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家的一个小趣事
前几天,俞老师在豆瓣上说了一段话,大意加星标(作者认证那个)是很需要勇气的一件事。
我猜现在跟别人说自己是个作家已经不太有面子,而且还要承受更多的奇异眼光。
刚好最近读到一本投资书,作者是个特别毒舌的家伙。他写到,很多人认为投资是一件普通人很难成功的事情,是的,普通人做所有事情都很难成功。
照这样看来,作家被人看不起,不是作家的问题,大概是豆瓣的认证给得太烂,混进来不少“普通作家”,所以真正像俞老师这样的就不愿意认证了。
不信你看,北岛老师也没有星标。
当然,我可不是说星标不好,星标的主流还是好的。我个人就特别想加一颗,但是没有作品加不了。
说回来,说作家的故事,这位作家很厉害,我们权且称他为Y作家吧。
1938年,Y作家向四川进行战略撤退。当时国府也正在进行战略大撤退,大量的物资人才都在宜昌等着去重庆。
卢作孚先生受政府委托,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这次撤退任务,因此获授“三级采玉勋章”。这次撤退在国内外各方面都享有盛誉,至今体制内教科书都承认其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卢作孚先生也因此为抗战做出巨大贡献。
Y作家带着家人,挈妇将雏鬓有丝,还带着慈母,好多人也着实不便。从汉口到宜昌,因为有人照料,倒也马马虎虎。但是宜昌滞留群众实在太多,如果排队登记买票,“至少要等一个月才有希望”。
于是Y作家转托邹韬奋找到脚跨政商学三界的民生公司股东杜重远写信给卢作孚,请卢帮忙。卢很卖杜重远面子,给宜昌公司的负责人李肇基重点交办了此事。之后Y作家得以优先乘船入川。
乘船的日子总是难熬的,跟同船的人喝酒聊天之余,大把时光无处消遣,也没有王者荣耀可以打,那就写文章呗,谈到这次买到船票:
“民生公司只有十八张票可以支配,而我们得其七,岂非大幸。”
“经陆先生之介绍,识民生公司宜昌经理李肇基先生。李本教育界中人,办学十余年,于XX(Y作家供职之处)所出书籍深为爱好,一谈之下立刻允诺(船票之事)。”
李经理见Y作家的时候,不仅很有可能大谈了一些久仰大名爱读您的大作之类的话,而且可能并不是假意吹捧,是真爱。
但是你要说Y作家完全不知道票怎么来的,真相信是李经理崇拜他,而把这宝贵的“十八中之七张”船票主动奉上,我是难以相信的。
因为我虽然不懂崇拜的力量有多大,但多少知道这样宝贵资源,总要请示上峰才好动用,而哪个人又会以“我喜欢读他的书”这样的理由来跟领导谈呢。
所以这件事情的来龙出脉不难理解和明白。但前提是我们看到作家的文章,也看到杜卢书信往还或者卢给李肇基的批示。
但后面这些材料一般情况下,没有保存的价值,因为实在是小事。而且即令保存了,也是文稿全编之类的大书中的一小条,谁也不会注意。
而作家不同,作家的作品会广为流传,当时会登报发表,时过境迁甚至会选入课本。这样小事,作家随笔一写,大家也就随便一看,自然以文字为准,谁也不会去深究其后的故事。
这就是作家的魔力,按自己的观察,用自己的笔法去记录事情,让人们读到。
这中间的自由裁量是很大的。据说梁启超先生成名甚早,知道自己一切文字都会被保存下来,所以“写个字条都很慎重”。后辈作家要是也有梁先生这样的严格自律,我们现在读书,就会幸福得多了。
所以再回到星标认证上,如果每个写字的人也秉承一个不偏不倚的态度去写,下笔的时候少些天然滤镜,面对读者的评论也能心平气和,“构建一种新型和谐读写关系”,那么大概很像俞老师一样潜伏豆瓣的作家就会愿意加一个星标认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