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家长分享】美国大学申请经验
【常春藤家长分享】美国大学申请经验
1. 美国人心目中知名度最高的大学:哈佛与耶鲁
女儿的高中没有公开的排名,但11年级时,随着她好像是年级第一的消息传出,开始有美国同学问她是不是想申请哈佛。临近申请季,这样的问询更多了,特别地,一位美国同学转述了她妈妈给女儿的建议:“一定要申请哈佛,并且不管学什么专业,只要能进哈佛。”可见,哈佛在美国人或者说相当多的美国人心目中的位置。
另外一所知名度最高的学校就是耶鲁。提起美国的大学,只有哈佛与耶鲁在美国同学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其他名校并非如此。
2. 最重要的申请要素:成绩
成绩包括SAT1、托福、GPA以及SAT2和AP,前三项是重点,后两项对排名靠前的学校有较大作用。
不难理解,面对众多异彩纷呈的申请材料,标准化考试成绩不得不成为校方筛选中国学生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而高中留学生的GPA也会起重要作用。这个判断无论从女儿收到的广告邮件还是录取信都可以感受到,因为其中都会提到学业成绩是她们相中女儿的主因。
开始申请时,女儿的SAT1和托福都不算高,SAT2也不到2300,可提交的AP考试成绩只有4门2个5分,但GPA已超过4.0。
排名位居前16的大学,女儿申请了其中的2/3,却只得到一份OFFER、一个EA时的DELAY转拒和一个RD时的WAITING转拒,这所唯一录取的学校正是其中对成绩要求比较宽泛的。而排名60多的用作最保险的保底学校能顺利将女儿录入“常青藤拒绝之塔”,远高出其录取门槛的成绩肯定是起了大作用。
从女儿高中的中国学生申请结果来看,录取结果也基本与学业表现和标准化考试成绩相符:除了女儿外,另两位成绩较好的同学分别进了排名前30的大U和文理学院,随后的几位分别被排名40-60来名的大U录取。
3. 提前申请的利与弊
对女儿来讲,EA没能达到锁定“保底”学校、缩小申请范围的目的,但EA使她及早进入申请状态的同时,其结果也给了她以警示:一是要清醒认识梦想与现实,二是要完善自己的申请材料。可以说,没有EA或EA的遇挫,很难有今天这个理想的结果。
申请EA的弊端则是导致了无法请最理想的老师写推荐信。因为感觉与12年级的老师接触时间较短,对自己不是很了解,写推荐信女儿请的都是11年级的老师,而此时,她与这几位老师的接触机会已少了许多。到RD申请时,女儿发现,相比于11年级的老师,现任的老师对她更加赏识、交往更加密切、对她了解的也更多,而她在老师面前也比11年级表现得更加自信、更加出色,尤其是女老师,如果请她们写推荐信,一定不会吝惜赞美之词,但现实已无法更改。
4. 如何看待大学抛来的“绣球”
SAT考试成绩发布后,考生会收到许多来自大学的邮件或信函,有的还寄来小礼物。对于这样的消息,我很兴奋,觉得只要申请这样的学校被录取的可能性会很大。但女儿却比我冷静得多,用她的话说:“那都是广告,别太Care。”
从女儿的申请结果看,她是对的,因为8所藤校中7所抛来过“绣球”,全申了,录的却只有一所,有三所连面试都没能得到。
不过,对于在cappex.com 注册后所收到的邮件中,那些为女儿特别延长了申请截止日期或开通了VIP申请通道、免申请费的学校,我坚持认为只要申请就会有99%的机会,遗憾的是她一个验证我想法的机会都没利用。
5. 关于助学金申请
美国大学对学生的资金发放分为两类:奖励性质的奖学金(Scholarship)与资助性质的助学金(Financial Aid)。国内的宣传往往把这两类混为一谈。事实上,奖学金用于奖励突出的申请者,以增强吸引力,一般无须申请,校方会依据申请者的优秀程度在录取时告知给予的额度。从收到的邮件看,除了一所学校设立了10个名额涵盖了学、住、行的全奖外,Scholarship额度最高的可达每年2万美元。此外,校内往往还有一些限定资格的学生参与竞争才能获取的奖金。助学金是对家庭收入不足以支持学费的被录取者的财政资助,往往需提供家庭资产及收入证明主动申请。
