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电影节
查看话题 >垃圾电影与垃圾观众
这两天网上关于垃圾电影的讨论沸沸扬扬,观众吐槽垃圾电影太多,冯导开炮“没有垃圾电影,只有垃圾观众。”刚好最近我在读王小波的书,其中正好有几篇文章是谈电影的,一篇《商业片和艺术片》,一篇《我对国产品的看法》,虽然王小波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是二十世纪末,但其中观点,放到现在也一点都不过时。
作家纳博科夫说一流的读者不是天生的,他是培养出来的,王小波得出的结论是不仅仅一流的,连三流的观众也不是天生的,他也是培养出来的。所以“假如编导不妥当,就会使观众不妥当;观众又要求编导不妥当,这样下去大家都越来越不妥当。”
当然,冯导说的也不全无道理,当下观众水平低,小鲜肉市场庞大,越是垃圾的电影票房越高,所以一些导演们为了赚钱就都跑去拍垃圾电影。这些不止中国市场如此,美国市场也如此,我们趋之若鹜的美国大片,在美国本土也不过是一堆垃圾电影,王小波在美国留学时看了上千部的电影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俗套”,他形容美国五六十年代的电影就是“张嘴就唱,抬腿就跳,唱的是没调的歌,跳的是狗撒尿式的踢踏舞。”(美国音乐电影的黄金时期,今年年初的《爱乐之城》就是这种类型。)九十年代末的电影就是“炸房子,炸汽车;一直要演到你一看到爆炸就起鸡皮疙瘩,才会换点别的。”看来到目前为止,这类电影还没到让中国人起鸡皮疙瘩的程度,因为这类电影到现在还很火爆。
王小波把好莱坞商业片的片商比喻成直肠国的厨师,而观众就是直肠国的食客。这个比方实在有点恶心,就不细说了,主要是我个人很多时候也是垃圾片的观众,就不自己恶心自己了。我的水平肯定没法跟王小波比,本人也就是一俗人,平时上班忙了一整天,回家了也就想看看不动脑的垃圾片打发打发时间,欣赏欣赏屏幕里的美女帅哥,如果搞个艺术水平很高的片子来看,难免要全情投入,调动大脑思维,实在累得慌。依我看,也就是中国的人口太多,闲人太多,所以看完了烂片,总有时间在网络上大发感慨,给这个一点批评给那个打个低分。在信息网络这么发达的环境下,只需很小比例的垃圾影评就能形成鼎沸之势。
虽然我也是个“水平太低”的观众,但我也有自知之明,太垃圾的电影不去看,就算看了,也懒得发表意见,既然是为了让大脑休息而选择看垃圾影片,自然也懒得浪费脑细胞去点评它。不过,就算我欣赏水平低,但也不愿被冯导称为“垃圾观众”,自己承认自己是个垃圾在心理上总有点过不去,更何况我也不纯粹只想看些垃圾影片,我时不时的也想欣赏些艺术性高的,用来提高提高自己的水平,好好熏陶熏陶艺术气质,我想那些在网络上点评垃圾电影的人,内心里也是有这种需求的。
市场经济导致垃圾电影不可避免,但回到源头上,我们的影视界专业人士也不能忘了影视还属于艺术的范畴,它对观众还有培养的责任。如果只生产垃圾影片,就是“最鲁钝、最没品味的电影观众看了也打发疟疾。”作为一群从事艺术事业的人,也该有点莫迫桑式的觉悟,莫迫桑曾说,提笔为文,就想到了读者。有些读者说:请让我笑吧。有些读者说:请让我哭吧。有些读者说:请让我感动吧......只有少数出类拔萃的读者才会要求:请凭着你的本心,写出真正好的东西来。他就为这些读者而写。影视界也是一样,观众欣赏水平参差不齐,欣赏要求各不相同,但总还有真正艺术需求存在,而这少量的艺术需求,才应该是电影发展的生命所在。
如果导演只以为怪观众太垃圾,却不自己反思自己,那真的很难想象中国的影视业将来要发展成什么样,难道真的要全民打发疟疾?
作家纳博科夫说一流的读者不是天生的,他是培养出来的,王小波得出的结论是不仅仅一流的,连三流的观众也不是天生的,他也是培养出来的。所以“假如编导不妥当,就会使观众不妥当;观众又要求编导不妥当,这样下去大家都越来越不妥当。”
当然,冯导说的也不全无道理,当下观众水平低,小鲜肉市场庞大,越是垃圾的电影票房越高,所以一些导演们为了赚钱就都跑去拍垃圾电影。这些不止中国市场如此,美国市场也如此,我们趋之若鹜的美国大片,在美国本土也不过是一堆垃圾电影,王小波在美国留学时看了上千部的电影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俗套”,他形容美国五六十年代的电影就是“张嘴就唱,抬腿就跳,唱的是没调的歌,跳的是狗撒尿式的踢踏舞。”(美国音乐电影的黄金时期,今年年初的《爱乐之城》就是这种类型。)九十年代末的电影就是“炸房子,炸汽车;一直要演到你一看到爆炸就起鸡皮疙瘩,才会换点别的。”看来到目前为止,这类电影还没到让中国人起鸡皮疙瘩的程度,因为这类电影到现在还很火爆。
王小波把好莱坞商业片的片商比喻成直肠国的厨师,而观众就是直肠国的食客。这个比方实在有点恶心,就不细说了,主要是我个人很多时候也是垃圾片的观众,就不自己恶心自己了。我的水平肯定没法跟王小波比,本人也就是一俗人,平时上班忙了一整天,回家了也就想看看不动脑的垃圾片打发打发时间,欣赏欣赏屏幕里的美女帅哥,如果搞个艺术水平很高的片子来看,难免要全情投入,调动大脑思维,实在累得慌。依我看,也就是中国的人口太多,闲人太多,所以看完了烂片,总有时间在网络上大发感慨,给这个一点批评给那个打个低分。在信息网络这么发达的环境下,只需很小比例的垃圾影评就能形成鼎沸之势。
虽然我也是个“水平太低”的观众,但我也有自知之明,太垃圾的电影不去看,就算看了,也懒得发表意见,既然是为了让大脑休息而选择看垃圾影片,自然也懒得浪费脑细胞去点评它。不过,就算我欣赏水平低,但也不愿被冯导称为“垃圾观众”,自己承认自己是个垃圾在心理上总有点过不去,更何况我也不纯粹只想看些垃圾影片,我时不时的也想欣赏些艺术性高的,用来提高提高自己的水平,好好熏陶熏陶艺术气质,我想那些在网络上点评垃圾电影的人,内心里也是有这种需求的。
市场经济导致垃圾电影不可避免,但回到源头上,我们的影视界专业人士也不能忘了影视还属于艺术的范畴,它对观众还有培养的责任。如果只生产垃圾影片,就是“最鲁钝、最没品味的电影观众看了也打发疟疾。”作为一群从事艺术事业的人,也该有点莫迫桑式的觉悟,莫迫桑曾说,提笔为文,就想到了读者。有些读者说:请让我笑吧。有些读者说:请让我哭吧。有些读者说:请让我感动吧......只有少数出类拔萃的读者才会要求:请凭着你的本心,写出真正好的东西来。他就为这些读者而写。影视界也是一样,观众欣赏水平参差不齐,欣赏要求各不相同,但总还有真正艺术需求存在,而这少量的艺术需求,才应该是电影发展的生命所在。
如果导演只以为怪观众太垃圾,却不自己反思自己,那真的很难想象中国的影视业将来要发展成什么样,难道真的要全民打发疟疾?