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此出发,让思绪无法无天
旅行路上的碎碎念……
按: 城市的白天,找不到空间沉静独处,只能混迹于熙熙攘攘的人群; 城市的夜晚,看不到繁星缀满天幕,仅余灯火闪烁明灭,装点日复一日不变的归途。 钟表一圈一圈循环往复, 于是,在终年不变的表盘上,我们丧失了对时间的感知。 四天三夜,包车从台北到花莲再到台东, 山线观山,海线看海。 无疑,风景独好, 然而,此刻独自回顾, 彼时行驶在路上,那份不问来路不忧去处的心情, 却最让我难以忘怀。
▪ 所有被称作远方的地方,不走永远都抵达不了……
包车出发,去程山线,归海线。讲真,这次出行,大半的时间都用在了路上。开头的一长段盘山公路,让晕车的我虚汗津津甚至萌生了“管你旅费退不退,一出山门,姐立马就要找个火车站姐回去”的念头。后来,车开上大路,才一点点回转过来,渐渐有余力去看一看沿途的风景。

车里放着歌,五月天、周杰伦、陈奕迅……累了,就靠在椅背上出神的看着前方,无人说话,歌曲不知道什么时候换成了许巍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听着听着,莫名地从内心深处泛出了一种深沉的感动。
漫长的前路依山傍海,你想在何处停留,那里就是这一段的终点亦是下一段的起点……略微沙哑的嗓音,唱出了一种宁静与悠扬,听着望着,看似放空的思绪却让我找到了寻觅已久的答案。
曾经,被自卑放大的不完美一口一口吞噬掉我所有的恣意与乐观,被未知遮盖住的前路让我面对选择束手束脚、踟蹰不前……
本·方登在《漫长的中场休息》中写道,“人能知道什么呢——过去是一片迷雾,吐出一个接一个的幽灵,将来是深不见底的黑洞,任何猜测都是徒劳的。”
是啊,来路不可追,前途不可知。然而,此时此刻,我看着公路中央向着远方无限延伸的黄线,却读出了一种不顾一切的勇气与洒脱。
于是,在无限的辽阔之中,我开始试着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停在原地的想象,让我好似触到了风、嗅到了海、看到了阳光、历过了风雨,然而睁开眼睛,一切终究都是一场虚幻的空。
出发吧,毕竟,同一条路,千百人走过却会有千百个不一样的故事,不是吗?
▪ 独自一人,我听到自己的声音。
我们,大多时候讨厌孤独,于是把自己置于喧嚣。
但,曲终人散时,自己一人或置身于陌生的街头或蜷窝在柔软的沙发,骤然的静衍生出的是空落落的惶恐跟更加浓重的孤寂。
“一个人”,指的并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一种屏蔽掉周边的杂音,与自己对话的心态。
一个人带着耳机看剧,一个人吃着饭玩手机,一个人对着电脑打游戏……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一个人”。
最近,爱上了一部剧——《孤独的美食家》。

剧情简单,讲述了一名叫作井之头五郎的男子的故事。他是经营着一家个人进口杂货商店,尝尝出差。工作间隙,穿梭于大街小巷。饿了,就“静下心来想一想,我的胃现在想吃什么”,填饱了肚子,烦恼就烟消云散。
每集短短三十分钟左右,没有任何创意的四步走套路“五郎办公——五郎饿了——五郎吃饭——五郎回家的背影”。
然而,这部剧又是特别的。因为,剧情的重点并不是在介绍美食,而是主人公井之头五郎独自一人吃饭时的内心独白。
“不被时间和社会所束缚,幸福的填饱肚子的那一瞬间,他随心所欲、重获自由。不被他人打扰,无须顾忌,大快朵颐。这种高冷的行为,正是所谓现代人被平等赋予的最佳治愈”,每集的片头语让我开始享受这种“一人食”的状态
只是一顿饭的时间,把手机扔进包里。等待的时候也不会无聊,花样繁多的菜单足以让我打发这短暂的时间。餐点上桌,一眼看去,外貌或质朴或精致。一口接一口,先分别品尝每种食材单独的味道,再将它们混合,与味蕾一起在口中凑一曲或粗犷或温柔的交响。
虽是一人食,但是就连白米饭最原始的甜香也让我品出了幸福的味道。这样恬淡闲适的好心情,足以让我的嘴角微笑一整天。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跌跌撞撞在困境中挣扎。带着迷惘与忐忑努力地寻找幸运,却不知道幸运就在身边,只是因为心中的嘈杂让我们一次次与她错过。
给自己一点独处的时间,静下来,就会听到被喧嚣掩住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