目前,普遍的说法是申请助学金会增加申请的难度、降低被录取的机会。我对此表示异议,因为申请了那么多所学校,只有三所要求申请时提交家庭财力证明和是否申请资助,这是否意味着许多学校的助学金是可以在被录取后申请的?另一个理由就是女儿没申请任何学校的助学金,在录取上却没感觉出这方面占任何优势。
依我之见,申请时莫要考虑是否会降低录取的机会,如果确实需要来自校方的财力资助,该申请就申请,否则,孩子被录了而家庭却无力承担高昂的留学费用,或者孩子因为费用原因而受到诸多制约,那才是最大的痛苦和最严重的机会浪费,因为留学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孩子乃至家庭未来更多的快乐,与其承受难以承受的痛苦却前途未卜不如享受看得见、够得着的幸福;况且,或许还有这样的可能:同等条件下,财大气粗的学校更倾向于优先录取无力支付全额费用的中国学生,因为听到的许多被顶尖名校录取的孩子大多得到“全奖”或“半奖”。只是,选校时一定要甄别出不为国际生提供助学金的大学。
6. 排名不该忽视
当下,最被看重的美国大学排名是US NEWS排名。如果问中国家长希望孩子升入的美国大学,几乎都会依据孩子的情况提出这样的心愿:前10、前15、前30、前50、或者前100、前200。可见,排名在我们心目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地位。
细细想来,这种想法却是无可厚非,因为除了个别学校外,按照一定规则制定的大学排名确实反映了这种规则下各学校的相对强弱。总的看来,除了地域原因导致的差异,美国大学录取门槛的高低、录取难度的大小与排名大体是一致的。因而,可以说,正是排名为孩子选择与什么样的群体为伍提供了参考依据。
实的方面,排名让选校多了一项刚性标准;虚的方面,排名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了心理上的慰籍。事实上,从地点方面来讲,女儿所在的大学原本既不在她也不在我们考虑之列,正是对其排名及藤校之属的看中,才最终没错过机会,也才有了今天这么理想的结果;而女儿用于最保底的学校3、4年间就从接近百名上升到60多名。所以,排名不可不在意,只是应该看范围段,而不要纠结于10名、8名甚至3、5名的差距,并且,在某些区间段,排名落后10名乃至20名的学校未必比排名在前的学校易进。
7. 选校宁多勿少
最理想的申请是只申一所ED或EA就被Dream School录取,省时、省力、又省钱。但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往往直到RD结果出来才见分晓。
从女儿当时的情形看,只申请一所前10的EA和其后只增报了一所前20的EA本身就是一种很可能颗粒无收的冒险,但按她的目标和我们的心愿,把虽然录取几率很大却排名40多但不在目标内的学校加上也并无意义。因此,EA权当是一次后续申请的演练和一次即使输了也有机会补救的赌博。
EA没赌赢后,经与女儿协商,圈定的选校范围是:东部、私立、大U、排名前35,城市或近郊优先。以我了解到的信息,按女儿的GPA、学校内的排名以及综合表现,进入任何这个范围的学校都够条件,从SAT与AP成绩以及没有任何特长与活动方面的突出亮点来看,任何这个范围内的学校又都可能拒她。而她问过的所有老师也告诉她,这个范围内的学校肯定能有录她的,但谁也确定不了会是哪些或哪所,建议她把十几所都报了。因此,尽管女儿不情愿,我还是想方设法让她把并非心目中的目标学校选上,其中就包括现在看来非常理想的学校。
从录取结果来看,这个范围的学校录取难度真是很大,女儿总共只得到其中的1个Offer、2个Delay以及4个Waiting,虽说后来的几个Waiting被主动放弃了,但如果她固执己见不肯多报,很难说定位于只上这个范围学校的目标是否能实现。
我想,如果孩子相中某一区间段或某些特点类似的学校,不妨多申请几所,即使找了中介,也可以自己另外申请一些,因为美国大学与中国大学录取的最大不同点是分数并不能决定一切。
多重保险总比错过机会要好,更何况这是一年只有这一次最好机会的留学申请!
