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理解宇宙动力学一样理解宏观经济和货币金融
货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经济有繁荣有萧条,央行就是掌控货币总量的那只大手吗?……这些问题伴随了我很多年,如今都找到了答案,但还有一些问题:理论上真的存在某种更好的货币制度吗?在货币总量不增加的条件下,经济也能获得增长的动力吗?……它们依然不时在我脑中盘旋。
还有一些提出来不是为了回答、也可能永远回答不了的问题:我们的社会是由野心勃勃的冒险家推动的、还是千万人的欲望和需求构成的“无形的手”推动的?
我重新梳理了以前写的一篇文章,将原文一些没有想清楚写清楚的地方写清楚了,代表了一个阶段的思考。
-------------------
在常见的经济用语中,有一个我认为很贴切的短语:“经济过热”。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说不出它好在哪,直到我开始看《时间简史》。
书里有这么一段话:
“对于智慧生命来说,一个强的热力学箭头是必须的。为了生存下去,人类必须消耗能量的一种有序形式——食物,并将其转化成能量的一种无序形式——热量,所以智慧生命不能在宇宙的收缩相中存在。这就解释了为何我们观察到热力学和宇宙学的时间箭头指向一致。并不是宇宙的膨胀导致无序度的增加,而是无边界条件引起无序度的增加,并且只有在膨胀相中才有适合智慧生命的条件”。
这段话首先涉及宇宙学的“人择原理”,简单地说:之所以人类生活在一个符合如此的热力学规律的宇宙中,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宇宙中,智慧生命才会出现——不管你认不认为这是一种语言游戏或循环论证,它大概就是这个意思(ˉ▽ˉ;)...
“热力学和宇宙学的时间箭头指向一致 ”说的是,熵增原理同时适用于热力学和宇宙学——热力学里的熵增不用多说,看过一些科普读物的人都熟悉,至于宇宙学里的“熵增”,它指的是接下来一句话里的“无序度的增加”,宇宙的无序度,指的是宇宙物质密度的波动。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这句话,已经不知不觉将熵等同于无序度。也就是将第二句话里“有序形式”“无序形式”中的“无序”,等同于第三句话里“无序度”的“无序”。
于是有必要插入讨论”熵“这一概念。“熵”不是一个经得起推敲的概念,特别是人们对它的使用泛化后。我很早就见过科学网上很多人讨论过这个话题。比如遥感院士李小文认为在热力学中,熵应该直接翻译为“废热率”。
后来有个学物理的朋友又向我解释了为何说熵增的很多普及说法是不合理的。
他说:“系统会朝"无序"的方向发展,这个说法很有歧义。热力学的根源是统计学,它的假设是系统每一个状态的可能性是一样的,所以表现出来,系统就会朝具有最大状态数的那种方向来发展。通常举的例子里说杯子碎了,就是朝无序方向发展有歧义,因为最基础的概念里并不知道什么是”有序“或者”无序“。合理的解释是这样的: "碎了"这个状态所包含的的状态数特别多,但是"不碎"这个词所包含的状态数很少”,所以如果杯子是一个封闭系统,它会朝“碎了”这个状态发展。 ”
所以如果把“无序”理解成“不确定”、“难以控制”的话,或许可以视为熵增原理的一种比较合理的泛化。但宇宙的“密度波动”能否说成“无序度”,还得打个问号。
霍金接下来又说到,宇宙的无序度(密度波动) 并不因为宇宙膨胀、而是因为“无边界条件”,霍金在这本书的其它地方说了,宇宙的坍缩一样会使无序度增加,也就是无论宇宙膨胀还是坍缩,只要宇宙是他所说的“有限而无界”的,无序度就会随着时间推移增加。
出于某种直觉,我把以上说法套用到货币金融领域。通过类比,去理解经济金融现象的本质。
如果将“智慧生命”换成“创新”,将“热量”换成“通货”,将“能量”换成“财富”,将“食物”换成“产品”,将“宇宙的收缩相”换成“经济衰退”、“膨胀相”换成“经济增长”,“热力学”换成“货币金融”,“强的热力学箭头”换成“通胀趋势”,“宇宙学”换成“宏观经济”,“(宇宙的)无序度”换成“贫富差距”,“无边界条件”换成“自由贸易和资本自由流动条件”——
产生了新的一段话:
对于创新来说,通胀趋势是必须的。为了(让创新)继续下去,人类必须消耗财富的一种有序形式——产品,并将其转化成财富的一种无序形式——通货,所以创新不能在经济衰退中存在。这就解释了为何我们观察到货币金融和实体经济的总量趋势一致。并不是经济增长导致贫富差距,而是自由贸易和资本自由流动引起贫富差距,并且只有在经济增长中才有适合创新的条件。
那么就有了现代世界的“人择原理”。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创新活动,互为条件,换种说法:创新、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是相互伴生的。不妨称之为“资本简史”。
在以上设置的整个“资本简史”的概念体系中,热量对应的是通货,能量对应的是财富,如果用“废热率”来理解,也就是区分一个经济体的实质财富和货币,前者是消费品、资本品,后者是没有直接“做功”却又无法避免的“废热”,我们知道永动机不可能被设计出来就是因为废热无法避免。事实上就像自然科学家试图设计永动机一样,社会科学家也想过设计经济运行的永动机,比如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是没有货币的。货币、信用的泛滥,是经济、金融危机的重要条件(想想流动性陷阱、资产泡沫)。
一开始我用“经济金融危机”代替“无序度”,后来觉得用“贫富差距”更严格,因为宇宙的无序度指的是密度波动。但经济金融危机和贫富差距,都是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一些经济学者甚至认为这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货币本身的大量存在,是混乱产生的条件,当前我们称之为“热钱”——然而不能说过多的货币是经济问题的根源,经济衰退的条件下贫富差距也可能加剧,比如通货紧缩下严重的失业。
这些结论并不出奇。只要不是某些学派——如货币主义——的原教旨主义者,应该基本同意。
写了《大转型》的卡尔·波兰尼说,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自律性市场”的概念,是空中楼阁,集中体现在土地、劳动力和货币这三种生产要素的无法“自律”上。三者之中,体现最明显的应该是货币。而且因为货币比其他要素更“原子化”、更“自由”、受社会人文因素影响更小,因此拿宇宙动力学或者热力学跟宏观经济进行类比,有内在合理性。
有趣的是,传统的古典经济理论,是论证市场如何自动趋于“平衡”或“出清”的理论,直觉上来讲,“平衡”多少跟“有序”有关,而根据泛化版的熵增定律,世界一定是从有序到无序的。当我们回顾资本主义发展史,不仅有一次次的繁荣,也有一次次的危机,这就回到了波兰尼的理论——市场并不会“自律”。
上面那个朋友又说,想要让危机和混乱得到控制,就要加入能量(客观上总体热量也增加了),而想要提升控制的效率,就需要”信息“。而企业家就是会利用信息创造新秩序的人。在他手里“能量”不会浪费掉,货币会被有效地转化成财富。
微观上,我们无法预测一块钱会怎么被它的主人使用,就好像微观上,我们无法预测一个原子下一时刻怎么运动,然而宏观上,我们能够把握一些规律。这也是经济和物理学的相似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