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书评
矛盾,人性,讽刺,无奈,欲望,悔过,自由,挣扎,躁动,宁静,隐忍,错爱,道路,未知……在这部书里有太多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探讨、追思。 毛姆在《面纱》的序言里写道,“我想这是我唯一一部由故事情节而不是人物形象为契机发展而成的小说。”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叙述方式都是比较平凡的,内容上虽然有波折起伏,但并不是足够的吸引人,因此能比较容易地推测出人物的命运结局以及快速阅读完整。但小说在人物性格刻画上着实出彩,那些聪明而刻薄的对白、细微而深刻的描画让人不自觉放慢速度,反复揣摩。 故事的背景在中国香港以及偏远的湄潭府,沃丁顿,满族女人,查理汤森,多罗西汤森,中国小孩,中国桥夫……一个慌乱的年代,一个苦难的国家,不同的人种,不同的文化,一切的一切,都带着诡异讽刺的色彩。 全篇沃尔顿是最让我同情的人物,为他高尚的品格、也为他那份卑微的爱。“我对你不抱什么幻想,”他说,“我知道你愚蠢、轻浮、没有头脑,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的目标和理想既庸俗又普通,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二流货色,但是我爱你。想一想真是好笑,我竭力去喜欢那些讨你喜欢的东西,忍受折磨也要对你隐瞒起自己,实际上我并不无知粗俗、不爱散播丑闻也不愚蠢。我知道你何等害怕智慧,便尽我所能让你觉得我是个大傻瓜,跟你认识的其他人一样。我知道你嫁给我只图一时利益,我是那样爱你,我不在乎。大多数人,就我所知,当他们爱一个人,却没有得到爱的回报时就会觉得委屈不平,甚至愈发愤怒和痛苦。我不是那样,我从来没有指望你爱我,我看不出任何理由让你爱我,我也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被人爱。我很感激能被允许爱你,当我时常想起你高兴跟我在一起,或者当我发现你眼中闪烁着愉快的爱意时,我就会欣喜若狂。我尽量不让我的爱来烦扰你,我知道那会让我承受不起,所以我一直察言观色,留意我的爱让你厌烦的最初迹象。大部分丈夫认为那是一种权力,我却准备当成恩惠来接受。”(于大卫译本)这段话是沃尔顿少有的一次情感爆发,难以想象一个人竟可以爱得如此卑微以至于低到尘埃里、失了自我。试想当一个清高到孤傲的人看透你全部的缺点却仍义无反顾地爱着你,即使你不爱他,这份爱又怎能不让人动容。当发现妻子私通的行为后,沃尔顿带着凯蒂远走霍乱肆虐的湄潭府。有人认为这是沃尔顿对凯蒂的不忠的报复,我却不能完全认同。因羞愤而产生报复的心情肯定是有的,但我认为在这份心情之下沃尔顿或许还抱着一丝希望,远离繁华俗世的干扰,他想改变凯蒂,让她重新认识自己。如果只是单纯为了报复,大可不必连带自己冒着生命的危险。 但沃尔顿那天生的讽刺个性告诉我,同情是他最不需要的,他需要的是解脱,解脱自己、也解脱凯蒂。我一直期待着他情感的爆发、宣泄,但他总是如此隐忍、克制、默默承受。甚至在死的时候,他也只是嘲讽一句“死的那个是狗。”文中的解释是说这句话出自于戈德•史密斯的《挽歌》,大意是一个好心人领养了一只狗,他们关系一直很融洽。有一天狗发疯将人咬伤,在大家都以为人会死的时候,狗却死了。 这样看来沃尔顿就像是那条狗,而凯蒂是那个好心人。沃尔顿把凯蒂愿意与自己结合当作是凯蒂的善意,发现被背叛后又对凯蒂实行报复,最后自己却不幸身亡(自杀)。不论是他把自己当做实验对象,还是他在去世之前将治疗方式全部传授给军医,都表明他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他认定凯蒂不会爱上自己,于是把自己未来的可能全部划为零。“你真的那么看不起我吗,沃尔顿?”“不。我看不起我自己。”“你为何要鄙视自己?”“因为我爱你。”可以想见这个聪明却极端的男人,内心承受过怎样的煎熬。 刘瑜说,毛姆小说的结局经常是某个人的死亡,但是死亡在他笔下是如此漫不经心,似乎并不比一片树叶的坠落更有重量。我为沃尔顿感到不值,一个如此高傲的人却爱得如此卑微,注定是讽刺,注定是悲剧。希望他最后得到了解脱。 对于女主人公凯蒂,我始终抱着一种理解的态度,理解她所生长的环境、母亲的教育对她造成的影响。