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的枷锁》
最初选这本书来看,原因很简单,就是想知道毛姆所说的“人生的枷锁”会是什么。于是从一开始我就一直在揣度这个“枷锁”到底是什么。
小说以小菲利普母亲的去世和小菲利普的瘸腿开头,我想,也许这条瘸腿会是他一生的枷锁。表面来看这条枷锁并没有束缚菲利普太久。他在德国的时候,似乎并没有人在意他的瘸腿。他在法国的时候,也没有人取笑他的瘸腿。他在大学,也没有谁在意他的瘸腿。事实上,成人之间没有人在意他的瘸腿。诺拉对菲利普谈到的“瘸腿”,事实上也是菲利普所认识到的。但是这瘸腿从小使他的性格中的某些部分被扭曲了。如果不是那瘸腿,他不会自尊心那么强烈,有些毫无意义,这使他不愿意寻求帮助,而更热衷于从帮助别人种寻求自我满足(哪怕这会伤害到自己),甚至更愿意自虐。这让他一而再的错过机会,把自己逼到绝境。不能正视自己的某些不足,也许是人生的一种枷锁。但这显然很无力。
母亲去世后,孤苦伶仃的小菲利普被送到当牧师的大伯家。我猜也许大伯虐待他。对牧师的描写有些模棱两可,看不出来他有多坏,他对菲利普也还算可以,但也看不出来他有多好。放到现实生活中,也不一定有哪个大伯能做得比他好一些。但是我忘了他的身份,他是牧师啊!他是基督教的代言人,是真善美的传播者,那么,即便是对待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他也应该做得更好才对。但是他对菲利普没有爱心可言,出于他的道义的要求,他的控制欲和虚荣心,他对菲利普有这样那样的安排。但他不关心菲利普过得怎么样,即便菲利普写信借钱,他也从未问过。而他对于妻子的态度,对于后来侍奉他的老妇人的态度,都是他自私的最好写照。菲利普从对基督教坚信不疑到半信半疑到最终摈弃的过程,以及小说中大量关于基督教义是否合理有效的论述,都表达了作者对基督教的怀疑(也许不仅仅是怀疑,而是鄙夷)。虚情假意的宗教信仰,也许是人生的一种枷锁。但这似乎也并非主题。
青年的菲利普遇到了世俗的米尔德丽德。并一而再再而三的与她纠缠不清,甚至险些葬送自己的青春。难道这种不明就里的扭曲的爱情,是作者要说的枷锁吗?小说里一直也没有说清楚,菲利普到底为什么那么迷恋米尔德丽德。他很理性的知道自己根本不喜欢那样的女人,甚至怨恨她,厌恶她,可是依旧爱恋她。经过了那么多曲折,那么多欺骗,他还是会在人海中错见她的身影,并为之心跳加速。也许不同时期读这部小说,对这个迷会给出不同的解释。现在的我认为,菲利普爱的不是米尔德丽德,而是爱那种被需要能控制的感觉。也许这也是他为什么放弃诺拉而选择米尔德丽德的原因。但这只是菲利普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段迷茫。最后与莎莉的爱情,显得稳重一些,而莎莉充满母性的特征,应该与菲利普“被需要能控制”的需求相悖,所以我想这个时候菲利普应该已经成熟了。
那么到底这个枷锁是什么呢?“人生本没有意义。”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也许作者要说的枷锁便是人们拼命要赋予生命的各种意义。人生就是张波斯地毯,所发生的的一切都是构成这张地毯的一副组图,我要看它怎么拼制。(原谅我找不到原话了)这个内容颇和我心意,因为从高中到大学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有着类似的想法:我是琉璃河畔的一个观者,静静观看流过眼前的一切。只有做个人生的旁观者,才能逃离束缚。当菲利普认识到这一点以后,他观察一切的态度的就变了,变得很温和,很善解人意,而一切开始变得那么顺利。当然现实不一定总能如此,也不是做了人生的旁观者就能一切如意,只是这样的人生观也未尝不可。至少,这样的人生观,能让人对待他人时,多一点宽容和温柔。毕竟,每个人在很大程度上都只能顺应处境,任由人生的地毯径自铺开。
但当我还想奋斗的时候,还能够奋斗的时候,我还是希望能够自己来选择这张地毯的组图,让它变得更精致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