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
我觉得,听雨这件事是非常有意思的。
小时候对听雨是没什么概念的,想的不多,就记得刮大风,下大雨,屋檐前那棵大槐树拼命地摇晃,仿佛下一秒就要连根拔起,当时我是非常害怕的。这棵树离屋子太近了,已经被大风摇得歪歪斜斜,靠在屋子外墙上,为了安全,最终还把它砍掉了。
第一次把听雨这个概念印到脑子里,还是在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讲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或许是听听那冷语的谐音吧,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读到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抛开这首词所寄托的感情,单这首词的意境的来说,我觉得还是挺美的。这三种意境用水墨山水画来展示再合适不过了,形神兼备,意境超然。
我印象最深的听雨是在四川当兵时,我们营房后面是个小花园,种的枇杷,芭蕉还有其他的植物。夏天的时候,有一天睡不着,外面正下着雨,不算大,轻轻打在营房外的芭蕉上,窗户敞开着,我从床上坐起来,听着雨打在芭蕉叶上,吧嗒吧嗒地响,听了一大会,觉得倒也不错,只是有些想家,就赶紧睡下了。不过这些都得是夏天进行,要不然就没这意境了。
还有个听雨的事就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我记个大概,一直想像着这该是怎样一幅听雨图。我搜了下原文是这样的: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这个词牌最为有名的,当属宋代风流才子柳七的《雨霖铃》,只是多了些离殇,少了些意境。
蒋勋先生在《细说红楼梦》里讲到大观园落成的时候,有这么一件事,他说在苏州,网师园里有一个亭子,上书“听雨”二字,当你看到亭子周围种的都是芭蕉树,你就明白了,下雨时,主人必定坐在此亭中听雨。芭蕉夜雨,雨打芭蕉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境。
也不知道现在是雨下的少了,还是城市的噪音太大了,好像很难听到安静的雨声了,或许能听雨的人也少了,大家都忙忙碌碌地,为生活奔波着,谁还有这份闲情逸致去听雨呢?只是希望再忙碌,也能拥有一份闲适,也能在某个夜晚,或是在家或是在旅途,放下负累,听听雨的声音,感受雨夜的静谧:原来,听雨这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