8. 选好保底校很关键
美国大学录取的不确定性给申请者更多机会的同时,也为申请者平添了一丝忧虑:任何优秀的申请者也无法保证一定会被某校录取。因此,冲击梦想学校的同时,选好保底学校至关重要。
保底学校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去了能满意,二是申了能录取。
可以说,当女儿确定了M校为自己的梦想学校后,其他所有学校都是当作保底,因此,不仅圈定的学校数量很少,排名范围也很有限。面对这种情况,既要为她勇于制定如此高的目标而鼓劲加油,更要为冲顶不成而有所预防。借着EA没能赌赢而向我寻求意见的契机,不仅说服她扩大了选校范围,还诱劝她选了一所60多名的大U和参观过的一所文理学院作为保底,以及把一位老师极力推荐而她已打算放弃的加拿大大学也一并申请。
我感觉,女儿是许多文理学院喜欢录取的类型,她不乏优势的GPA和语言成绩对加拿大那所学校来说是录取关键,因而这两所学校保底基本无需顾虑。我多少有点不敢确定的是那所城市大学,倒不是因为女儿不够条件,反而是因为听说美国大学往往会拒绝那些条件远高于录取要求的学生,因为断定这样的申请者只是为了保底。女儿征询两位升学指导老师的意见,一位断言没问题,另一位则认为被拒的可能性更大。
偶然间,女儿发现自己的一项成绩条件尚不符合该校的硬性规定:托福口语不低于25分。得知此消息,一开始更增加了我的担心,不过,渐渐地感觉这项差距未必是坏事,因为女儿其他方面的成绩足可以弥补。
果然,这三所学校都给了Offer。事实上,正是这三所“保底”学校,在女儿冲击梦想目标和期盼理想结果的过程中,不断带来新的满足和快乐。
作者:有女初长成CA
需要留学申请全程服务(没有单独的文书服务)的小伙伴请加微信(xieqiao1218)预约咨询,预约请注明“留学申请服务”;本人是布朗大学CS系2010年毕业的校友,每年带20个学员左右,仅限数据科学、商业分析、金融会计、CS等相关专业。
精华文章整理:www.bossqiao.com
美国留学豆瓣小窝:https://www.douban.com/people/IVYCLOSER/notes
1. 美国人心目中知名度最高的大学:哈佛与耶鲁
女儿的高中没有公开的排名,但11年级时,随着她好像是年级第一的消息传出,开始有美国同学问她是不是想申请哈佛。临近申请季,这样的问询更多了,特别地,一位美国同学转述了她妈妈给女儿的建议:“一定要申请哈佛,并且不管学什么专业,只要能进哈佛。”可见,哈佛在美国人或者说相当多的美国人心目中的位置。
另外一所知名度最高的学校就是耶鲁。提起美国的大学,只有哈佛与耶鲁在美国同学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其他名校并非如此。
2. 最重要的申请要素:成绩
成绩包括SAT1、托福、GPA以及SAT2和AP,前三项是重点,后两项对排名靠前的学校有较大作用。
不难理解,面对众多异彩纷呈的申请材料,标准化考试成绩不得不成为校方筛选中国学生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而高中留学生的GPA也会起重要作用。这个判断无论从女儿收到的广告邮件还是录取信都可以感受到,因为其中都会提到学业成绩是她们相中女儿的主因。
开始申请时,女儿的SAT1和托福都不算高,SAT2也不到2300,可提交的AP考试成绩只有4门2个5分,但GPA已超过4.0。
排名位居前16的大学,女儿申请了其中的2/3,却只得到一份OFFER、一个EA时的DELAY转拒和一个RD时的WAITING转拒,这所唯一录取的学校正是其中对成绩要求比较宽泛的。而排名60多的用作最保险的保底学校能顺利将女儿录入“常青藤拒绝之塔”,远高出其录取门槛的成绩肯定是起了大作用。
从女儿高中的中国学生申请结果来看,录取结果也基本与学业表现和标准化考试成绩相符:除了女儿外,另两位成绩较好的同学分别进了排名前30的大U和文理学院,随后的几位分别被排名40-60来名的大U录取。
3. 提前申请的利与弊
