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2》让我又撸了一遍《好想好想谈恋爱》
《欢乐颂1》出来的时候,觉得新鲜,好感度不错。喜欢的原因有几点:一是安迪这样的性冷淡和理性与女性特质有反差美;樊胜美这样的被男尊女卑家庭压榨的人真的不是少有现象,值得探讨;曲晓筱坏得彻底,赵医生这样的骚气博士从来没在影视作品里出现……阶级的味道不太对,但是新鲜冒热气,可以蒙混过去。然而2就彻底只有味道不对了,一个馊面包。貌似女权,其实比女德更变质,人人都想三从四德还要包装上另类和假洒脱。曲晓筱不坏了;安迪俗气了;樊胜美天天哭着喊着买房子,30多岁快进棺材似的悲情简直讨厌简直活该倒霉。这剧唯一正常的,言行不割裂的人是第一部里最有病的邱莹莹,符合她的人设。自始自终向往爱情的专一和婚姻,错过但是敢趟浑水,敢原谅一个这么讨厌的直男癌,不自视清高。这份勇气和内里统一绝对不屌丝。双重标准的创作。
电视剧都很主流价值观,主流价值观应该是什么?至少能让观众觉得像“药”,轻松了,带入了,娱乐了,治愈了……有一些正面感受。而不是像“毒”,吸了半天,嗨是嗨了,嗨完了只剩空虚和副作用。说到主流价值观,就比比东北亚的电视剧吧,韩剧三观真的很正很正,无国能及。日剧三观最多样,控制很得当,每一个社会问题都是一个小世界里发生的,一个家庭一个社区一个人……高度艺术化、戏谑、漫画化或类型化,就像一篇精美的论文,就题论题,正反证明,最后在回合到应该有的价值观上。比如《贤者之爱》、《东京女子图鉴》、《昼颜》、《逃避可耻但有用》……这也是很多日剧IP改编翻拍成中国版不好的原因之一,这种小世界的艺术手法中国创作团队掌握不好,他们习惯了纪录片式过于日常的结构,主要是为了注水增加集数来挣钱,创作者可能都不懂何为艺术手法,美其名曰“现实主义”。现实得全是居委会和派出所能看见的撕逼。日剧改编据说原版权者又很严苛限制结构,他们就更发挥不好小世界的改造了。想想有时间看电视剧的人是什么人你就会清楚一些。这样的人更需要心灵上的慰藉,而不是告诉他们 “你的努力一毛不值”,“你个屌丝去死”……戏剧可以一波三折,正反合,合呢?世界上有很多个世界,创作者偏偏只懂刻薄,审美稀薄。我这种闲人看了电视剧的最大感受就是,特么电视剧这个世界也太假了,撕成那样最后还要皆大欢喜?我特么过得都不如剧里最惨的人。瞬间明白了苦情剧才是制服观众的王道,玛丽苏杰克苏一定要苦,要自己爬出苦才完美,比如《小娘惹》。扯远了……
看了《欢乐颂2》,我忽然想起了12年前的一部剧——《好想好想谈恋爱》。这个是五美,那个是四美。我初看这部剧的时候纯属觉得好玩,当时还不很懂男性,也不懂熟女。现在再撸一遍,简直更好看了,还产生了很多共鸣和感同身受,修复了《欢乐颂2》对我这样普通女性的恶意伤害。什么处不处女,买不买房,过了某一年龄不结婚会死,遇人不淑没想过是自己蠢这些问题,值得讨论吗?《好想好想谈恋爱》里的四个女性不会刻意挑剔男性的饭票价值,因为不需要,感情和感觉至上,真正的文艺时代。创作者无疑也不刻薄,是真正的文艺青年,不是狭隘的伪文艺。四个女性性格各异,各有各的困惑和主张,她们通过男性认识了这个世界,认识了感情,认识了自己。她们在一起讨论男人,讨论的是爱,是经历,是感受,是困惑,是欢乐悲伤,是情感的本身和本质,而不是阶级地位金钱,房子车子和成功学。四个女性职业不同,婚恋观也并非完全一致,没有刻意被强调她们之间的收入差别和连体婴儿式的强行认同。朋友之间该划拉什么?关雎尔因为小男友进公安局被其余四女训话的场面令人发指,堪称22楼的文革批斗。五美根本不是朋友,是一群互相爱管闲事的圣母婊。《好想好想谈恋爱》最可贵的是有手法和风格的,台词有话剧感,每集有小主题,但是剧情是连贯的,结局是戏谑的……小世界造得美丽。感情里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纷至沓来,但是没有救命稻草式的男女关系。人各有志,三观不合不能一起走,但是感谢来过我的生命。感情的故事殊途同归,都需要进围城,但婚姻又不是被迫的,“众里寻ta千百度”才会让人相信“蓦然回首”的感慨万千和心甘情愿,不是寻房、寻饭票,寻打手……寻男性的一切功用,最后来点强情节冠之爱得糊涂洗白。樊胜美做“捞女”又专一地揪住王柏川怎么都洗不白……千禧年的女性多飒,12年后的今天却只能怂成这样。都说女性当今被物化地很厉害,我觉得男性其实更是,你没有车没有房你连个物化的机会都没有……
35岁的张志明和40岁的余春娇多可爱。
文艺的不好时代,爱情的不好时代,文艺和爱情会显得更珍贵。对,是珍贵,不是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