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治学方法》读书札记(一)
第一章 学的意义与范围
中国从前的学者,常会发生一种错误,以为做学问就是隔绝尘世,关起门来读书。
吾谓凡所不知不觉者,皆为之蒙,经他人之教,然后豁然知之能之,便谓之觉。故学字有提示仿效之义,先生拿过去的文化积累,和他自己的造诣成绩,提示学生,学生则凭其良知良能,以仿效,以觉悟,以知类通达,以化民成俗。学所以如此重要,就是要借过去的文化,启发后人的蒙昧。
是知古人之所学,须在事业上表现出来,才是真学问;后世号称做事业的人,往往不学无术,卑污苟且,而号称做学问的人,又往往死于章句之下,做古人奴隶,其最大病根,就是把学问和事业分作两截。
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种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二人都是以书生而克平乱世乱,都是在千辛万苦中,把学问事业,磨练成功,都是戎马倥偬之间,读书为学不倦。不过,王守仁天资高,是高明一路的人,故其为学途径,多偏于上达一方面,于下学功夫,则言之颇少。曾国藩为笃实一路的人,处处脚踏实地,故其为学途径,最合于下学之门。阳明之学学之不善,还会发生毛病;曾国藩的学问,则无论如何不会发生弊端。高明的人应该走这条路,迟钝的人也应该走这条路,下学的功夫如此,上达的功夫亦不过如此。
读书固然是在做学问,即行止坐卧,亦即是在做学问。
学的兴致既如此广大精微,无所不在,其范围将如何规定呢?姚姬传言学问之途径有三:曰义理,曰辞章,曰考据。曾氏引申其义曰:义理一门,在圣门为德行而兼政事,辞章则圣门言语之科,考据则圣门文学之科。
在其三十二岁在京城充国史馆协修官时,他自订课程十二条,就见得他为学的道路与身体力行的精神。其十二条中之重要者,摘录如下:
一、 主敬 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 静坐 每日不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 读书不二 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
四、 养气 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五、 日知所亡 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六、 月无亡其能 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累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心得:去年十一月份第一次读完此书,当时未做笔记。这段时间因为时间稍微空闲下来,打算把之前读过的感觉值得再读的书再读一遍。还有一个原因是,强迫自己写读书笔记。以上是第一章笔记。目前最做不到的,就是读书不二。每次手边都是有四五本书在同时读。精力好的时候看的是一本书,精力不好的时候看的是另一本书。交叉着看才能有所缓解,此有利有弊。
关于做学问,是的,只是读书是不行的,还需要身体力行,知道距离做到之间还有很大的一步路要走。静坐讲的是身体部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必须要放在心上,不妄作劳。
此第一章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