一本书,而是同时阅读某个主题的多本书。
通过阅读来研究某一主题,它之所以有别于其他阅读层次,就是因为“研究”。需要主动探索,需要提出自己的论点,需要以各种资料为依据,组织丰富的材料进行论证。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如何检验阅读效果?
“主动式阅读”,你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提高阅读效率,快速理解更重要。 这里作者提出主动阅读的“读书四问”步骤。
一:整体来看,这本书讲了什么?
你需要想办法找到这本书的主题以及从属的关键议题。
二:作者的主旨?作者通过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
你需要找到作者的特殊观点,抓住作者的主旨。
三:评价,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在你判断这本书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须先了解整本书在说些什么才行。
四:有什么用,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
我们可以以笔记的形式来对待这些问题,你需要把答案写出来,因为逼迫自己表达是主动思考的重要形式。
![]() |
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
1.掌握速读技巧
速读,就是快速、高效的阅读。它不局限于任何一个阅读层次,是通用的、基础的阅读方法。这里引用德国作家克里斯蒂安•格吕宁的《快速阅读》所介绍的技巧。
第一步,找出一本书,借助手指,指尖指着要读的地方读,通过强行地提高手指的移动速度来提高阅读速度,集中注意力,在你理解的基础上速度越快越好。
第二步,连续阅读三分钟,并且记录下三分钟共阅读了多少的内容,进行标记。
第三步,再次阅读这些你记录的内容,把手指的移动速度加快,需要在两分钟内完成阅读。
第四步,你需要重复上一步的操作,但是要把速度提高到一分钟,这时候你的阅读速度已经提高了三倍,你还要不断练习从而让自己适应这个速度。
经过这些训练,当你每分钟阅读的字数达到在900字左右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逐渐开始摆脱“默读”——即脑海呈现的不再是声音,而是信息本身。只有“读书”变成“看书”,你的阅读速度才会真正提升。
2.养成速读提问的技巧
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骨架,分析阅读的目标之一就是寻找出这副骨架。你需要在书中找到一些问题,并进行分类。哪个是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如何被论述的?剩下的问题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理论性的,哪些又是实用性的?
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在阅读中,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3.画“思维导图”来练习与预习
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大脑中画“思维导图”的过程。可以借助纸和笔,画一幅真实的“思维导图”,用具体的视觉印象帮助我们进行抽象的理解也是阅读中的一个笔记方法。
关于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阅读论说性作品的方法,论说性作品:一种侧重理论,目的是传播某种知识;另一种偏向实践,主要是为了让读者相信书中介绍的方法和规则。阅读前,我们应有大致区分。阅读这类作品,除了获得知识外,我们应该关注它是怎样被发现、被证实的,注重培养思维方式与逻辑推理的能力。
阅读说明文字的方法:针对概括、定义、诠释这种说明,阅读应以记忆为主,抓住关键的、决定性的属性理解说明的内容。针对分类、举例、比较的说明,可以用简图、表格将分类、比较的重要属性列出。
阅读抒情类作品的方法:阅读此类书,首先要选对作品,抒情类读物可以带来情感上的共鸣和超越书本外的感悟。阅读时,应注意作品的情感基调,并尽量融入其中。融入作品最快的方式就是联想类似的体验,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精神体验。在阅读中要保持理性的思考,不能让情感左右自己的思维判断。
如何评论一本书
1.不读懂,不妄评
评论是阅读的必要步骤,或正面或负面,都是对作者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对阅读效果的一次检验。评论一本书应有的基本态度:不读懂,不妄评;读懂了,必须评。如何确认自己是否读懂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可以通过回答前面说的“读书四问”中前两问来判断。
2.有理有据,求同存异
无论赞同还是反对,评论书中的观点时,都要有理有据。比如说清楚好在哪里,得到了什么启发。如果是批判性评论,指出存在什么问题,提出改善的建议,既是对作者积极的回应,又可以提升自己的认识。
3.说出来或写下来
评论一定要用语言或者文字表达出来,没有表达出来,只存在于大脑中的是想法,不是评论。书评文章可以给别的读者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传播。分享和传播是阅读的重要效用。所以,评论一本书也是回答“读书四问”中第四个问题“有什么用”的前提。
![]() |
如果让我写这本书
1.如果让我写这本书,我会怎样写?作为对阅读的总结,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思考自己怎样写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理解书中的内容,理顺作者的思路,对作品进行评价。只有在真正理解一本书的基础上才能思考“我会怎样写”这个问题。
2.读完一本书只是吸取了书中的知识,接受了书中的观点。那么,这些仍然是书中的,不是自己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只有创新,才是自己的。学到知识,把它换一种形式、按自己的理解存放在记忆中,形成自己的思路,构建结构,填充内容,完成一本“自己的书”,使知识变成自己的。
读到这里,你可以扪心自问:我是为了什么目的去阅读的?不论是为了提升职业技能而阅读专业书籍,还是为了增广见闻而博览群书;不论是为了消磨时光而随手翻阅,还是为了学有所得而熟读精思;不论是为了升职加薪,还是为了准备谈资:阅读总有目的。若无目的读书,则不能称之为“阅读”。同时,唯有明确阅读的目的,才有利于更加高效地阅读。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什么永不过时,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不落后。
![]() |
-
view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6-27 14: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