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最小》报刊载的侦探评论(整理中)
做侦探小说与真做侦探
王立方
做侦探小说,比做侦探容易。侦探小说里的事情,无论怎样危险和神秘,总有解决的方法。因为这些事情,多是作者淘的玄虚,他没有解决的方法,决不肯这样布局的。做侦探却难了,他所碰着的事情,都是他所不能预料的,非有真实的本领,决不能胜任的。所以好的侦探小说很多,好的侦探却难得。

霍桑和包朗的命意
程小青
有几个老朋友说我创著的《霍桑探案》,情节方面,虽然还合中国社会,但“霍桑”和“包朗”两个人名字,却带着几分西洋色彩。若使把他们改做“王福宝”“李得胜”等等的名字,那就更加可以合配中国人的心理了。我以为“王福宝”“李得胜”等名字,一进人家的耳朵,随俗固然随俗得多,但同时脑室中,不能不发生一种挺胸、凸肚、歪戴帽子、衔雪茄烟、翘大拇指等可怕的现状。若使说这种模样的人物,乃是守公理、论是非、治科学、讲卫生的新侦探家,那就牛头不对马嘴,未免要教人笑歪嘴了。原来我理想中的人物,虽然都子虚乌有,却也希望我国未来的少年,把他们俩当做模范,养成几个真正的新侦探,在公道上做一层保障,不致教无产阶级的平民,永永践在大人老爷们的脚下。我本在着这一层微意,才特地把我书中主角的名字,题得略为别致一些,不知道大家赞成么?

霍桑包朗命名的研究
无虚生
程小青先生创著侦探小说,在今日小说界里,可称是卓然名家了。不过他里边两个重要角色的名字,霍桑和包朗,读到嘴里,总不免带些西洋色彩。他虽有一篇命意的文字,在十一号《最小》上发表。然而我觉着王福宝、李得胜等名字,故不类守公理、论是非、治科学、讲卫生的新侦探人物,要像他所题的旁的配角,如林叔衡、陆子华(见《倭刀记》)一类的名字,又何尝读了,就要联带想象着挺胸、歪戴帽子等恶相呢?还有最可研究的一层,就是中国的习惯,每一人于姓名之外,除太无知识的不计,大概都有一个“号”。凡属脱略形迹的知交朋友,大都以彼此称“号”为最普通。见面直呼其名的已经仅有,若连姓带名一齐叫的,在小学或私塾读书的小孩,彼此乃有此等称呼,在成人之中,恐怕就是程先生所说的那挺胸凸肚……王福宝、李得胜一类的人,才也有此现状。今霍包二人,固显然为有智识阶级,谓其于一个单名之外,并无其他“字”“号”,此在中国社会上,实在有点说不通。而且他们俩即以霍桑包朗彼此招呼,虽也可说是两人自幼同学,称呼已惯,遂不觉久仍沿用,为之曲解。然在作品中有几处看来,终觉不大惬当。所以我以为名字带西洋色彩与否,尚还没大关系,倒是此种称呼,颇有一研究的价值。谅必小青先生另有命意所在,我来学一句电报里的时髦话作结罢,叫做“伫候明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