对女儿来讲,EA没能达到锁定“保底”学校、缩小申请范围的目的,但EA使她及早进入申请状态的同时,其结果也给了她以警示:一是要清醒认识梦想与现实,二是要完善自己的申请材料。可以说,没有EA或EA的遇挫,很难有今天这个理想的结果。
申请EA的弊端则是导致了无法请最理想的老师写推荐信。因为感觉与12年级的老师接触时间较短,对自己不是很了解,写推荐信女儿请的都是11年级的老师,而此时,她与这几位老师的接触机会已少了许多。到RD申请时,女儿发现,相比于11年级的老师,现任的老师对她更加赏识、交往更加密切、对她了解的也更多,而她在老师面前也比11年级表现得更加自信、更加出色,尤其是女老师,如果请她们写推荐信,一定不会吝惜赞美之词,但现实已无法更改。
4. 如何看待大学抛来的“绣球”
SAT考试成绩发布后,考生会收到许多来自大学的邮件或信函,有的还寄来小礼物。对于这样的消息,我很兴奋,觉得只要申请这样的学校被录取的可能性会很大。但女儿却比我冷静得多,用她的话说:“那都是广告,别太Care。”
从女儿的申请结果看,她是对的,因为8所藤校中7所抛来过“绣球”,全申了,录的却只有一所,有三所连面试都没能得到。
不过,对于在cappex.com 注册后所收到的邮件中,那些为女儿特别延长了申请截止日期或开通了VIP申请通道、免申请费的学校,我坚持认为只要申请就会有99%的机会,遗憾的是她一个验证我想法的机会都没利用。
5. 关于助学金申请
美国大学对学生的资金发放分为两类:奖励性质的奖学金(Scholarship)与资助性质的助学金(Financial Aid)。国内的宣传往往把这两类混为一谈。事实上,奖学金用于奖励突出的申请者,以增强吸引力,一般无须申请,校方会依据申请者的优秀程度在录取时告知给予的额度。从收到的邮件看,除了一所学校设立了10个名额涵盖了学、住、行的全奖外,Scholarship额度最高的可达每年2万美元。此外,校内往往还有一些限定资格的学生参与竞争才能获取的奖金。助学金是对家庭收入不足以支持学费的被录取者的财政资助,往往需提供家庭资产及收入证明主动申请。
目前,普遍的说法是申请助学金会增加申请的难度、降低被录取的机会。我对此表示异议,因为申请了那么多所学校,只有三所要求申请时提交家庭财力证明和是否申请资助,这是否意味着许多学校的助学金是可以在被录取后申请的?另一个理由就是女儿没申请任何学校的助学金,在录取上却没感觉出这方面占任何优势。
依我之见,申请时莫要考虑是否会降低录取的机会,如果确实需要来自校方的财力资助,该申请就申请,否则,孩子被录了而家庭却无力承担高昂的留学费用,或者孩子因为费用原因而受到诸多制约,那才是最大的痛苦和最严重的机会浪费,因为留学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孩子乃至家庭未来更多的快乐,与其承受难以承受的痛苦却前途未卜不如享受看得见、够得着的幸福;况且,或许还有这样的可能:同等条件下,财大气粗的学校更倾向于优先录取无力支付全额费用的中国学生,因为听到的许多被顶尖名校录取的孩子大多得到“全奖”或“半奖”。只是,选校时一定要甄别出不为国际生提供助学金的大学。
6. 排名不该忽视
当下,最被看重的美国大学排名是US NEWS排名。如果问中国家长希望孩子升入的美国大学,几乎都会依据孩子的情况提出这样的心愿:前10、前15、前30、前50、或者前100、前200。可见,排名在我们心目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地位。
细细想来,这种想法却是无可厚非,因为除了个别学校外,按照一定规则制定的大学排名确实反映了这种规则下各学校的相对强弱。总的看来,除了地域原因导致的差异,美国大学录取门槛的高低、录取难度的大小与排名大体是一致的。因而,可以说,正是排名为孩子选择与什么样的群体为伍提供了参考依据。
实的方面,排名让选校多了一项刚性标准;虚的方面,排名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了心理上的慰籍。事实上,从地点方面来讲,女儿所在的大学原本既不在她也不在我们考虑之列,正是对其排名及藤校之属的看中,才最终没错过机会,也才有了今天这么理想的结果;而女儿用于最保底的学校3、4年间就从接近百名上升到60多名。所以,排名不可不在意,只是应该看范围段,而不要纠结于10名、8名甚至3、5名的差距,并且,在某些区间段,排名落后10名乃至20名的学校未必比排名在前的学校易进。