她陶醉于美好的皮相,屈服于肉体的欲望,在与汤森的交欢中一度以为自己获得了真正的爱情。可以说,凯蒂也是爱情的失败者,遭受了汤森的背叛,内心一度痛苦不安。然而,在湄潭府发生的一切改变了她。修道院在全书中是一个崇高、圣洁的存在,院长嬷嬷、圣约瑟修女等人抛下自己的家乡来到异国,献出自己的青春、精力致力于帮助苦难中的人们,这让凯蒂感到震撼,也使她羞愧于自己的浅陋。修道院长是书里拥有健全灵魂的人,她的高尚品德指引凯蒂最终认识自我、实现女性意识的觉醒、从狭隘的世界中挣脱。 “记住,分内之事、举手之劳并不值得夸耀,那是赋予你的责任,像手脏时要洗一样理所当然。唯一弥足珍贵的是对责任的爱,当爱与责任合而为一,你就将是崇高的。你将享受一种无法言表的幸福。”没有谁是天生的圣人,大爱之中亦包含着分明的冷酷,因为必须做出舍弃,所有的不过是一份责任,一份觉悟,一份悲悯之爱。 小说中分别描述了三次死亡,路边乞丐毫无尊严的死去,沃尔特为诊治霍乱最后感染而亡,凯蒂的母亲苦心经营想让女儿找到理想归宿最后却抱憾离世,这三次死亡冲击着凯蒂的内心,也促使了她的转变。人是脆弱的生物,每个人花费一生苦苦寻觅、执念不舍的东西在死亡面前瞬间变得微不足道。在人间挣扎的我们唯有寻求内心的宁静才能拯救自己。但就是这份宁静也是如此的难得,我想哪怕是院长嬷嬷,内心也肯定有过摇摆与怀疑。就在我以为凯蒂快获得内心的安宁时,作者又出来打脸了。 凯蒂再一次的不忠(返回香港后再次屈从于汤森的诱惑),不仅是对死去不久的丈夫的不尊重更是对决心自由自立的自我的背叛。而当我读完她的内心告白时,我似乎又理解了所谓的人性。《Legal high2》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如果真心希望构建一个人人幸福的美好世界,方法只有一个--爱上丑陋。”想要收获纯洁健康的灵魂是困难的,更多的是堕落后的迷途知返。在所谓的道,救赎,心灵的宁静之前是所谓的痛,罪恶,肉体的不安。这就是复杂矛盾的人性,丑陋又美好。 凯蒂与她肚子里的新生命回到了故土,带着对新生活的美好期盼。“我希望是个女孩,我想把她养大,使她不会犯我曾经犯过的错误。当我回首我是个什么样的女孩时,我非常恨我自己,但是我无能为力。我要把女儿养大,让她成为一个自由的自立的人。我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爱她,养育她,不是为了让她将来和哪个男人睡觉,从此把这辈子依附于他。我希望她是个无畏、坦率的人,是个自制的人,不会依赖别人。”希望凯蒂能培养出一个可爱的女孩。 “那描画的面纱,芸芸众生称之为,生活。”面纱,每个人都有,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它能遮盖一些东西,一些你不想被人发现的瑕疵,或是一块多年的疤印,一道去不掉的胎记……有人用它来遮掩丑陋,有人用它来掩藏自己张扬的美丽。但,是美是丑,我们是否有胆量去揭开它呢?当你发现,你爱慕的女神不过是个荡妇,你崇敬的正人君子不过是个卑鄙小人,你的自尊,你的虚荣心,承受得起如此重击吗…… 刘瑜曾这样评价毛姆:“毛姆给我最大的感觉是温暖。与很多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上半期小说家鲜明的“实验文风”特征不同,他的语言非常平实、家常,甚至有些唠叨。读他的小说,很像和一个普通老头子喝茶,边喝边听他讲自己身边的琐事。这大约也是为什么很多评论家视他为“二流作家”的原因。他的小说里,技巧性、创新性的东西太少了。但对我来说,这恰恰是他的可爱之处。……毛姆不一样,他隐藏在故事的深处,满足于一个不动声色的叙述者的角色,决不让自己的声调、语气去抢故事本身的风头。”毛姆避开了厚重的叙述方式,不去刻意追求技巧性、创新性,而以一种更为聪明巧妙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讲好每一个故事、讲活每一个人物,让读者在阅读时达到一种酣畅、思悟,这是毛姆向我们展示的自信也是其卓绝于世的成功之处。 最后以雪莱的一首诗做结: “别揭开那些活着的人们用来形容生活的彩色面纱, 尽管上面都是些不真实的假象, 它只是用随意涂抹的色彩, 模拟着我们能够相信的一切事物, 在它后面隐藏着恐惧与希望, 交织着不同的命运。” --雪莱《别揭开那华丽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