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6.17《中国哲学史》阅读笔记
6月11阅读笔记
1、孔子姓孔名丘,公元前 551 年生于鲁国。孔子一生事迹详见《史记》的《孔子世家》。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学生的人。他的思想完善地保存在《论语》里。他的一些弟子将他的分散的言论编成集子,名为《论语》。
2、孔子是一位"儒",是"儒家"创建人。刘歆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
仁义之际"。六经就是《易》、《诗》、《书》、《礼》、《乐》(今佚)、《春秋》。《易》被后来儒家的人解释成形上学著作,其实本来是一部卜筮之书。
3、在孔子的时代以前已经有了六经。六经是过去的文化遗产。六经又叫做"六艺",是周代封建制前期数百年中贵族教育的基础。
4、不过孔子不只是普通意义上的儒,《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在解释"三年之丧"这个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讲到《诗》经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正是这样才使孔子不同于当时寻常的儒,而使他成为新学派的创建人。正因为这个学派的人都是学者同时又是六经的专家,所以这个学派被称为"儒家"。
5、孔子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
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治理国家的原则,孔子说: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
6.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7.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
8.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
9.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
10.从义的观念,孔子推导出"无所为而为"的观念。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
11.把命只当作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我们的活动,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这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配合整个地看来,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要做儒家所说的君子,知命是一个
重要的必要条件。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12.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又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3.孔子谈到自己精神修养发展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4.孔子还说:"立于礼。"(《论语·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
6月12阅读笔记
1、墨子大概是在公元前 479 一前 381 年以内。研究墨子思想。主要资料是《墨子》一书,共五十三篇,是墨子本人及其后学的著作总集。墨子创立的学派名为墨家。
2、墨子和墨家批判传统制度及其辩护者孔子和儒家。这种批判,加上对他们本阶级的职业道德的发挥和辩护,就构成墨家哲学的核心。
3、墨子及其门徒出身于侠,但墨子及其门徒。与普通的游侠有两点不同。第一点,普通的游侠只要得到酬谢,或是受到封建主的恩惠,那就不论什么仗他们都打;墨子及其门徒则不然,他们强烈反对侵略战争,所以他们只愿意参加严格限于自卫的战争。第二点,普通的游侠只限于信守职业道德的条规,无所发挥;可是墨子却详细阐明了这种职业道德,论证它是合理的,正当的。这样,墨子的社会背景虽然是侠,却同时成为一个新学派的创建人。
4、墨子认为,"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焉": 儒者不相信天鬼存在,"天鬼不悦"。 儒者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因此把人民的财富和精力都浪费了。儒者强调音乐,造成同样的后果。儒者相信前定的命运,造成人们懒惰,把自己委之于命运。
5、墨子所持的是下层阶级的观点。
6、在《墨子》一书中,他倒是常讲到仁、义,不过他用这些名词所指的,与儒家所指的,还是有些不同。照墨子的意思,仁、义是指兼爱,仁人、义人就是实行这种兼爱的人。兼爱是墨子哲学的中心概念。墨子出于游侠,兼爱正是游侠职业道德的逻辑的延伸。
7、墨子用他的"三表"来判断兼与别(以及一切言论)的是非。所谓三表,就是"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其本之也,考之天鬼之志、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三表之中,最后一表最重要。"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是墨子判定一切价
值的标准。这个标准,也就是墨子用以证明兼爱最可取的主要标准。
