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世界的意大利面最早是源于中国面条?
阿拉伯地理学家穆罕默德•伊德里西(Muhammad al-Idrisi)曾在西西里(Sicily)国王鲁杰罗二世(Roger II)的朝廷中生活,他在Kitab nuzhat al-mushtaq(通常译为《为渴望旅行远方之人而作》)一书中首次提及意大利国土上出现的面食。这是在他论及特拉比亚(Trabia),巴勒莫(Palermo)东部一个城镇时的描述:
泰尔米尼(Termini)以西有一个可爱的居民点叫特拉比亚。那里常年流动的溪流推动着许多磨坊。这些遍布田野的巨大建筑制造出了大量itriyya,出口到卡拉布里亚(Calabria)、各个伊斯兰国家和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及世界各地。无数船的货物发送出去。

Itriyya 一词最早在大约两个世纪以前,是由一位犹太医生在现在属于突尼斯的地方写下的,当时是指一种又长又细的干面团,以煮的方式烹调。如果在伊德里西的时代,西西里出产的itriyya如此大规模出口的话,它必然(与现代的干面食一样)是用硬粒小麦制作的,才能保证在航行过程中不变质。实际上itriyya 一词并非阿拉伯语,而是希腊语的阿拉伯语音译,意为某种煮食的面食——可是这个词与意大利面食(pasta)一词之间实在没有什么相似性。
顺便说一下,普遍流传的中世纪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仿造他在中国吃到的面条,从而把面食引进到意大利的故事——纯属虚构。不过这个传说生命力非常旺盛。1929 年,美国全国通心粉制造商协会的刊物《通心粉杂志》(Macaroni Journal)刊登了一个虚构的短篇小说《华夏传奇》(A Saga of Cathay),其中有一位名叫意大利面(Spaghetti)的水手参加了马可•波罗的远行,他拜访了一个中国村庄:

他注意到一个本地的男人和女人在一个粗糙的搅拌碗里忙碌。那个女人似乎正在混合什么东西,有些东西从搅拌碗里溢出来,一直延伸到地面。这个国家典型的温暖干燥的天气,使得这些纤细的面条很快变硬,并且极度脆弱。
意大利面先生发现这些纤细的面条在咸水里煮熟之后十分美味。

《通心粉杂志》可能一直在跟读者开玩笑,但是在塞缪尔•戈尔德温(Samuel Goldwyn)1938 年拍摄的奢华影片《马可•波罗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Marco Polo)中,加里•库珀(GaryCooper)所扮演的男主角得到了一位年长的中国哲学家陈子(ChenTsu)的教益,后者——非常严肃地——向他献上一碗叫做spa get的食物。马可•波罗非常景仰,他把干的spa get 带回了威尼斯。于是一种新的美食诞生了。
内容来源:文章选自:《我们曾吃过一切》
作者: (英) 伊恩·克罗夫顿, 著
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