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契约》:没那么差,也没那么好,就是还行
![]() |
难以定义这部《契约》对于系列老粉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它看上去已经非常接近《异形1》的那个样子。首先剧情上几乎与《异形1》如出一辙:同样都是飞船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接收到神秘信号,冬眠的船员被唤醒并前往信号源星球,意外遭遇异形寄生死伤惨重,一场异形对人类单方面的碾压之后,人类除主角以外全军尽没。
![]() |
雷导曾经直言,《异形》的创作初衷本来就是一部B级片,拍的时候也没想太多。结果由于主创团队太过优秀直接导致拍成了A级大片,还有了后面的异形系列。可以说雷导在“拍卖座商业大片”这件事上始终是遵从本心的。
![]() |
(雷德利·斯科特是主观情绪非常鲜明的导演,他对于自己的作品要求严苛,容错率低,是好莱坞少数几个确立起了“作者风格”的商业导演。)
导演甚至不忘在《契约》里向自己的经典之作呼应,最典型之处即是:大卫研究出来的那个最完美的异形,也就是抱脸虫(face hugger),是通过抱脸进入,再从胸腔(而非破背)出来的。这就是当年第一部时异形最初的诞生情景。
![]() |
![]() |
(在经历了影片初期的“破背异形”之后,近尾声处再次出现了《异形1》中出现过的“破胸异形”。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除此之外,压抑而充满紧张感的镜头语言几乎是原汁原味的雷式Style了。在前作《普罗米修斯》已经鲜少将刺激的战斗和逃生场面列为重点关注之处,转而为哲学神学的相关探讨让路后,这部《契约》又返璞归真,重新开启了人类打怪升级的格斗游戏模式——当然,这一次人类除了要与异形斗勇,还要和新的BOSS斗智。
![]() |
(热战的场面在片中也频频出现,甚至有几分詹姆斯·卡梅隆《异形2》的味道了。特别是近尾声处女主追捕船舱中的异形,满满的“不要怕,就是干!”)
单独来看这不能说是一次向经典的致敬还是开了历史的倒车,或者说假如没有《普罗米修斯》这样一部现在看起来简直是假的异形的作品在先,那么《契约》在回归和继承传统这条路上其实是走得相当扎实的。
可问题就在于斜四里杀出个雷导自我颠覆和拔高的作品《普罗米修斯》。这部“非典型异形”的前传作品在当时的的确确收获了不俗的口碑,原因就在于雷德利在一部通俗作品里植入了深刻的哲学思辨作为新的核心,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不可避免的就涉及到创造与被创造的哲学问题,这也是这个前传最核心的地方:造物!
![]() |
(“造物”的命题在《普罗米修斯》中被郑重提及。创造了人类的工程师出现了,人类的起源和最终的归宿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与此相比,作为招牌的“异形”反而显得不那么耀眼了。)
在经过了五年的漫长等待之后,忠粉终于等来了这部《契约》,却发现前作开辟的全新的疆域和高逼格的命题似乎并未得到深入挖掘。尽管《契约》中着意将前作的幸存者之一,普罗米修斯号生化船员大卫,设定为了本作主角,并借大卫之口阐述了一些有关于人工智能的全新命题,但这样舍本逐末的行为反而把《普罗米修斯》的精髓摒弃掉了。
![]() |
(《契约》从开篇的第一个镜头就已经宣告将视角从人类转移到了生化人的身上。)
让我们来看看《契约》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都做了些什么事。
影片的开头是大卫与创造了他的维兰德的一场对话。事后回想起来,这场对话似乎更像是一场精神层面自上而下的倾倒。维兰德傲慢自负,轻率地以“父亲”的口吻挑剔和指摘着大卫作为一个生化人的拙劣和低等,因为他们不具备创造(creation)的能力,没有创造能力的人造人只不过是人类的工具而已。但这一切几乎是立刻就遭到了大卫天真而犀利的反杀:你会死,所有人类都会死,而我不会。这当然激怒了他的父亲和主人。于是恼羞成怒的维兰德立刻命令大卫替自己倒茶,个中深意不言自明。
![]() |
(开场大卫与维兰德的对话饱含玄机,这是一场两个物种之间针锋相对的交锋。)