8.天志","明鬼"。其中说,天帝存在,天帝爱人,天帝的意志是一切人要彼此相爱。天帝经常监察人的行动,特别是统治者的行动。他以祸惩罚那些违反天意的人,以福奖赏那些顺从天意的人。除了天帝,还有许多小一些的鬼神,他们也同天帝一样,奖赏那些实行兼爱的人,惩罚那些交相"别"的人。
9.墨家相信鬼神存在。可是同时反对丧葬和祭祀的缛礼,固然好像是矛盾的。儒家强调丧礼和祭礼,可是并不相信鬼神存在。照儒家所说,行祭礼的原因不再是因为相信鬼神真正存在,当然相信鬼神存在无疑是祭礼的最初原因。行礼只是祭祀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
10.《墨子》有《尚同》三篇,其中阐述了墨子的国家起源学说。照这个学说所说,国君的权威有两个来源:人民的意志和天帝的意志。它更进一步说,国君的主要任务是监察人民的行动,奖赏那些实行兼爱的人、惩罚那些不实行兼爱的人。为了有效地做到这一点,他的权威必须是绝对的。
11.义,墨子认为就是"交相兼",不义就是"交相别"。这也就是唯一的是非标准。通过诉诸这种政治制裁,结合他的宗教制裁,墨子希望,能够使天下一切人都实行他的兼爱之道。
6月13阅读笔记
1、杨朱,生活在墨子与孟子之间,在孟子的时代他已经具有与墨家同等的影响。道家人只图"避世"而"欲洁其身",不想在理论上为自己的退隐行为辩护。道家是这样的人,他们退隐了。还要提出一个思想体系。赋予他们的行为以意义。他们中间,最早的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杨朱。
2、《孟子》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3、杨朱的两个基本观念:"为我","轻物重生"。这些观念显然是反对墨子的,墨子是主张兼爱的。《韩非子》说的杨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与《孟子》说的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有些不同。可是这两种说法与杨朱的基本观念是一致的。后者与"为我"一致,前者与"轻物重生"一致。两者可以说是一个学说的两个方面。
4、先秦道家哲学的发展,一共有三个主要阶段。属于杨朱的那些观念,代表第一阶段。《老子》的大部分思想代表第二阶段。《庄子》的大部分思想代表第三阶段即最后阶段。
5、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为了全生避害,杨朱的方法是"避"。《老子》的大部分思想表示出另一种企图,就是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事物变,但是事物变化的规律不变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规律,并且遵循这些规律以调整自己的行动,他就能够使事物转向对他有利。这是先秦道家发展的第二阶段。《庄子》有许多地方加以发挥,产生了齐生死、一物我的理论。它的意思也就是,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生死,看物我。从这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就能够超越现实的世界。这也是"避"的一种形式;然而不是从社会到山林,而很像是从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这是先秦道家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最后阶段。
6、先秦道家都是为我的。只是后来的发展,使这种为我走向反面,取消了它自身。
6月14阅读笔记
1、孟子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学习儒家学说。孟子一度是稷下的著名学者之一。与弟子们作《孟子》七篇。这部书记载了孟子与诸侯、与弟子的谈话。《孟
子》后来被推祟为"四书"之一,"四书"是近千年来儒家教育的基础。
2.孟子建立了人性本善的学说。性善的学说使孟子赢得了极高的声望。认为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他的确承认,也还有些其他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若不适当控制,就会通向恶。这些成分,他认为就是人与其他动物共有的成分。这些成分代表着人的生命的"动物"方面,严格地说,不应当认为是"人"性部分。
3.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四端",若充分扩充,就变成四种"常德",即儒家极其强调的仁、义、礼、智。这些德,若不受外部环境的阻碍,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
4.爱家人,推而至于也爱家人以外的人,这也就是行"忠恕之道",回过来说也就是行"仁",这都是孔子倡导的。这其间并无任何强迫,因为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恻隐之心,不忍看得别人受苦。这是"仁之端也",发展这一端就使人自然地爱人。但是同样自然的是,爱父母,总要胜过爱其他一般的人,爱是有差等的。
5.墨家坚持说,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这会不会弄成薄父母而厚别人,且不必管它,反正是要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消除儒家的有差等的爱。孟子抨击"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6.儒家认为,仁是从人性内部自然地发展出来的;而墨家认为,兼爱是从外部人为地附加于人的
7.人只有在人伦即人与人的关系中,才得到充分的实现和发展。孟子主张只有在国家和社会中,才能够充分发展这些人伦。国家是一个道的组织,国家的元首必须是道德的领袖。因此儒家的政治哲学认为,只有圣人可以成为真正的王。孟子把这种理想,描绘成在理想化的古代已经存在。
