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评两则:关于《纸上王国》《八九十枝花》
一、散文不是你想写,想写就能写
混了豆瓣,比较关注豆瓣上的一些作者。买了,并认真读了沈书枝的《八九十枝花》邓安庆的《纸上王国》,都没读完,或者说不太读得下去。
都是散文集,是因为散文门槛最低吗?没有读出太多的好来。还是太年轻,都是八零后,眼界小,感慨还浅,天份有限。
文字还是不行,读散文不就读个文字吗?文笔的重要性对散文来说甚至远远超过小说。沈书枝还行,邓安庆好差,真叫差。
行文也不讲究。不跌宕,不摇曳。小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这样做人是好,做文,就不好了。
好的散文,见识、文笔、才情,缺一不可。大家还是继续努力吧!
二、现在的评分是偏高了
书枝的文字我读了,说句大言不惭的话,不过尔尔。
你当然可以说,你看不上这个鸡蛋你下一个啊!对不起,我下不了。但我还是觉得这个鸡蛋有点一般,可能是因为我以前尝过天鹅蛋吧。现在的评分是偏高了,我来打,7.5分吧。
横向比,李娟的文字比书枝更有灵气,更跳脱。纵向比,与废名,汪曾祺比——这样比当然不公平——书枝还很年轻。汪曾祺二十出头刚出手时用现代派手法写小说,也让人觉得怪造作和矫情的呢。
可能跟我文字上的偏好有关,我喜欢疏朗的文字。如淡月下的梅花,月照疏梅,梅影映墙,风移影动,平淡可喜的感觉。书枝的文字有时过于绵密,或者说啰嗦。但趣味无高下,这不怪书枝。
还有书枝文字的韵律和节奏,有所欠缺。汪曾祺说,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液汁流转,一枝摇,百枝摇。又说,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
书枝出身古典文学,但要让文字真正找到内在的流动和节奏,非背几百首古诗和百来篇古文不行。文章的谋篇布局和素材的裁剪也须得多花点心思,什么都一上来堆着写,容易显出文体的呆滞,会有高中生写记叙文的痕迹。
另,沈书枝对待批评是什么态度?你看看沈评论风行水上一篇散文下的回复就可以知道。
沈书枝:“看有些回复真是捉急,为什么世上这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语文老师,看一篇文章就要点评你这里写得不好,那里写得不好,这里写得不如那个人,那里不如这个人,有这等无私奉献的闲工夫去做点别的什么不好。”
别人读了你的文章连评论一下都不行了?只能闭嘴或只能赞美?一个中文系出身的人就这样对待文学批评?哪怕是一般大众的批评?
打个不好的比喻。说实话,你参加个什么比赛啊,评选啊,本身就是已放下身段,跟撂地的,唱戏的,耍把式卖艺的,没什么本质区别。就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经得起看客闲人的评头论足。
又想得名利,又是玻璃心,动辄就伤到自尊了。您还是再修炼几年再出来混吧!总之看来错的是她的读者,有这点闲工夫干点什么不好,非要看沈书枝什么的高贵冷艳的文章?
一个人格局的大小决定了她文章境界的大小,这不分男女!还是重复下哪句大俗话吧,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