7. 选校宁多勿少
最理想的申请是只申一所ED或EA就被Dream School录取,省时、省力、又省钱。但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往往直到RD结果出来才见分晓。
从女儿当时的情形看,只申请一所前10的EA和其后只增报了一所前20的EA本身就是一种很可能颗粒无收的冒险,但按她的目标和我们的心愿,把虽然录取几率很大却排名40多但不在目标内的学校加上也并无意义。因此,EA权当是一次后续申请的演练和一次即使输了也有机会补救的赌博。
EA没赌赢后,经与女儿协商,圈定的选校范围是:东部、私立、大U、排名前35,城市或近郊优先。以我了解到的信息,按女儿的GPA、学校内的排名以及综合表现,进入任何这个范围的学校都够条件,从SAT与AP成绩以及没有任何特长与活动方面的突出亮点来看,任何这个范围内的学校又都可能拒她。而她问过的所有老师也告诉她,这个范围内的学校肯定能有录她的,但谁也确定不了会是哪些或哪所,建议她把十几所都报了。因此,尽管女儿不情愿,我还是想方设法让她把并非心目中的目标学校选上,其中就包括现在看来非常理想的学校。
从录取结果来看,这个范围的学校录取难度真是很大,女儿总共只得到其中的1个Offer、2个Delay以及4个Waiting,虽说后来的几个Waiting被主动放弃了,但如果她固执己见不肯多报,很难说定位于只上这个范围学校的目标是否能实现。
我想,如果孩子相中某一区间段或某些特点类似的学校,不妨多申请几所,即使找了中介,也可以自己另外申请一些,因为美国大学与中国大学录取的最大不同点是分数并不能决定一切。
多重保险总比错过机会要好,更何况这是一年只有这一次最好机会的留学申请!
8. 选好保底校很关键
美国大学录取的不确定性给申请者更多机会的同时,也为申请者平添了一丝忧虑:任何优秀的申请者也无法保证一定会被某校录取。因此,冲击梦想学校的同时,选好保底学校至关重要。
保底学校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去了能满意,二是申了能录取。
可以说,当女儿确定了M校为自己的梦想学校后,其他所有学校都是当作保底,因此,不仅圈定的学校数量很少,排名范围也很有限。面对这种情况,既要为她勇于制定如此高的目标而鼓劲加油,更要为冲顶不成而有所预防。借着EA没能赌赢而向我寻求意见的契机,不仅说服她扩大了选校范围,还诱劝她选了一所60多名的大U和参观过的一所文理学院作为保底,以及把一位老师极力推荐而她已打算放弃的加拿大大学也一并申请。
我感觉,女儿是许多文理学院喜欢录取的类型,她不乏优势的GPA和语言成绩对加拿大那所学校来说是录取关键,因而这两所学校保底基本无需顾虑。我多少有点不敢确定的是那所城市大学,倒不是因为女儿不够条件,反而是因为听说美国大学往往会拒绝那些条件远高于录取要求的学生,因为断定这样的申请者只是为了保底。女儿征询两位升学指导老师的意见,一位断言没问题,另一位则认为被拒的可能性更大。
偶然间,女儿发现自己的一项成绩条件尚不符合该校的硬性规定:托福口语不低于25分。得知此消息,一开始更增加了我的担心,不过,渐渐地感觉这项差距未必是坏事,因为女儿其他方面的成绩足可以弥补。
果然,这三所学校都给了Offer。事实上,正是这三所“保底”学校,在女儿冲击梦想目标和期盼理想结果的过程中,不断带来新的满足和快乐。
作者:有女初长成CA
需要留学申请全程服务(没有单独的文书服务)的小伙伴请加微信(xieqiao1218)预约咨询,预约请注明“留学申请服务”;本人是布朗大学CS系2010年毕业的校友,每年带20个学员左右,仅限数据科学、商业分析、金融会计、CS等相关专业。
精华文章整理:www.bossqiao.com
美国留学豆瓣小窝:https://www.douban.com/people/IVYCLOSER/notes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