8.孟子还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孟子的这个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中,以至在晚近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创建中,曾经发生巨大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在辛亥革命中也发挥了作用,这是事实,但是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本国的古老的有权革命的思想,它的影响毕竟大得多。
9.孟子和后来的儒家说,有两种治道。一种是"王"道,另一种是"霸"道。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种类。圣王的治道是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霸主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后来的中国政治哲学家一贯坚持王霸的区别。用现代的政治术语来说,民主政治就是王道,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自由结合;而法西斯政治就是霸道,因为它的统治是靠恐怖和暴力
10.据孟子看来,王道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在于平均分配土地,这是很自然的。他的理想的土地制度,就是以"井田"著称的制度。按照这个制度,每平方里土地分成九个方块,每块为一百亩。中央一块叫做"公田",周围八块是八家的私田,每家一块。八家合种公田,自种私田。公田的产品交给政府,私田的产品各家自留。九个方块安排得像个"井"字,因此叫做"井田制度"。
11.孔子阐明忠恕之道时,还只限于应用到个人自我修养方面,而孟子则将其应用范围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在孔子那里,忠恕还只是"内圣"之道,经过孟子的扩展,忠恕又成为"外王"之道。
12.照孟子和儒家中孟子这一派讲来,宇宙在实质上是道德的宇宙。人的道德原则也就是宇宙的形上学原则,人性就是这些原则的例证。
13.孟子精神修养的发展过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孟子独创的名词。浩然之气则是关系到人和宇宙的东西,因而是一种超道德的价值。它是
与宇宙同一的人的气,所以孟子说它"塞于天地之间"
14.养浩然之气的方法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可以叫做"知道"。道就是提高精神境界的道。另一方面,孟子叫做"集义",就是经常做一个"天民"在宇宙中应当做的事。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孟子说的"配义与道"。
6月15阅读笔记
1、从逻辑上讲,中国古代哲学的名与实的对立,很像西方的主词与客词的对立。
2、名家的人在古代以"辩者"而闻名。名家领袖公孙龙,他说他自己"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司马谈就在他的《论六家要旨》中说:"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
3、惠施、公孙龙代表名家中的两种趋向,一种是强调实的相对性,另一种是强调名的绝对性。惠施强调实际事物是可变的、相对的这个事实,公孙龙则强调名是不变的、绝对的这个事实。"坚白"是公孙龙的学说,"无厚"是惠施的学说.
4、惠施曾任魏惠王的相,以其学问大而闻名。他的著作不幸失传了,《庄子·天下》篇保存有惠施的"十事",我们所知道的惠施思想,仅只是从此"十事"推演出来的。
5、我们不可能通过实际经验来决定什么是最大的、什么是最小的实际事物。但是我们能够独立于经验,即离开经验,说:它外面再没有东西了,就是最大的("至大无外");它内面再没有东西了,就是最小的("至小无内")。"至大"与"至小"。像这样下定义,就都是绝对的、不变的概念,像这样再分析"大一"、"小一"这些名,惠施就得到了什么是绝对的、不变的概念。从这个概念的观点看、他看出实际的具体事物的性质、差别都是相对的、可变的.
6、"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这是说,大、小之为大、小,只是相对地。没有厚度的东西,不可能成为厚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它可以叫做小。可是,几何学中理想的"面",虽然无厚,却同时可以很长很宽。在这个意义上,它可以叫做大。
7、"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这也是说,高低之为高低,只是相对地。
8、"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这是说,实际世界中一世事物都是可变的,都是在变的。
9、"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我们说,所有人都是动物。这时候我们就认识到:人都是人,所以所有人都相同;他们都是动物,所以所有人也都相同。但是。他们作为人的相同,大于他们作为动物的相同。因为是人意味着是动物,而是动物不一定意味着是人,还有其他各种动物,它们都与人相异。所以惠施所谓的"小同异",正是这种同和异.但是,我们若以"万有"为一个普遍的类,就由此认识到万物都相同,因为它们都是"万有"。但是,我们若把每物当作一个个体,我们又由此认识到每个个体都有其自己的个性,因而与他物相异。这种同和异,正是惠施所谓的"大同异"。这样,由于我们既可以说万物彼此相同,又可以说万物被此相异,就表明它们的同和异都是相对的。名家的这个辩论在中国古代很著名,被称为"合同异之辩"。