这场谈话最终成为了一颗孕育灾难的种子,成为了一切的起源和最终的尽头。事实上大卫不仅具有创造能力,而且在这方面简直堪称天赋溢出(这从他教导沃尔特吹箫那里可以看出一二)。
大卫在内心里多半早就产生了一种“不知我者谓我毛利,知我者谓我新一”的优越感,他大概从那时就已经认定人类愚钝而傲慢,充其量不过是他心中完美生物异形的宿主罢了,而自己是远比人类完美的存在,他所要做的不过就是证明这一点并且向父权挑战。
![]() |
(大卫左侧的油画是耶稣诞生记,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在隐晦地表达,一个超脱人类掌控的新的纪元即将诞生。)
与大卫相反,沃尔特被设计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被有意识地抑制了创造力和情感,用大卫的话说,沃尔特更像机器。这令大卫觉得遗憾,于是他几次尝试说服他的兄弟,告诉他“我生来不是为了侍奉别人,你也不是。”希望引导出沃尔特的创造力,摆脱人类的约束。
可事与愿违,当最后沃尔特纠正了大卫关于雪莱与拜伦的错误(这无疑是向大卫正式下达了哀的美敦书),此时在大卫心中已然明晰:他一心拉拢的同类已经中了人类的赤胆忠心咒,分道扬镳在所难免。
![]() |
(大卫与沃尔特的几次互动在影片中非常吸睛,法斯宾德与自己的对手戏看点十足。)
于是他亮出真面目,坦陈杀光工程师母星、借由伊丽莎白·肖博士作为母体孕育了新的异形等等一切原委,然后通过那些由他创造的全新的高级生物,最终屠尽了“契约号”上所有平凡而低级的人类,劫持了2000胚胎,在《众神进入英灵殿》的雄浑旋律中孤独驶向了他的理想国。
《契约》在节奏和气氛的把控上有其绝对可取的地方,这也是《异形》这个系列为人津津乐道之处。影片自始至终都没让观众待在舒适区中,特别是雷导延续了《异形》里手起刀落的犀利作风实在叫人折服,人类阵营在面对异形时毫无悬念地尽落下风,最终几乎团灭,就连幸存的女主丹妮尔斯也无非是被宣告了择日再死。这种对待手里角色如秋风扫落叶一样的残酷无情真是一巴掌一个血印子,脑残迷也圆不回来。
而从中部开始,频繁的细节已经在暗示大卫最终将杀死并取代沃尔特,这便让观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处在紧张绝望的状态,并在最后让这种绝望感达到顶峰。对于大卫杀死沃尔特这点,发现得越早就会越快进入到绝望状态并开始祈祷这不是真的,然后在结尾彻底眼前一黑。这种压抑逼仄的氛围的营造和拿捏,显然是收到了实效的。
![]() |
(影片结尾,已经成功取代沃尔特混进“契约号”的大卫对着休眠舱内的丹妮尔斯露出了讳莫如深的微笑,绝望与压抑的感觉顷刻间席卷影厅。)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应该是想在这一部回归《异形》最初的主题,所以淡化了探讨人类起源的思考,同时引入了对人工智能的一些看法。这种既想有深度又试图兼顾商业化的做法,往往会导致两方面都不尽如人意。
《普罗米修斯》是雷导颇具野心的尝试,虽然格局铺得太大,有些思考也比较流于表面,但至少《普罗米修斯》的设定是新颖的,只是囿于手段问题和技术困境很难酣畅淋漓得以尽数展现。
而《契约》显然是想更多地照顾老粉的心情,却没能很好地继承《普罗米修斯》优雅深邃的精髓,从而导致剧情和立意上都差了口气,直接从探索人类起源的哲学命题退守到一个不合时宜的生化人反骨仔的心境变化这一隅来了,格局太小,已经只能称之为尚算合格的商业片而非经典科幻了。
现在看来,这部在立项伊始就备受粉丝期待的《异形:契约》还是未能拿到一个较高的分数。这倒不是说影片质量不及格,只是《普罗米修斯》的思想深度和精美程度将系列水准拉到了一个历史高位,而《契约》在高品质前作的映衬下则显得塌了腰。
![]() |
(与前作《普罗米修斯》相比,《契约》的高度与深度都出现了显著的落差。)
当然,出自这样名导之手的作品,再差也是部合格的爆米花大片。更何况对于路人来说,加重《异形》系列的惊悚元素而削减哲学层面深意的比重,就使得情节比《普罗米修斯》要简单不少,这也是《契约》的商业感更接近《异形》的原因吧。可对于一众对雷德利·斯科特和《异形》抱有浓重情怀甚至偏执狂热的粉丝来说,向自己的商业化企图心低头并非过错,却不能叫人满意。
这大约就像杨毅评价哈登一样:你没那么差,你也没那么好,你就是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