10、"南方无穷而有穷"。"南方无穷"是当时的人常说的话。惠施这句话,很可能仅只是表现他过人的地理知识,就是说,南方最终也是以海为限。但是更可能是意味着:有穷与无穷也都是相对的。
11、今日话越而昔来"。这句是说,"今"与"昔"是相对的名词。今日的昨日,是昨日的今日;今日的今日、是明日的昨日。今昔的相对性就在这里
12、"连环可解也"。连环是不可解的,但是当它毁坏的时候,自然就解了。从另一个观点看,毁坏也可以是建设。
13、名家另一个主要领袖是公孙龙,当日以诡辩而广泛闻名。公孙龙不像惠施那样强调"实"是相对的、变化的,而强调"名"是绝对的、不变的。他的著作《公孙龙子》,有一篇《白马论》。其主要命题是"白马非马"公孙龙通过三点论证,力求证明这个命题。
14、《公孙龙子》另有一篇《坚白论》。其主要命题是"离坚白"。公孙龙的证明有两个部分。公孙龙的第二部分辩论是形上学的辩论。其基本思想是,坚、白二者作为共相,是不定所坚的坚,不定所白的白。坚、白作为共相表现在一切坚物、一切白物之中。当然,即使实际世界中完全没有坚物、白物。而坚还是坚,白还是白。这样的坚、白,作为共性,完全独立于坚白石以及一切坚白物的存在。坚、白是独立的共相,这是有事实表明的。这个事实是实际世界中有些物坚而不白,另有些物白而不坚。所以坚、白显然是彼此分离的
15、《公孙龙子》还有一篇《指物论》。公孙龙以"物"表示具体的个别的物。以"指"表示抽象的共相。"指"字的意义,有名词的意义,就是"手指头";有动词的意义,就是"指明"。
16.名家的哲学家通过分析名,分析名与实的关系或区别,发现了中国哲学中称为"超乎形象"的世界。在中国哲学中,有"在形象之内"与"在形象之外"的区别。在形象之内者,是"实"。凡可为某种经验的对象,或某种经验的可能的对象者,都是有形象的,也可以说是,都是在形象之内的,都存在于实际世界之内。也可以反过来说,凡是有形象的,在形象之内的,存在于实际世界之内的,都是某种经验的对象,或其可能的对象。
17.人能够看见某个白物,而不能够看见白的共相。一切有名可指的共相都在超乎形象的世界里,但是并不是在超乎形象的世界里的一切共相都有名可指。在超乎形象的世界里,坚的共性是坚的共性,白的共性是白的共性,这也就是公孙龙所说的"独而正"。
18.惠施说"把爱万物",公孙龙也"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可见这二人显然认为他们的哲学含有"内圣外王之道"。但是充分运用名家对于超乎形象的世
界的发现,这件事情却留给了道家。道家是名家的反对者,又是名家真正的继承者。
6月16阅读笔记
1、老子是楚国人,与孔子同时代而比孔子年长,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很称赞老子。以"老子"为名的书,叫做《道德经》,因而也被当做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
2、老子讲到与"有名"相对的"无名"。并不是"超乎形象"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名"道家的"道"就是这种"无名"的概念。《老子》第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道家体系里,有"有"与"无"、"有名"与"无名"的区别。这两个区别实际上只是一个,因为"有"、"无"就是"有名"、"无名"的省略。
3、道家的人这样想:既然有万物,必有万物之所从生者。这个"者",他们起个代号叫做"道","道"其实不是名。"道"的概念,也是一个形式的概念,不是一个积极的概念。就是说,这个概念,对于万物之所从生者是什么,什么也没有说。能够说的只有一点,就是,既然"道"是万物之所从生者,它必然不是万物中之一物。因为它若是万物中之一物,它就不能同时是万物之所从生者。每类物都有一名,但是"道"本身不是一物,所以它是"无名,朴"。
4、《老子》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所说的"一"是指"有"。说"道生一"等于说"有"生于"无"。至于"二"、"三",有许多解释。但是,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可能只是等于说万物生于"有"。"有"是"一",二和三是"多"的开始。
5、《庄子》的《天下》篇说,老子的主要观念是"太一"、"有"、"无"、"常"。"太一"就是"道"。道生一,所以道本身是"太一"。"常"就是不变。虽然万物都永远可变,在变,可是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本身不变。所以《老子》里的"常"字表示永远不变的东西,或是可以认为是定规的东西。老子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又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6、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它的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老子的原话是"反者道之动"和"逝曰远,远曰反"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7、老子警告我们:"不知常,妄作,凶。"我们应该知道自然规律,根据它们来指导个人行动。老子把这叫做"袭明"。人"袭明"的通则是,想要得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
8、老子还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9、"无为"的意义,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地为。
10、人为、任意,都与自然、自发相反。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在这个生的过程中,每个个别事物都从普遍的道获得一些东西,这就是"德"。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这是因为,道是万物之所从生者,德是万物之所以是万物者。
11、"朴"是老子和道家的一个重要观念。"道"就是"璞"本身就是"朴"。没有比无名的"道"更"朴"的东西。其次最"朴"的是"德",顺"德"而行的人应当过着尽可能"朴"的生活。
12、老子强调寡欲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3、老子又同样强调弃智。知识本身也是欲望的对象。它也使人能够对于欲望的对象知道得多些,以此作为手段去取得这些对象。《老子》中说:"智慧出,有大伪。”
14、道家同意儒家的说法:理想的国家是有圣人为元首的国家。只有圣人能够治国,应该治国。可是两家也有不同,照儒家说,圣人一旦为王,他应当为人民做许多事情;而照道家说,圣王的职责是不做事,应当完全无为。道家的理由是,天下大乱,不是因为有许多事情还没有做,而是因为已经做的事情太多了。
6月17阅读笔记
1、庄子姓庄,名周,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但是今天流传的《庄子》,大概是公元三世纪郭象重编的。郭象是《庄子》的大注释家。事实上,《庄子》是一部道家著作的汇编,有些代表道家的第一阶段,有些代表第二阶段,有些代表第三阶段。只有第三阶段高峰的思想,才真正是庄子自己的哲学。
2、《庄子》第一篇题为《逍遥游》,故事所含的思想是,获得幸福有不同等级。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
3、庄子作出了何为天、何为人的对比。他说:"天在内,人在外。......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秋水》)他认为,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天指自然,人指人为。
4、庄子激烈反对通过正规的政府机器治天下,主张不治之治是最好的治,他说:"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
5、庄子和老子都主张不治之治,但是所持的理由不同。老子强调他的总原理"反者道之动"。他的论证是,越是统治,越是得不到想得到的结果。庄子强调天与人的区别。他的论证是,越是以人灭天、越是痛苦和不幸。
6、庄子的求得相对幸福的方法。只需要顺乎人自身内在的自然本性,就得到这样的相对幸福。这是每个人能够做到的。庄子的政治、社会哲学,目的正在于为每个人求得这样的相对幸福。
7、斯宾诺莎所说:"心灵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为它们受苦"这个意思,用道家的话说,就是"以理化情"。情可以以理和理解抵消。这是斯宾诺莎的观点,也是道家的观点。
8、道家认为,圣人对万物的自然本性有完全的理解,所以无情。可是这并不是说他没有情感。这宁可说是,他不为情所扰乱,而享有所谓"灵魂的和平"。如斯宾诺莎说的:"无知的人不仅在各方面受到外部原因的扰乱,从未享受灵魂的真正和平,而且过着对上帝、对万物似乎一概无知的生活,活着也是受苦,一旦不再受苦了,也就不再存在了。另一方面,有知的人,在他有知的范围内,简直可以不动心,而且由于理解他自己、上帝、万物都有一定的永恒的必然性,他也就永远存在,永远享受灵魂的和平。”
9、道家思想还有另一个方向,它强调万物自然本性的相对性,以及人与宇宙的同一。要达到这种同一,人需要更高层次的知识和理解。由这种同一所得到的幸福才是真正的绝对幸福。
10、在《逍遥游》里,庄子讨论了两个层次的幸福;在《齐物论》里,他讨论了两个层次的知识。在《齐物论》中庄子讨论的较低层次的知识,正与惠施"十事"中的知识相似。
11、人籁由人类社会所说的"言"构成。人籁与由风吹成的"地籁"不同,它的"言"由人说出的时候,就代表人类的思想。它们表示肯定与否定,表示每个个人从他自己特殊的有限的观点所形成的意见。既然有限,这些意见都必然是片面的。可是大多数人,不知道他们自己的意见都是根据有限的观点,总是以他们自己的意见为是,以别人的意见为非。"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12、庄子在另一方面,认为是、非的概念都是每人各自建立在自己的有限的观点上。所有这些观点都是相对的。《齐物论》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事物永远在变化,而且有许多方面。所以对于同一事物可以有许多观点。只要我们这样说,就是假定有一个站得更高的观点。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个假定,就没有必要自己来决定孰是孰非。
13、从道的观点看,每物就刚好是每物的那个样子。《齐物论》说:"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万物虽不相同,但是都"有所然","有所可",这一点是一样的。它们都是由道而生,这也是一样的。所以从道的观点看,万物虽不相同,可是都统一为一个整体,即"通为一"。"我"与"非我"的区别也是相对的。从道的观点看,"我"与"非我"也是通为一。
14、斯宾诺莎说过,在一定的意义上,有知的人"永远存在"。这也是庄子所说的意思。圣人,或至人,与"大一"合一,也就是与宇宙合一。由于宇宙永远存在,所以圣人也永远存在。
15、"弃知"是道家求得"内圣"之道的方法。知识的任务就是作出区别;知道一个事物就是知道它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所以弃知就意味着忘记这些区别。一切区别一旦都忘记了,就只剩下浑沌的整体,这就是大一。圣人到了这个境界,就可以说是有了另一个更高层次的知识,道家称之为"不知之知"。
16、"无知"与"不知"不同。"无知"状态是原始的无知状态。而"不知"状态则是先经过有知的阶段之后才达到的。前者是自然的产物,后者是精神的创造。
Wb��]�%��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